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1-03-08李晨旭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培育思政精神

李晨旭 周 姝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应当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追梦者。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要重视奋斗精神的培养,利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养成勇于承担、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拥有敢于奋斗的精神意识、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实现忧国奉公、坚持不懈。

一、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本质

(一)敢于奋斗

正所谓“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凡事欲其成功,必须付出代价——奋斗。”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世间不存在不劳而获的美事这个道理,想要成功必先敢于奋斗。敢于奋斗主要体现在人们在探索美好生活的道路中,不能畏惧困难,要彰显勇于承担、坚持不懈的精神意志,这是奋斗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特定程度上,敢于奋斗体现着人们在生活建设中的精神意识,形成了奋斗精神的思想渊源。[1]实际上,敢于奋斗象征着人们在精神方面的勇于奋斗、坚持不懈,拥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决胜信心,在困难面前呈现出永不言弃的奋斗意识,想要征服更加崎岖的高峰;象征着人们在心理方面受得住孤寂,经得起风霜,不忘初衷,始终坚信只有勇往直前,定会战胜所有奋斗路上的种种磨难,迎接希望与光明;象征着人们在行动方面勇于奋斗、敢于承担,自觉肩负起重任,呈现出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加以改造。[2]我国先后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率先进入新时代,根本原因是弘扬了奋斗精神,高举持之以恒、勇往直前、勇于担当的奋斗旗号。

(二)持续奋斗

持续奋斗主要是对人民保持奋斗意识的形象概述,人们顺着正确的道路持续地奋斗,以持续且不间断的奋斗最终获得胜利。社会发展与建设中,奋斗精神无处不在,在实现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路途中,很多人吹响起奋斗的号角,为人民切身利益努力奋斗续写新的篇章;也要保持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与勇往直前的奋斗神态,向着未来、向着希望前行。持续奋斗需要大学生在奋斗实践中始终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做一名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不断前行的奋斗者。[3]同时,要恪守人民情怀始终奋斗,把握住奋斗“为了谁”的核心问题,将人民大众对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持续奋斗的目标导向。大学生在奋斗期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建设当作持续奋斗的目标,绝不能松弛放松,要勇往直前、继续努力地奋斗。

(三)艰苦奋斗

奋斗是艰难的,艰难险阻,玉汝于成,没有艰难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奋斗,人们需要在敢于艰苦奋斗中实现心灵净化、磨炼自身的意志力,始终坚守信仰。[4]同时,我们也能将艰苦奋斗理解成人们在不良的环境中坚定不移、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克服重重苦难而努力为人民事业拼搏,厉行吃苦耐劳,杜绝肆意浪费,勤俭做所有事业。艰苦奋斗,就是要求人们不怕吃苦、乐于吃苦,能够在苦难中享受快乐。“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予你最珍贵的东西,为此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这也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在实现个人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需要大学生彰显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做一名“苦行僧”。另外,大学生要积极弘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历史与现实都真切地告诉人们,在荆棘载途的时候需要艰苦奋斗,在物质丰富的时候更加需要艰苦奋斗。[5]

(四)联合奋斗

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相互融合,奋斗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也是万众一心的奋斗,汇聚多方力量的奋斗,具有共同目标的奋斗[6]。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的目标,大学生应始终与人民大众心连心、手连手,一同奋斗,并将奋斗精神落实到共产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以此形成相互奋斗、联合奋斗的场面。同时,联合奋斗需要大学生相互团结,积极树立良好的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联合奋斗呼吁民族与民族之间携手与共、协力同心,坚持“民族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奋斗中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联合奋斗也包括海内外华夏儿女的齐心协力,我国现在正面对发展与变革的复杂国际环境,需要海内外华夏儿女心系祖国、同舟共济,需要世界各地的当代大学生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在联合奋斗中,迎来民族团结统一的美好未来。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一)重视奋斗教育,培育学科精神

