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性管理文化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08吴铭坪福建省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柔性管理者校园文化

吴铭坪 福建省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确保并提升教学质量日益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近几年,柔性管理文化逐渐被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制定了多种新型的管理方法,使高校的教育质量有所提升,并且能够促使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文章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怎样融入柔性管理理论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柔性管理理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研究。

教育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全人教育的实现。随着高校改革的持续深入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要求的逐渐加大,怎样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了当下面临的紧要问题。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柔性管理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的能力,进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教育者应在实际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全的价值观。做好此项工作,充分地将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贯彻是柔性管理理论的升级和创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柔性管理,相关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适当地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做到高度重视,以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塑造的能力。教育管理者还应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教学和学习平台,善于发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有困难的学生作为优先帮助和关注的对象,通过教育管理人员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学和有关知识的正面引导,使其得到更好的人性化教育。这样才能让在接受管理人员教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他们所付出的情感,使大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面对,并且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相关教育管理者应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气,严禁“你必须要怎样”“你不准怎样”等相似话语出现,坚持用心沟通,用爱交流。全面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沟通是联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桥梁,有效地沟通可以消除彼此间的隔阂,拉近心理距离,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最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

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社会经历,并且在思想方面正处于一个定型时期,思想波动较大,所以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行为异常、思想认识发生偏差等现象。面对此类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应第一时间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讨论或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内牢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同时也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风气。对于犯错次数较多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应与其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此类学生的情绪变化,用情感教育感化学生。当学生有进步的时候,教育管理人员应对学生适当进行表扬,从思想上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身潜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1]。

打造校园文化,发挥柔性管理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凝结了高校师生的智慧,不只是代表了高校的人文精神,还是高校全体师生的精神园地和共同的价值纽带。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提高合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教师的认同感。所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实现高校柔性管理文化的目标。以往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通常是以强制性为基础的行政条令,很难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认同感,更没有办法使师生服从和践行。而高校文化是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出发,能够产生一致的认同感。

首先,积极构建和谐、向上、具有正能量的校园环境,让正面的文化气息取代以强制性为基础的行政条令和规章制度,对高校柔性管理文化做出重要补充,进而营造积极向上、师德高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其次,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和沟通机制,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一步的合作互动,通过家访和家长会等相关活动,让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给予适当的引导,进而促进交流、加深理解。同时,也能让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变得更加鲜活,实现面向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目标。

最后,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努力构建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用柔性管理文化的最高目标[2]。

利用管理机制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行事专断,不考虑他人的意见,并且对其具有抵触心理。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应用柔性管理理念,构建让学生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深入贯彻柔性管理文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展示,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育管理中进行,使学生对相关管理制度有所参与。在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应杜绝等级差别的现象出现,为大学生构建能够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互相尊重的氛围更有助于管理者顺利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管理人员需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并且在第一时间发现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使大学生欣然接受教育管理人员给予的帮助,进而增强其学习动力。

在开展柔性管理时,让大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组织大学生成立的不同社团和学生会,开展主题班会等,确保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民主管理权利,并在参与管理过程中发表自身的建议。学生参与管理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凝聚力,提高集体荣誉感。

同时,还能够推动学生对集体意识的深入了解,为大学生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用柔性管理文化,并不是要放弃原则,而是需要施行人性化的教育,让大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平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体现出学生深入了解到教育管理工作的严谨性[3]。

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以往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教育管理工作人员通常采用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用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观对大学生展开教育工作,以希望实现改善大学生思想、使学生行为更加规范。这样的教育形式在具体实施教育工作时是绝对需要的。但是在完成教育基础阶段后,应引导学生将行动和理念相统一。

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出良好的示范。大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还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辨能力。同时,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都强烈反对言行不一的做法。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最大的就是教育管理者的言传身教。所以,教育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形象,在大学生中树立威信,加强思想政治觉悟,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4]。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柔性管理文化并不意味着取缔或是否定“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在整个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是并行的,并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开展刚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实施柔性管理工作,通过合理运用柔性管理不断提升刚性管理相关工作。进而使得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形成一套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

猜你喜欢

柔性管理者校园文化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