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03-08李敏江南大学

文化产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政治

李敏 江南大学

大运河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相通,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为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开放品格等价值可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发掘大运河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体系、融入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入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与实效性。

大运河自公元前5世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维持至今历时两千五百多年,从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历经曹魏、隋唐、元明清以至较晚形成于13世纪的山东运河,全长约3200多千米,这一系列运河的开凿、修筑与维系,在实现南北资源与物产调配、经济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厘清大运河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价值,探索深化大运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论,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课题。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时代性

大运河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跨自然水系的通航、漕运,促进不同区域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层面的深层次、广角度的交流与融合。依据载体的不同,大体可从“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三方面把握,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共融共生的层次结构。大运河文化需要创新。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转型,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时代精神与鲜活特质也不断得到挖掘与阐释。大运河文化蕴涵的执着信念、实践精神、思想智慧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源泉。通过二者的嵌入,更能展现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与时代鲜活力。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建设除了继续深度开发已有的遗址遗存外,还需加强对周边地区文学艺术、风俗人情、人物事件等相关门类的挖掘与阐释、展示与弘扬。

追寻大运河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大运河文化中的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运河遗址、每一个运河传说,都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彰显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统筹协调、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为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供精神源泉

文化是人格塑造的基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格的养成本质上是个体社会化时受到各门类文化熏陶,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大运河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必要内容。就京杭大运河段而言,为弥补元代漕运路线的费时费力、卸运不便的缺陷,开凿了沟通黄河与卫河、通州到北京的两条运河,这正是京杭河段花费人工最多、维护筑堤、定期疏浚最难的两段,体现了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因江淮之间的邗沟由樊梁湖绕道博芝、射阳等湖,运路迂曲且航行多风浪之险开凿马濑相接樊梁湖,广陵相陈敏因“患湖道多风”遂于樊梁湖北口开渠十二里与津湖相接,“自后行者不复入湖”,体现了维系民生平安、国家稳定统一的爱国爱民精神;在两千多年的运河史中根据时代需求调整治水理念、方针政策、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体现了始终如一、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为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二)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滋养

大运河文化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使其在漫长的运河发展史中能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历史上运河的开凿需对天然河流水系格局有着十分了解与把握,才能在人工运河建造、修筑及航运过程中应对各种复杂问题。例如针对人工运河的“水量浅涩,舡艘隘闹,船载停滞,备极艰辛”等水源问题采取引汶工程、引泉济运、设置水柜等措施调节运河流量、减少淤废,坚持不断地调整策略,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毅力和随机应变的智慧。此外,善于吸收外域文化精华,如印度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在运河沿线建造了大量寺庙,且无论从人物造像还是佛教仪式上都呈现出中国特色。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创新,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运河文化气度、包容开放的运河文化格局、多元共生的运河文化系统。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大运河文化教育是很好的切入点。

(三)为培育大学生包容开放品格提供精神指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动”,其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包容性。大运河贯通后,运河流域的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所谓“八方通货溢河渠”,不仅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基础,且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天宝元年(742)在首都长安兴办了一次全国物资展览会,从东京、商丘等地取小斛底船两三百只置于潭侧,标记署牌,内置土特产品。如在会稽郡的舡上,内置铜器、罗、吴绫、绛纱;始安郡之舡内置蕉葛、蚺虵胆、翡翠。通过运河展示南方各地署牌船只数十郡,不得不惊叹大运河在文化交流中彰显的包容性。此外从唐至清各代,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客商、文化使者,也将运河文化带回自己国家。只有秉持着多元开放、开拓进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态度与原则来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才能使大学生在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审视、思考这个世界,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应对各方的挑战与压力,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鸣得意。

创新大运河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大运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与完善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撑与方向指引。针对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教学以及大运河资源挖掘与阐释困境,提出如下对策:

(一)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引领大学生文化认知

首先教师应从大运河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养分、开拓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与行为。

1.开“运培”

即对校内党员干部、思政课教师以及青年骨干等进行大运河文化主题教育培训。大运河文化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一直是大运河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各高校应从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出发,成立高校运河文化研究机构,给教师提供一个扎实苦练内功、夯实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学术平台,通过设立专题研究项目、出版学术著作以及召开专题会议等活动提升教师学术研究水平。同时,采用定期在职培训和不定期轮训等培训制度,克服教师一劳永逸的学习思想,不断更新与充实学术知识与文化素养。

