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析

2021-03-08李翠萍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课中华思政

李翠萍

(沈阳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优秀的文化精神服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要积极探讨融入的内容和方法,取得最佳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以其生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其丰富性、深刻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客观上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性、针对性。”[1]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在保证理论深度的同时,提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内心期待。为提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应当要求教学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内容、情感思想相靠近,让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更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当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时候,适当地引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传统习俗等,结合课本的知识点进行讲授,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在讲授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各阶层英雄人物时可以引入中国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思想事迹,屈原的强国梦、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强烈的责任心。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关重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对自身文化抱有更坚定的信心。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长,视野开阔,受西方文化习俗影响较多,我们在鼓励他们有开放包容心态的同时,还要向他们更多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作为这一悠久、古老民族一员的自豪感、自信心。

(三)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国家越发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期望达到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进入大学后,学生有各种途径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在思政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内容的优势在于教学覆盖面广。思政课在大学全体学生中开设,共有四门主干课,贯穿于大一、大二两个学年的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会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实践。一方面提高思政课堂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客观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价值遵循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很多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礼之用,和为贵”是中国古人建设什么样国家的回答,契合今天国家层面富强、和谐的追求;“一民之轨,莫如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是古人对建设什么样社会的思考,契合今天追求的社会层面的平等、法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这些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规范要求,契合个人层面上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基于这种价值遵循的一致性,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可行的,是可以更深刻地进行发掘的。

(二)育人目标的相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的目标非常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育人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士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传统文化无疑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为国学习、为国奉献的情怀。而且文化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深远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把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学更易被在中国文化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接受,取得更持久的效果。

(三)良好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备受重视,中央先后下达了一系列文件落实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这些文件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通过教育阐释、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活动,其中的教育阐释强调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有了这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将加快步伐,更深入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内容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要解决好融入什么内容,防止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让传统文化内容喧宾夺主,不能在融入过程中蜻蜓点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融入内容的选择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融入内容要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二是融入的内容要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契合。

(一)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低谷,令我们骄傲的是它从未断流,源远流长,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巨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提炼出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的内容。结合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和学术界研究,在思政课中要充分融入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这些方面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民为本、安民富民;讲人格、重气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讲和谐,追求和平;勤劳勇敢,富于革命精神;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高度关注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联,将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及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中。

(二)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相契合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紧密结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特点,概括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取重点。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理想信念观和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让大学生确立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强调责任感、使命感。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爱国情怀和人物事迹,激励大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还对国家的前途未来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心怀祖国、放眼天下的读书人,脚踏实地的祖国建设者、守卫者。最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当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养、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丰富人文内涵,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或缺。”[3](81-86)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知识体系和道德规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其精神境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考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基本方法是讲授法。教师要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认真备课,将融入的思想精髓根据学生的文化积累程度的不同,深入浅出地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互动,适当地精选一些传统文化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发自内心喜爱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切忌生搬硬套。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结合使用探究性教学法、参观教学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结合所讲思政课程要融入的传统文化内容给定传统文化探究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系统整理资料,选出代表进行讲解,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参观教学法

博物馆和各种人文景点都内蕴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和指导学生到本地的博物馆、人文景点进行参观或者利用假期时间参观著名的文化景点,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做书面总结报告,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知。这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更主动、更深刻地探索传统文化的内蕴。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切实可行的。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合理选择融入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提高教学技巧,确保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