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博物馆下的儿童美育初探
2021-03-08朱秋婷江苏开放大学
朱秋婷 江苏开放大学
近几年,我国已逐渐意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从项目化活动向活动课程转变,从密闭空间转向自然户外区域,也进一步成为博物馆教育中令人瞩目的现象。
国内外自然教育现状
自然教育,是一种面向儿童的教育形式,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让体验者在自然生态体系下,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编织,并在教育过程中设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评价,使得儿童与自然有效联结。
国外自然教育
国外对儿童在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开始较早,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加强儿童的动手和创造能力,从国外儿童博物馆研究者对自然教育内容的阐述中,可以总结以下特点:
1.展区设计全面化
儿童博物馆是国外进行儿童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馆区依据规模大小进行自然教育的内容设计。以匹兹堡儿童博物馆为例,在打造菜园展区时,考虑展线设计中的展区位置、展区规模、展区内容、受众群体年龄等,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不仅保证儿童安全,也能满足各个年龄段孩子在菜园中的探索需求。
2.项目活动可持续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美国博物馆为赢得生存空间,以儿童为中心,积极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制定了“国家课程”,规定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学校课程衔接,而法国则是以社区为单位,使博物馆儿童教育常态化发展,向幼儿园、社区等外部空间发展。同时,与学校建立合作、共享、开放式资源,学校老师可以在这个区域中进行科学、语言、数学等课程教学,形成校外课堂,将展区充分使用,赢得全新合作形式,确保可持续性发展。
国内自然教育现状
国内,部分自然教育依托于自然博物馆进行。从优势上看,自然博物馆本身陈列的内容就具有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功能,满足儿童对自然的新奇向往,具有开展自然教育的群众基础与天然优势;从劣势上看,目前国内自然教育往往以展陈在室内的藏品为主,一般不会提供给儿童触摸的机会,缺少真实性,与传统的户外自然教育仍有较大区别,所以教育活动受到极大限制。
自然教育在博物馆美育中的作用
博物馆儿童美育要尊重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满足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对视觉形象的敏感性以及互动需求的心理,这符合自然教育的特点,尤其在自然教育中产生的游戏亲子互动模式,是博物馆美育重要的教育形式。
释放孩子天性
博物馆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而其中的自然教育可以为儿童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开放、自主的环境,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形成直接感受,使其在自然中释放天性,迅速融入博物馆氛围中,在多种形式下形成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教育。
培育发现美的意识
3-7岁的儿童以感知运动为主,思维逻辑相对具体、不可逆,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绘画中呈现的符号多为自己日常看到的事物,即,他们对某个主题的创作,是基于概念中匹配到的具象认知,进行想象力的叠加。博物馆已成为当下家长带孩子感受自然科学教育的首选,以博物馆为载体开展的自然教育,其本身具有较为系统化的知识内容,也满足了儿童对具象事物的直观视觉感受。
培养创造力
图像分析可以作为自然教育学习成效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探索美的过程,表达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发现,低幼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渴望分享与表达,进行创作时,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创作讲述给身边人,渴望他人的陪伴。
基于自然教育下的博物馆儿童美育现状探究
以参加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自然教育项目活动的14名儿童为研究群体。这些儿童的年龄均在3-8岁之间,其中男生9名,女生5名。此次项目是儿童美育培育机构与博物馆合作形成的自然教育课程项目。
博物馆自然教育课程
课程包括儿童对古生物化石采集、清理、观察等动手实践内容,了解采集古生物化石的一般步骤,随后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馆内古生物化石造型、花纹的观察与画面创作。
