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育人文化建设中美育元素渗透路径探究
2021-03-08刘康宁浙江大学
刘康宁 浙江大学
高校实验室作为重要的科研场所,也是最小的育人单元。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实验室的育人文化建设应该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要求,融合审美教育中育人向上的情感教育和价值塑造、育人求真的认知教育和行为养成、育人氛围营造和环境建设元素,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为根本指导,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弘扬中华精神,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
高校实验室作为重要科研场所,是研究生的最日常行动单元,是高校育人的最小立方;美育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任务,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方面。利用好高校实验室这一重要的育人场所,将德育和美育元素渗透到研究生科研生活的“最小立方”,有利于发挥美育元素在高校育人,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的行为方式、审美认知、价值观建立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发挥出“小立方”里“小元素”的育人功效。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实验室育人文化建设是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科研环境的必经之路。文化建设离不开审美教育,高校实验室育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美育元素的渗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美育的不够重视,探索和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如何切实发挥美育功用尚待探究。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前提下,扎根于新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美育工作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4月2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提供了建设方案。可见,美育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发挥的育人功能日益得到重视,也为实现路径指出了具体方向。
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加强实验室育人文化建设中融合美育元素,需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为三个根本指导,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在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弘扬中华精神,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实验室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育人文化,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实际功效。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价值塑造元素渗透、深化审美内涵
美育与德育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区别,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审美情感与道德意志是不能绝对分割的。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强调“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2]。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强调“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3]。德育与美育密不可分,审美价值的建立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道德及价值塑造。因此实验室审美价值的建立需渗透价值塑造的元素,促进审美教育内涵式发展。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4]。立德树人是高校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将美育元素融入高校实验室育人文化建设,要以实验室为最小育人单位,推动育人文化建设精准“滴灌”,发挥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实际功用。因此,高校实验室育人文化中美育元素在价值塑造方面的渗透路径,应把握立足于实验室育人文化建设“直观性、多元化、持久性、整体性”的特点,将美育元素特别是从环境文化、日常活动、课程建设、组织建设四方面渗透,以审美提升、确立、获得的实际的育人成效。
一是加强环境建设、增强“直观性”。通过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方式,将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正能量的美学表达内容如诗歌、散文等段落摘取在实验室内,在日以继日的耳濡目染中,取得育人成效。
二是加强活动组织、增加“多元化”。通过理想信念图书角、红色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将价值塑造融入丰富多彩且具有审美提升功能的学生活动。
三是加强课程建设、增强“持久性”。将实验之美、生活之美、科研之美渗入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让课程思政建设变为体现实验室育人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是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整体性”。将党支部建立在实验室、导师组上,通过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实验室组会等开展交流分享,加强重点时间、重点内容的集中学习,在美的徜徉中将基层组织生活、根植理想信念与建设实验室育人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扎根时代生活,加强真善美元素渗透、催发本质情感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离开其所在的时代生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只有情感达到共鸣方能行动达到统一。扎根在时代生活中,让高校实验室的科研生活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强时代生活中真善美元素的有机融合,从而让人在个体的情感教育中体味到对时代的关照和人类的终极关怀,在命运共同体中展现出人性的元素。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要向历史先贤学习,用人类最美好的“真”“善”“美”来激发人类的情感共鸣。真善美元素融入高校实验室的育人文化建设应该以立典型、讲故事、传精神为线索,从汲取中国传统美育文化的养分和能担当国家和民族复兴大任的身边典型人物着手。
中国传统美育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美育故事,“科学求真、与人为善、以生向美”的教育故事俯拾即是,人性美、和谐美、思想美、道德美等审美旨趣对于营造良好的实验室育人文化大有裨益。实验室内有身边有丰富的典型案例,如爱岗奉献优秀教师、勤勉育人优秀导师、助人自助实验室“大学长”、团结互助学生小组等,能更直接可感地在学习中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和人性教育。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典型人物学习宣讲等,借助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实验室育人文化建设,让真善美元素在时代土壤中发芽成长,激发学生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遵循美育特点,加强“以洁为美”美育元素渗透、规范行为习惯
实验室首先是科研场所,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需与实验室的性质相匹配,方能事半功倍。“5S”管理是现在较为通用的实验室管理原则[5],强调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体现实验室文化的实用性特点。实验室“5S”管理原则体现出来的实验环境和良好的实验素养,其背后则蕴含着实验室管理“以洁为美”的逻辑。
“以洁为美”的美育元素即简洁、整洁、清洁,分别对应着对实验室文化中操作规程、感官视觉、行为习惯的构建。简洁原则需要实验物品做到定容、定量,建立简洁易懂的操作规程,加强制度建设,并且做好制度上墙。整洁原则需要实验室物品定点、定位,确定实验场所、方法、标识等,形成良好的感官体验。清洁原则,需要定时、定人,即做到实施清扫、分块分区负责,并利用好清扫基准和清扫要求,影响实验室人员的整体行为习惯。
由此形成的实验室育人文化,能使人身处其中自然生产以洁为美的自然流畅美好的实验室感官体验,有效增强实验室管理、操作和使用的效能,形成良好的实验室育人文化和氛围,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实验环境体验、实验科研范式和研究行为。
高校实验室育人文化建设需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为根本指导,渗透育人向上的情感教育和价值塑造、育人求真的认知教育和行为养成、育人氛围营造和环境建设这三种美育元素,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在树立理想信念中、在时代与传统的震荡中产生真善美情感共鸣、在“以洁为美”的日常实验环境和审美体验中逐渐渗透,形成实验室向心的育人文化,形成良好的实验室育人文化氛围,为科研安全和成果产出提供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