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021-03-08王会霞黄河交通学院
王会霞 黄河交通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据调查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思政课堂教学规律,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五门思政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加强一体化建设,要根据五门课的作用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要从教师主体地位向学生主体地位转换,要突出教师的讲课特色,同时思政课程也要课程思政。通过这些路径的改革与创新,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目标才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更是把思政课明确定位为:“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未区分五门思政课每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五门思政课各有特点,并有机统一。但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按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按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话语体系进行讲授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新形成课程本身的特点,从而使自己的课程特色泛化成不伦不类的授课形式。
(二)五门思政课课堂教学未形成一体化
五门思政课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在五门课程重复出现的内容上费时过多,未对其他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讲马克思中国化时,过多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在讲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时,过多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历史内容等,没有形成五门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三)课程教学案例存在的问题多
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中非常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案例的选择和应用却需要把握诸多原则和标准。调查中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案例选择上存在问题较多。如没有突出思政课程的培养要求,案例选择随意,甚至有些案例内容有西化的倾向;还存在反面案例较多,正面案例较少的问题;还有的教师选择对案例没有进行精选,所案例对应观点牵强;以及存在不同的思政课程案例重复的情况,诸如此类。
(四)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凸显
现代教学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容易被忽略。如忽略学生对内容的认知和看法,教师仅按照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授课,没有充分掌握学情;忽略学生对学习接受方式的认可,据调查学生认为许多教师的思政课程是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的。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但要遵循思政课程的教学规律,以国家相关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为导向,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原则,以实现思政课程设置目标为方向,以解决思政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综合建设。
(一)按照五门思政课的作用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
高校五门思政课是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构成主体,要按照各课程的作用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突出了原理的特点,发挥的是理论的价值作用,其教学设计应以讲授理论为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案例等证明理论;教学方法则可以采用辩论和讨论的方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突出的是对理论的应用的特点,是要让学生掌握理论成果形成的背景、过程、理论的内容和历史地位,其可讲授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学设计也需灵活多样,如理论讲授、案例说明、学生实践调研、学生讲授、会议视频播放等方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突出的是讲史、以史为鉴的特点,其教学设计就要以讲述历史为重点,用了解历史的方法开展教学,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述法、播放历史视频的方法、考察法(参观基地,参观博物馆)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突出的是道德教化、法律知识普及的特点,教学设计可以采取学生充分参与的方式,如让学生讲模范人物事迹,讲正面案例,也可以播放视频,以及让学生参观法制现场等方式来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讲的是眼下的形势与政策,突出的是“现下”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学设计可以采取讲述法、新闻播放法和学生参与“你来说当下”等方法。
(二)加强五门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
五门思政课程教学各有分工,为避免五门课程在教学中出现重复现象引起学生反感,也为了突出各课程的特点和作用,需要对五门课程讲授进行一体化建设。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依据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有许多重复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在讲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过程已经讲得非常全面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上这些内容就要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内容一致,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就要少讲或略讲。所以一体化建设首先是内容的一体化,其次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的一体化,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清楚这五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逻辑关系和侧重点,这样备课、讲课才能有的放矢。
(三)思政课程也要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作为思政课程,它的根本要义是立德树人,必须强调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功能。思政课程的教学案例需杜绝随意选择,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西化倾向等问题发生,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原则,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
(四)从教师主体地位向学生主体地位转换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学生获得教师知识的授课传递,体现着教师的价值。所以,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效果体现的关键。据实验,学生主体地位要靠学生的需求、靠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应有的权利来体现。其具体表现在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权利,有表达自己见解和不同观点的权力;思政课教师在表达自己某方面观点的时候,也要征询学生的看法,学生有质疑的权利,也有提出异议的权利;还表现在学生有反驳权:教师在讲授某一理论,或在表达某一观点时,学生不但有质疑的权利,还有反驳的权利;还表现在学生享有课堂教学的讨论权:教师可以设定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讨论小组,并及时纠正或参与学生的讨论,之后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观点,并与其他小组交换意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与其他同学交换了意见,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五)思政课堂教学要突出教师自己的特色
思政课课堂教学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普遍性的行为,教学内容大都来自教材,教学方法也趋同。在如此一般性的教学形势下,各任课教师要突出教学亮点。教师要用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融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来突破思政课的普遍性,或者是用学科或专业知识与思政课教学内容交叉,来增加思政课程教学的特色。如有的教师非常擅长数学,就把数学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内容相结合,在讲案例时,用数学建模来证明或诠释理论;再如有的教师对天文知识感兴趣,就可以将天文知识和中国的航天历史、航天故事与思政课的内容相融合,以此突出课程特色。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或专业知识与思政课内容的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