2.渗“运意”

即有意识地将大运河文化精神品格与时代价值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大运河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代创新精神的一脉相承性的讲授,来彰显大运河文化在千百年历史中不断去芜存菁、激浊扬清后形成的教育资源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将大运河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活动,“再生”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讲授大运河文化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挖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

3.讲“运课”

即设立大运河文化通识或核心教育特色课程。开展大运河文化相关的通识与核心课程,展示大运河滋养的丰厚文化、独具韵致的民间艺术、风流宛在的运河遗存、秀水氤氲的经典景区,彰显大运河文化的时代精神与特色内涵。该系列课程可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博物馆研究员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主讲,以实现把故事讲活又将理论讲透的目标。针对追求新奇、思想多元、三观尚未定格的大学生群体,运用“愤”“悱”对学生进行大运河文化的启迪与教导,达到“博我以文”的学习目的。

(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促进大运河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以客体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进而提升学生内在的能力素养与精神境界,引领大学生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1.设“运馆”

即着力构筑以大运河文化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教育馆。美观优雅、清澈芬芳的大学校园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与思想的启迪。建设大运河文化主题教育馆,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运河边的历代名人、千姿百态的运河船舶、流传至今的民歌习俗、如珠似玉的运河文物。采用“互联网+运河”的运作模式将大运河文化体系化、立体化、时尚化、丰富化,以更加完整、科学的方式给学生以崭新体验,使学生在使人被潜移默化的环境设置中感受、体味与吸收大运河文化。

2.创“运社”

即创立大学生运河文化基因传承社,将大运河文化融入校风、学风建设,激发大学生传承大运河文化精神的内在动力。例如,结合校园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与科研所合作设立“大运河文化”相关专题研究项目,出版优秀的学术科研成果;以运河文化精神传承为中心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创新协同精神教育、包容开放精神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或以运河沿线滋养的苏州刺绣、惠山泥人、常州梳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举办运河手工文化展览以及开展艺术竞赛或征文比赛等活动。

3.排“运剧”

即以运河边徜徉的历代名人、运河传说、民歌习俗为题材,精心打造相关音乐剧、歌舞剧、话剧。大运河滋养了许多戏剧名家,如元曲名家雎景臣、京剧鼻祖高朗亭、梨园壮士潘月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剧,也孕育了不少民族英雄、现代诗人与当代作家,如固守扬州孤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抨击黑暗揭露人性的朱自清、挚爱传统文化的汪曾祺等。以其作品及本人事迹进行剧本创作与编写,让莘莘学子在幽默诙谐、轻松愉快的剧情中感受运河文化孕育的名人气节、文艺气息。

(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实践养成

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实践,即观看教学影片、录像等活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实践,即走出校门,参加基地参观、志愿服务等活动。

1.建“运库”

即建立高校大运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实践中主要是构建“大运河”虚拟实践体系,即搜集和整理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遗存旧址、纪念建筑、文学艺术等,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模拟与还原现实场景,把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通过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纪录片、专题片等虚拟、仿真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江苏音像出版社推出的纪录片《大运河》以及《穿越时空的大运河》等以新媒体形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维度的限制,以更加完整、科学、便捷的承载方式为大学生所知晓。

2.走“大运”

运河沿线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优势,组织学生到运河廊道实地考察。如扬州市建设集绿色生态、运河活力、运河文化、航运效能展示与示范于一体的水绿相融的现代航运示范区,设计文化创意展示、体育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文旅休闲、文化公共服务等领域,让大学生能以多种方式感受运河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实地考察也是“互联网+运河”的表现形式,现实的运河风物与遗址的直接震撼与冲击,加之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展示与讲解,让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拓“运基”

即与大运河文化场馆共建大运河文化研究践行基地,以增强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互惠共赢为目标。高校与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展览馆、名人志士纪念馆等场馆合作,针对大学生现阶段的成长与学习需求,创造性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针对馆内有无讲解员的区别,对其展示内容进行调整与修改,以便学生独自体验也能充分理解与感悟其中文化意蕴,自觉担当“运河之子”的使命,积极投入到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中。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政治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