1.空间展线设计
博物馆分为2层,一楼以活动区域、大型藏品、文创商店为主。一楼馆内划分出一块区域模拟考古挖掘的环境,儿童可以在此区域中自由活动,挖掘自己发现的古生物仿真化石,挖出石块后,由馆内负责人带领去清洗石块,进行化石的清理与观察。
博物馆一楼的大型藏品主要结合说明标签,部分与数码显示屏结合,播放相关影像。二楼多为小型展品,展示说明以大型展板为主,设置部分可互动式大屏。馆内讲解员以口头讲授的形式对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2.数据采集
为了减少成人对儿童思想的干预,在美育的过程中,以任务卡的形式引导儿童去寻找博物馆展品中的图样之美。以家长共同参与的形式,帮助孩子完成课程内容,这样可以给儿童创造一个相对放松舒适的环境,不会将博物馆中的自然教育当作一般课堂去对待,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减少他们对陌生环境的不适。
研究分析
1.合理的展线设计
该自然教育项目课程以博物馆设定的项目内容为主,所以博物馆的空间布局需要更加注意与儿童观众的契合。自然教育面向的群体是儿童观众,该群体的特性是注意力易分散、可控性较低、发散性思维较强,因此,在展线的布置上需格外注意展区与活动区之间的衔接。当下很多文创商品区域为了迎合儿童喜好,会摆放很多适合低幼儿童的玩具,这是展线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儿童会在参观的过程中不自觉被相关物件吸引,从而阻碍项目课程的推进。
在展线内容布置方面,陈列的物品介绍以文字为主,这对一些还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儿童而言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儿童在跟随家长参观的过程中,是乐于观看图像、视频类媒体,数字化媒介可以帮助观众在相关介绍的基础上,衍生相关知识说明。但目前博物馆存在多媒体展现形式单一、互动性较差、画面内容陈旧等问题,难以引起儿童与家长的兴趣;同时,部分数字化大屏接触性较差,在互动过程中体验感缺失,甚至出现相关内容无法跳转的现象,这些因素都降低了自然课程中儿童自主性探究的动力。
2.分层式专业化课程设计安排
本次自然教育项目课程,包含挖掘古化石与认识生物进化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将儿童放置在自然的环境中,模拟考古挖掘现场,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培养儿童自然情感发展。在自然实践中,儿童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工具,并可以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语言去复述活动内容。在第二部分学习中,年长一些的儿童能够紧跟讲解员,跟进所有馆内讲解,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儿童提出相关拓展性的问题,馆内讲解员大多无法及时做出相关解答,且无后续跟进。而年纪较小的孩子在讲解中明显存在听不懂、跟不上等情况。
3.馆校结合
国内博物馆的馆校合作形式大多以博物馆安排讲解人员去学校普及知识活动,或是学校安排学生去博物馆参加项目活动为主,很多自然机构对自然教育的认知依旧停留在活动的完成度上,缺少对自然教育内容、内涵的深入思考,形成偏重实践,缺乏理论,数量上有所突破,但质量上止步不前的现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熟悉馆内讲解的人员不了解儿童的特性,以成人的思维模式进行知识复述,项目创新性不够,忽略了项目课程结束后的评价体系,尤其缺少以自然教育课程为中心的反思。
4.尊重家长权利,促进家长正确参与
在自然教育中,家长参与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可以减少儿童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过程,协助儿童完成部分活动。因此,我们鼓励低幼儿童进行自然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给予家长参与的空间,让家长参与到儿童的成长中。但是,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快节奏,常常出现替代性的行为,习惯性帮孩子去完成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有难度的操作内容,这其实非常不利于儿童自主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因此,我们在进行自然教育的过程中,要提升家长的角色意识,让家长以科学正确的方式参与到儿童的自然教育中。
综上所述,在博物馆自然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工具的使用安排,尤其是低幼儿童,主张在自然实践的过程中用重量轻、危险较低的工具;其次,要依据儿童年龄层次灵活选用授教方式,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较为专业的知识术语不利于儿童对概念性内容的理解,难以形成儿童对项目课程的主动探索与思考。
重视自然教育不仅是对相关主题活动项目的设计,还要对项目主体、环境、对象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尤其是如何将项目可持续发展,构建长期有效教育模式,真正做到让儿童在博物馆中回归自然,在自然中领悟世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