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模式探析

2021-03-08陈珊珊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院校

杜 丹 陈珊珊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劳动素养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劳动”也多次提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与认可”,在此背景之下的职业教育应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新意义,构建新体系新举措,培养拥有良好劳动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劳动教育”的新时代新要求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给予了明确指向,“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自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继细化了“劳动教育”的意见与指导,“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3]。对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进行规定[4],这些均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与支撑。

2 “劳动教育”的新意义与新内涵

2.1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认为劳动是廉价的、低级的、无用的,瞧不起劳动者、不参与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时不我待,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劳动的含义,坚定对劳动的崇尚与认可。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无贫贱之分。作为未来劳动者的一员,高职学生应学会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3],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首个工作岗位多为一线技术、技能人员,更应深刻理解劳动无岗位差别,要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增强自我劳动认同感。

2.2 培养高尚的劳动品德

劳动品德体现一个人的精气神,体现对于劳动的态度。具有高尚劳动品德的人,能够将“爱劳动”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认知,秉承责任、诚信、积极、奉献的原则。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深刻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敬业奉献等。在劳动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不抱怨、不诋毁、讲规矩、守原则,保安全、负责任,持之以恒地参与劳动,有始有终地善待劳动成果。作为新时代的职业院校大学生,要将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注入劳动品质,从劳动品德的角度正确认知自己的专业,从劳动素养的角度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用勤劳的双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2.3 掌握过硬的劳动技能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日益更新,只有掌握过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才能匹配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劳动者在劳作时,善用劳动工具,遵守劳动规范,注重团队合作,发挥战斗力与创造力,用先进、过硬的技能,及时攻克难关,完成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与反馈。这些均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认识劳动技能的重要性,踏实认真地学习劳动技能,并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精准且高效的劳动技能为核心,为走入职场做好准备。

3 “劳动教育”的新体系与新举措

3.1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育人

进一步优化升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基础必修类劳动课程、专业融合类劳动课程以及实践操作类劳动课程三级体系。

3.1.1基础必修类劳动课程

依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开设基础必修类劳动课程不少于16学时,编制专用劳动课程教材,制定劳动课程培养方案,劳动课程内容涵盖劳动组织、安全、法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通过必修课程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劳动意识和相关劳动知识技能。

3.1.2专业融合类劳动课程

作为高职院校,要培养拥有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秉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鼓励学生在技能证书备考过程中,打磨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水平,收获劳动价值。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办学体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入专业课程中不断强化,并利用课程思政等形式强化“社会主义劳动观”。

3.1.3实践操作类劳动课程

高职院校以实训课为载体,同时结合学生常规管理,以制度为保障,将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根据社会现实需求,学校实际条件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将社区、企业、校园、家庭有机结合起来,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实践服务、劳模讲座等劳动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在真知中提升对于劳动的认知。

3.2 构建劳动教育生态体系

构建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形成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体系。全面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从校内宣传、招就部门、学工部门、团委部门、二级学院、后勤部门等到校外社区、企业、家庭等齐抓共管的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发挥学生“四自管理”的能力,在学生群体中成立学校各部门的义工队、保卫的巡查队、宣传的媒体队、招就的服务队等,构建服务劳动教育的育人格局。

3.3 注重劳动教育文化体系实践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内涵和校园软实力的体现,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无形提升自我价值,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园文化中突出劳动元素。

创办校园文化品牌特色活动,通过青春礼仪风采大赛、结合专业开展文化节、以“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为主题的企业专家讲座活动、职业技能竞赛、职业体验课等。将技艺传承与劳动精神结合,以活动为载体,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劳动修养;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劳动业务水平、劳动素养,形成良性的劳动教育双循环。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挖掘典型人物,传递职业自信,提升劳动模范动力效应。组建以专业教师为指导的劳动类社团,以社团为依托,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劳动主观能动性。举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社区、下农村、赴企业,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劳动融于实践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劳动品德、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3.4 建设劳动教育网络体系服务育人

网络阵地作为新时代的主流区域,抢占网络宣传的时效性,发挥网络的便捷性、广泛性、交互性等特点,做好劳动教育网络阵地建设。利用“三微一端”,大数据、AI智能等互联网技术,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网络氛围。通过劳模故事、典型榜样的网络宣传,发挥学生群体中的榜样示范效应,激起同辈学习效应。线下劳动活动与线上劳动宣传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的普及面。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发挥学生骨干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团队协作,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引导大学生注重团队、培养创新劳动思维。

4 结 语

劳动教育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作为未来劳动者的摇篮,高职院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应充分把握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职校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