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路径探析
2021-03-08胡有华
胡有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1156)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简称为“四个自信”。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思政课中贯穿和强化坚定“四个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职责所在和历史使命担当。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推进,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有了新的进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高校必修课,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这一教学目标来看,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有着绝对的必要性,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效率,增强大学生对未来道路的自信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
一、“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就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和将来要走的路充满信心,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思想引领航向,信心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的成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二)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就是要从党的辉煌历程中更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更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
(三)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明显的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而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都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具有5000年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构筑起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突出优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红色文化是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个自信” 的重要论述,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四个自信”来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土壤,也深深地植根于上下五千年积累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自信”是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关系,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机地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二、“四个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理论支撑,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培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高校思政理论课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历史高度。通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我们要帮助大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不但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帮助青年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负人民,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坚定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赤诚奉献、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再次,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人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觉悟高,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心认同程度较高,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有过于突出的自我意识,甚至有部分同学带有一些性格缺陷,比如懒惰、自私、骄躁、叛逆等,他们对于自身之外的事情漠不关心,他们看待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有时会失之偏颇,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呈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影响爱国的热情。也有部分学生缺少进取心,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裕、自由的新中国,不能体会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无法体会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创造精神。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和现代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信念不坚定、价值观不健康、甚至政治信仰迷茫的情况,所以更有必要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四个自信”教育。
三、新时代“四个自信”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功能,面对影响学生“四个自信”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我们要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之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的关键,引导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有效改善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成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全面性
把“四个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所有教职管理员工的职责所在,需要相向而行,共同努力,争取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渗透教育。所谓全员,是指所有高校教职员工都要参与进来。全过程,是指从大学生入学报到第一天开始,一直到毕业离校走入社会的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学校便关注对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既要加强思政课程,也要加强课程思政,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坚定“四个自信”。在毕业离校之际,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全方位,是指在整个大学生活期间,各个教学环节,行政管理环节,学生社团环节,后勤管理环节,都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建设的根本任务,凸显出“四个自信”教育的影子,促使其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所有环节。
(二)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四个自信”的教学培训
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教师本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四个自信”教育尤其如此。所以,把“四个自信”教学融入思政课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主动提高自己的理论认知水平和业务能力,并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对“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发展充满自信。教师自身的一思一言一行必定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高校方面也需要关注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要经常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促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使他们能够用更有亲和力的语言将“四个自信”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传达到每个学生的头脑和心灵,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学识和经验去激发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放飞青春梦想,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形式
“四个自信”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重要的理论拓展和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重要基础,因此,推进“四个自信”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展开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高校思政课作为深化“四个自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实效。“四个自信”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 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传统的授课模式侧重于说教和单向传递,明显过于单一化,需要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做出调整。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做出改变和调整,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环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也可以通过合理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授课环节相结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员和组织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真切地感受中国巨大的历史进步,加强他们对“四个自信”的内心认同。教师也要加强对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和运用,高度重视全媒体教育平台,借助于全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工具,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使“四个自信”教育更有效地融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四、结语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它们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总之,在“四个自信”教育的视域下,“四个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产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引领作用。尤其是在应对西方思想不断侵蚀国内青年群体理想信念的严峻形式下,推动和深化“四个自信”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思政理论课是深化“四个自信”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必须要对原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作出改革,为“四个自信”教育的开展和落实提供载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