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传承下的高师院校经典吟诵教学探析

2021-03-08谭伟红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院校传统文化

谭伟红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016年,“吟诵”被列入教育部、国家语委“十三五”工作规划。不少高师院校陆续开设吟诵课程。文章分析了高师院校经典吟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师院校在吟诵课程中可应用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我国高师院校经典吟诵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吟诵是我国古人普遍使用的读书方式,是极具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学习方法,但近百年来已经逐渐被西方传来的朗诵所取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倡导传统文化回归,人们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诉求愈加强烈。推广简单易行、操作性强的“吟诵”正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行之有效的方式。

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基地,更应培养学生的吟诵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不少高师院校陆续开设吟诵课程,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古代诗词文赋都能吟诵,尤其是诗词,本身就是古人在吟诵中创作出来的,因其固有的平仄格式而带有音乐性。那些脍炙人口、长久流传的诗词经典,更是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如今吟诵课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目前高师院校经典吟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高师院校经典吟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忽略学生主观体验

吟诵是个性化的读书活动,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以自己为主,通过自身的吟诵去代替学生的吟诵,这样导致学生失去了自己吟诵的主观体验。那么,学生在经典吟诵学习中会比较被动,过于依赖教师,无法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生会无法感受到传统经典中强烈的思想情感,从而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可有可无的,进而产生枯燥、无聊的感受,失去学习吟诵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师吟诵技能欠缺

经典吟诵的教学对教师有较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还需要熟悉传统经典中的格律、古今音的差别等。然而,很多教师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在经典吟诵教学中采用了以讲代诵的教学方式。从文学鉴赏角度来看,以讲代诵的方式显然存在一些缺陷。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下,会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将大量时间和精力仅仅放在对传统经典文字的理解上,难以通过吟诵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和情感。没有文化和情感等内容的支撑,学生的学习会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单一老套

吟诵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实践,其理念、模式、方法及细节都有其独特之处。很多教师在经典吟诵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它的独特性,为吟诵而吟诵。产生“填鸭式”“满堂灌”现象,重字义,轻文化,重讲解,轻实践等老套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学生的吟诵只停留在文字层面,不是发自内心,无法做到与传统经典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相通,影响了吟诵体验,既没有掌握吟诵技能,也无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传承下高师经典吟诵教学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所提到的问题,高师经典吟诵教学必须找到有效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发挥经典吟诵的文化传承作用。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吟诵体验

在吟诵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第一,引导学生用吟诵的方式理解经典作品的文意,感受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吟诵,学生能够在节奏的缓急、气息的长短轻重、音量的高低这些变化中探寻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以往文字性的理解相比,通过声音的理解来得更直接,也更透彻。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经典艺术的魅力;第二,引导学生了解吟诵本身的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吟诵本身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古人的文化智慧,体现着音乐、文学和诗教的文化。

因此,吟诵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将诗歌中的文化通过吟诵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更是让学生感受和认同其中包含的文化意义。经典吟诵教学就是用吟诵的方式学经典,“以古对古”,赋予传统文化更强的生命力。

提升教师能力,能吟诵会创作

学校需要不定期让教师参与有关吟诵的培训,开拓视野,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此外,教师也应积极寻求多种教学途径,通过相关网站、线上名家(如叶嘉莹先生、徐健顺教授等)讲座和录播课堂,来提升吟诵能力。在吟诵学习中,教师尤其要把握古典诗词音乐性的特点,从平仄格律中找到音乐的韵律感。教师吟诵能力强,能运用合理的语气语调吟诵示范,区分节奏韵律,传递音乐之美,从而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化、情感以及思想等。

在吟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创作古诗词,边吟诵边创作。待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把创作的过程搬到课堂,鼓励学生集体作诗,集体改诗。在作诗改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韵对仗,起承转合、意象系统等,从而使学生更靠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科学合理规划教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第一,重视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很多教师在传统经典吟诵教学中,忽视了吟诵的理论和方法,以致学生只会吟诵课堂教过的经典,不能触类旁通,去吟诵其他作品,这样不算是真正掌握了吟诵技能。大学吟诵教学和中小学吟诵教学不同。相比中小学生,大学生对诗词格律的了解比较深入,理论素养更高。他们学习吟诵时,不甘于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而是不但要掌握吟诵的方法,更要了解为何这样吟诵。

因此,对教师教给他们吟诵的理论和方法,他们会大胆探索,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到深,通过反复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二四分明、节奏变化等吟诵方法和规律。古今字音的差异是个难点,尤其是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入声字,如果学生了解得不够深入,吟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惑。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上句的“白”,如今念阳平,属于平声;下句对应的“闻”也是平声,按现代汉语来看有违平仄相对的原则。可是在古语中,“白”是入声字,是仄声,跟下句的平声“闻”相对,是合乎格律的。如何辨识入声字,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以实践为主。吟诵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要围绕对学生进行吟诵技能训练展开。吟诵课在上海大学被列为“中华文化技能”之一,则是强调了这门课的实践性,是需要实操训练的。教师不能从头到尾讲解和示范,应多让学生开口读、发声练。

课堂可以这样安排:老师先做讲解和示范,带领学生吟诵,然后引导学生集体吟诵,最后让学生个人吟诵。给学生充分琢磨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声音深入理解并切身感受诗文的含义,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滋润,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对接。基于吟诵课实践性的特点,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比如组织爱好吟诵的学生创立“吟诵爱好者协会”,成为吟诵课的第二课堂。不定期聘请声乐界、吟诵界名家学者来协会开讲座、开展学术沙龙,并给学生进行音准、节奏、语感、速度及情绪等内容的专业训练;除了请名家学者进来,还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参加国内举办的吟诵比赛,与各地的吟诵爱好者交流切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吟诵的兴趣更加浓烈,学习积极性更高,吟诵水平自然会有质的飞跃。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尤其是高师院校,其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阵地,更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承文化的能力。吟诵作为一种文学传承的方式,在高师院校教学中应大力推广。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突破旧思维,不断总结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认识经典,感受经典,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院校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