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1-03-08刁帅王洋
刁 帅 王 洋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1 建立产业学院的背景与基本原则
早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产教融合”的概念首次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被提及。2017年“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号),意见中表明了国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的举措[1]。2018年2月,教育部联合六部门共同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确定了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2]。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指导,方案中指出经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3]。
由此可见,国家一直在逐步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因此举办产业学院便成为了产教融合的主要实施路径之一,也是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多方位进行合作的重要一步。近几年,部分省份、高校已经开始设立产业学院,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指导,形态各异的产业学院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方向。2020年7月国家首次发声,《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地由国家层面对产业学院的建设给出指导性意见。《指南》中明确了7个产业学院建设任务,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连理体制机制,指明了产业学院建设方向。
目前对产业学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产业学院是由高校和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以专业群为载体,将服务于该产业链的专业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形成共赢的联合体。产业学院既有别于订单式培养,也不同于传统的二级学院。
《指南》已经明确指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同时“指南”还明确了产业学院的申报条件,从国家层面规范了产业学院的设立与建设方向。
首先,院校在实施各项举措时,都是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的,一切行动围绕着培养学生的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工作能力;其次,从国家逐年发布的文件内容上来看,要求企业参与的程度在逐步提升,这也体现出职业教育要以产业、行业为主导的思想,对校企合作的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立产业学院时,院校与企业应该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第三,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各院校应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创造性地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工作。
2 建设产业学院面对的困难
2.1 对产业学院与二级学院性质的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借鉴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经验的产物,与二级学院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首先,校企双方管理层的认识要发生转变,要认识到产业学院的性质以及作用与二级学院是不同的,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然而在办学性质上是有所不同的。第二,任课教师认识的转变,承担产业学院授课任务时,由于主体性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教学实施上也应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第三、企业认识方面,产业学院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办学模式,企业应从人力、物力、管理等多方面深度参与到产业学院运行中来,不是简简单单地投资、接收毕业生[4]。
2.2 地位、产权不明确
由于地方法律法规因素,产业学院的创办、合并、转让、托管等基本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安排,产业学院资产的界定、清算、核算等重大问题也缺乏指导性意见。各地方应积极配套相关政策以提供良好的土壤供产业学院发展。
2.3 缺乏足够的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由于《指南》发布时间不久,先期行动的省份、院校建立的产业学院,在指导思想和运行方面并没能完全与“指南”切合,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对于各产业学院,在建设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摸索和积累,才能真正达到“指南”提出的标准。
3 产业学院建设中探索与实践
3.1 以市场行业为导向,突出产业学院的特点
产业学院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优势,在人才培养方向、新技术的应用和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等方面开创了一条新的教育之路。要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的灵活性、有效性带入到产业学院的建设中,在不违背教育的初衷、理念和法律法规基础上,大胆创新,加快反应,创建出符合国家要求的新时代产业学院。
3.2 制定产业学院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地位和关系
职业院校的职能部门应首先研究“指南”的内容,制定产业学院的管理办法,明确企业、院校在产业学院中的地位和职责,将校企双方放在一条“船上”,激发企业的参与意识,增强企业的参与感。在产业学院内部机构设置中,要将校企双方有机融合,逐渐减弱校企双方的“排异反应”,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形成“校、企、生”三方获利的“三赢”局面。产业学院应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建立理事会制度,理事长由企业方面相关人员担任;理事会由校企双方等比例担任相应职务,开展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环节安排、考评机制等方面决策工作。逐步尝试使产业学院独立运转[5]。
3.3 优化产业学院人力、物力资源
与传统的二级学院运行相比,产业学院的师资、设备均由学校和企业两大稳定的来源提供。
(1)院校方面,由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担任授课任务,对学生而言,这样能够更好体现出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而高职教师也能够在与企业教师的不断接触中,进一步提升“双师能力”,从而起到院校学生、教师同时培育的作用。院校的实训设备,多以教学用途为主,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企业方面,由业务能力强、道德高尚、负有责任心的能工巧匠担任部分实践环节教学,将企业生产、运行中真实的过程、问题案例以及经验传授给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不仅如此,以企业的真实生产设备为载体开展教学,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创造产品,还能提升学生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企业代入感。
3.4 开拓创新培育、孵化新技术
在校企双方深度参与的产业学院建设中,双方将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共同对企业现有的技术工艺开展研究,将其升华,提高企业产能,助力企业升级;对院校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共同开发校企共建教材、课程,提高职业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对学生可设置相应的众创空间,以开放式的形式协助学生对新创意、新想法的开发,孵化新项目投入到市场中去,与企业的研发机构形成对接。
以笔者所在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目前尝试性地挂牌成立了6个产业学院。学院校企合作交流处首先根据“指南”的内容,对产业学院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明确了产业学院申报的要求、建设的任务;成立了产业学院领导小组,对产业学院的申报进行评估,对产业学院的运行进行监管;提供了产业学院理事会章程参考稿,协助产业学院组织机构的构建和制度章程的编写。
在明确了相应规章制度、责任分工后,产业学院的运行得到了企业方面相关领导的重视,企业的相关人员在产业学院理事会和产业学院领导班子中担任相应的职位,责任明确,全程参与到产业学院的运行中。目前,各产业学院在挂牌成立后,均由理事会讨论制定了产业学院的五年规划,形成了长期、短期建设目标,开始了产业学院的探索和实践工作。
4 结 语
产业学院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产物,从任其自然发展,到国家发布“指南”进行规范,一步一步都是通过边探索边实践的方式进行着。就目前来看,院校与企业充分解读“指南”,把握好发展方向是建设产业学院的重要环节。单纯从其他产业学院中进行借鉴,价值并不是很高,所以,在“指南”的引领下开展实践,不断总结,对产业学院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