高校要利用好教学路径,思政理论课要坚持在改革中创新,促进思政教育亲和力、针对性的提升,符合学生发展的根本需求,其他各个学科都要坚守教育渠道,履行教育职责,与思政理论课程相互结合,发挥协同效应作用。[6]一是重视课时比例的提升。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研讨会、报告会等,向大学生进行奋斗精神的宣传,有条件的高校还可聘请教育专家亲自来到课堂,为大学生讲述奋斗精神,提高高校课堂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二是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面对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单一、枯燥的问题,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面对个性独特、自主性日益强化的大学生,教师应该在宣传奋斗精神的同时,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理解与遵循,合理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把说教式、灌输式的语言转换成情理兼顾的故事语言,在主体相互转化中实现“被动式培育”向“主动式培育”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学会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更新固有的教学理念,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奋斗精神培育的趣味性、灵活性。三是把握结合点与符合点。将奋斗精神与专业学习课程相互融合,专业课程教师要提高立德树人意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奋斗精神元素,将本专业领域的典型人物代表的奋斗历程进行合理讲解,激起大学生的奋斗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奋斗意志力。

(二)拓宽实践课堂,磨炼奋斗意识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实质,高校可以对实践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奋斗精神。高校需要适当提升奋斗精神培育的实践教学占比,引导教师与大学生一同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例如,在暑假来临之际,高校组织教师与学生参与“三下乡”服务实践活动,通过走进当地贫困地区、边远地区以及革命老区,使新时代大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脱贫攻坚与弘扬奋斗精神的联系,理解现代幸福生活与奋斗精神的内在联系。同时,高校需要对生活教育环节加以重视,将教育充分结合大学生的新时代生活,不管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还是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实质上都重申教育和生活的关联性,特别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念,为奋斗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方法论导向。[7]可见,将大学生实际生活与课堂相互融合,才能加深大学生的情感体会,让大学生意识到新时代幸福生活得来的艰辛,唯有敢于奋斗、持续奋斗才能实现全方位综合发展。

(三)利用网络课堂,丰富教育素材

在高水平网络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需要合理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使价值观培养工作融入现代化元素,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原本的优势作用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有效结合,提高奋斗精神培育的吸引力。为此,高校需要对奋斗精神的培育加以重视,遵循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不断推行弘扬奋斗精神的相关文化产品,展现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作用。要积极开发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将奋斗精神寄予新媒体产物当中。例如,部分高校研发出“酷跑2050”“拼拼价值观年”等许多新媒体文化产品,这对于弘扬奋斗精神、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高校可以利用“易班”“高校邦”等网络平台,对新时代网络教育资源加以优化,为大学生课后巩固复习、随时了解奋斗精神的本质涵义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另外,高校要积极占领网络阵营,发挥奋斗精神的引导作用与教育作用。互联网的运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不仅提高了文化交流的速度,还成为国外价值观念传播的主要路径。对于网络中肆意传播的“佛系文化”“佛系少年”等现象,高校需要进行甄别,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大力度,严格镇守网络中的红色文化本质,让新时代学生以坚持奋斗精神为理念,利用奋斗的精神本色,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

(四)联合社会课堂,铸造奋斗熔炉

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发挥全员育人的协同作用。为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大学生父母要保障“第一课”教育质量,主动肩负起奋斗精神的培育职责。当前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存在过分宠爱孩子的现象,这也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在物质生活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无法感知艰难困苦、任劳任怨的奋斗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父母更新固有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爱子理念,言传身教引导子女敢于奋斗,通过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另外,要促进学校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作用的发挥。高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工作者,需要与各个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做好相互协作,丰富教育路径,使奋斗精神渗透于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奋斗精神拥有多元化的含义,有着多样化动态的时代特征,我们需要对奋斗精神展开深入研究,并把奋斗精神的时代特色引用到培育实践当中。高校教师作为奋斗精神的培育者,需要立足于奋斗精神的本质内涵,以新时代大学生为主体,丰富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优化与创新奋斗精神的培养渠道,激活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使奋斗精神成为大学生不断发展的助力,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