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俗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中的“增”与“减”
2021-03-08孙建华山东大学
孙建华 山东大学
中国传统动画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得到国际上的赞誉,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都源于我国动画先驱们从民俗艺术中所汲取的养分,从而为传统动画增加了更多表达形式,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性。同时,民俗艺术在传统动画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取其所长,创新民俗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对于当今国产动画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俗艺术与民间艺术、民间美术等描述具有相似性,与其两者相比,民俗艺术更强调传承性和文化价值。从这一思路考虑,我们也不难为民俗艺术的内涵作出解释。所谓民俗艺术,是指民众艺术中具有传承性、模式性的部分,或指民间艺术中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它往往作为文化传承的艺术符号,广泛应用于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传承”“传统”和“群体性”作为民俗艺术的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1]。民俗艺术包含各种具有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的歌舞、仪式、造物和语言,如剪纸、折纸、年画、泥塑、皮影戏、木偶戏、谚语、民间传说等各种艺术形式。
与民俗艺术相比,动画艺术虽然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我国动画先驱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将民俗艺术运用到动画艺术的创作中,为中国动画开辟了一条民族化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动画最辉煌的时期,本文所说的“中国传统动画”也是指这个时期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动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认为特伟提出的“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依然应成为我们当下有意识的追求,民俗艺术应用于动画艺术创作的思路和成功经验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但不能完全拿来,也不能借着中国传统动画获得的盛誉对其不足视而不见。
民俗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中的“增”
民俗艺术使其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
动画的民族性探索体现在对民俗艺术的借鉴上,它使动画不只是基于传统绘画艺术这种单一的美术形式,剪纸、折纸、皮影戏、木偶、泥塑、木版年画等也丰富了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动画艺术形式的创新是从剪纸动画开始的,《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剪纸动画,它汲取了中国民间剪纸、窗花、皮影戏等民俗艺术形式中的元素,是通过制作纸偶,并在动画中采用逐格拍摄的方法,反复进行试拍产生的新片种,这种动画形式不但增强了民族风格,也减少了人力、财力的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动画片进行民族性探索的一次成功尝试。还有一部必须要提的剪纸动画作品是《金色的海螺》,它在美术形式上较多地借鉴了皮影戏,也融入了绘画、剪纸,为了将这几种艺术形式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动画艺术家们采用了民间镂刻技艺来过渡,使风格更加统一和协调。除了剪纸动画,木偶动画也使中国动画大放异彩。它与剪纸动画的拍摄原理是一样的,但比剪纸动画更具立体感,它拥有立体实体造型和场景空间。《东郭先生》《神笔》《阿凡提的故事》等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无论是背景设计还是人物、衣饰、道具等,都融入了民俗艺术,并将其表达得绚丽多彩。
此外,随着各种形式动画作品的日渐成熟,动画大师们紧跟时代步伐,汲各家之所长,不断创新并将不同创作形式融合发展。《鹬蚌相争》将剪纸与水墨形式相融合,它突破了剪刻技法,结合水墨拉毛的形式,产生了可以以假乱真的水墨效果。过去剪纸片的人物形象由刚直有力的线条组成,有明确的边缘轮廓,讲究“刀味”。而拉毛技术是将一种特殊的纸张进行处理,将已设计好的形象撕下来,使它的边缘产生毛茸茸的质感,再用颜色加以渲染,就近似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了,但其制作过程要比水墨动画简单[2]。《火童》则融合了敦煌壁画、剪纸、绘画等表现技法,给人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民俗艺术使其画面表现更具装饰性
民俗艺术,尤其是造型类民俗艺术,具有先天的装饰、美化作用[3]。正如贡布里希所说“没有哪一个部落或哪一种文化缺乏装饰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精彩地呈现在这片沃土上。将民俗艺术创造性地运用到动画艺术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其画面表现的装饰性,视觉上更有吸引力,感官上也给人以愉悦、和谐的心理体验。
《大闹天宫》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也是装饰风格动画的典范。法国《世界报》指出,《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艺术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4]。该片由中国“装饰画派”的奠基者之一张光宇先生担任造型设计,在设计主角孙悟空形象时,他以《西游漫记》和旧时春节孩童嬉戏的脸谱道具中的孙悟空造型为基础,又借鉴了民间版画,后经时任动画创作组组长严定宪多次修改,最终设计出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并带有装饰意味的孙悟空形象;其设色以明度、纯度较高的固有色红、黄为主,其他小面积色块通过调低明度和纯度的其他颜色以及适当的黑色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谐。玉皇大帝造型则借鉴佛像、民间神祇(神祇、神马)、木刻、年画等造型而加以变化[5];设色上以明度较高的黄色和橙红色等象征权力的颜色为主,同时对于浅色调的配合使用也是游刃有余,再配以装饰性极强的头饰、服饰,具有特别浓厚的民族民间造型美术的风格特色。天兵天将则与庙宇和道观中的泥塑金刚、青龙、白虎等神人造型接近[6];在色彩运用上通过减少对比度来突出主要角色。该片的背景是由装饰画家张正宇先生设计的,他借鉴了民间年画、庙堂壁画等元素,以晕染的方式并加上线条、色彩的格律化处理,达到与角色相辅相成的效果,同时也使其更具层次感、协调感和装饰感。《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也是一部极具装饰风格的重头戏。其造型设计汲取了年画、版画、敦煌、永乐宫壁画等民俗艺术中的有用素材,背景则参照唐宋时期的建筑、室内装饰、人物服饰纹饰,无论是色彩对比、线条勾勒,还是场景处理方式,都使整个画面具有均衡的装饰美感。
民俗艺术在中国传统动画中的“减”
民俗艺术对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观影要求的改变,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民俗艺术如剪纸、皮影戏等本身就是具有观赏性的静态的平面化艺术形式,再加上衣物、头饰等较复杂的装饰,使角色几乎不可能具有精细的动作和表演;而动画是一种“动的艺术”,就使其角色完全呈现的是平面、侧面的特性,形式比较单调。作为艺术短片其可以较好地被大众所接受,但是作为以叙事为主的中长篇,观众就会对其产生审美疲劳。
其次,动画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还要考虑其作为影视艺术的语言表达,由于制作者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和对美术效果的过度关注,镜头语言往往较为单一,叙事节奏较慢,大多数故事都是平铺直叙,不会过分强调叙事冲突。在快节奏的今天,这显然无法适应人们对观影的需求。
中国传统动画从民俗艺术中汲取养料,并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是值得肯定的,但其也存在着局限性。我们应该正视中国传统动画中存在的不足,创新民俗艺术在动画艺术中的应用,而不是全盘否定,向国外模仿甚至趋同。
从内容上来讲,中国传统动画不能只是对民间传说、童话、神话故事的简单改写,而是要提炼出能够适用于当今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故事,注重情节的起落和冲突表现,多一些幽默感和娱乐性,少一些说教色彩。从形式上来说,中国传统动画要为内容服务,电脑化的制作可以使其与绘画、剪纸、皮影戏、水墨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弥补其单调性,克服其不足之处。另外,制作者在镜头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要有所突破,多些对比和变化,增强对节奏的把握,让国产动画真正成为“奇、趣、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