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拍电影看中日社会文化差异
——以《无间道》和《双面》为例
2021-03-08沈瑞纯尹凤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沈瑞纯 尹凤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选择进入中国市场,让我们无需走出国门就能欣赏到优秀的外国影片。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许多国产佳片也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在与其他国家电影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出现了“翻拍电影”这种现象[1]。将优秀的外国影片通过改编将其“本土化”,从而使其更好地被国内观众所接受和理解,这就是翻拍电影的优势。像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中国电影《误杀》和翻拍自中国电影《龙虾刑警》的韩国电影《极限职业》,都是翻拍电影的成功案例[2]。
2002年,电影《无间道》上映。在当时香港电影业惨淡的大环境下,《无间道》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更成为了同类电影的巅峰之作。如此优秀的作品,自然引起了狂热的模仿和翻拍。2005年,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翻拍电影《无间行者》上映,并在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中斩获4项大奖[3]。被誉为“韩国最优秀的黑帮电影”的《新世界》,导演朴勋政也说过他是从《无间道》里获得的灵感。2012年,日本翻拍版本《双面(Double Face)》播出。与《无间行者》的“好莱坞式”改编和《新世界》的构思借鉴不同,《双面》更追求还原,因此与原作在剧情设定、故事结构上都大致相同。两部电影的故事主线都是围绕着警察和黑帮分别安插在对方内部的卧底展开,故事发展也都是以警匪双方一边从卧底处获得对方的情报,另一方面又在排查潜伏在自己内部的敌方卧底这样的“间谍与反间谍”式结构进行的[4]。但作为一部以日本观众为受众的电影,还是会有一定的“本土化”改编,这就带来了一些人物和情节上的变化。通过对比两部电影细微的差别,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
一、人物设定和人物关系的不同
《双面》在主要人物的设定上基本是还原《无间道》的,像西岛秀俊饰演的卧底警察森屋纯(以下简称为森屋)对应了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以下简称为陈),香川照之饰演的卧底黑帮高山亮介(以下简称为高山)对应了刘德华饰演的刘建明(以下简称为刘)。但在一些次要人物的身份上,日版做了一定的改动。其中改变最大的就是刘的未婚妻Mary这个角色换成了政客之女末永万里,至于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会在之后的情节对比中详细分析。
人物关系方面,基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差异,即使是同样的场景,所展现出的效果也会略有不同。就像卧底警察与上司第一次在天台谈话这一幕中,通过具体的台词和表情的表现来看,比起森屋和小野寺署长之间单纯的上下级关系相比,陈和黄警司更有一种亦师亦友的感觉。这与日本的等级制度脱不开干系。
日本等级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那时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使日本进入了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的农耕社会。水稻种植需要许多人合作,于是人们便聚集在一起形成村落,开始了集体生活。团队内的分工使得人际关系逐渐出现了上下之分,进而形成了日本延续至今的“纵向社会”。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等级制度依旧是构成日本社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下属很难违抗上级的命令,而上级也同样需要在下属面前保持自己的威严。这也是造成两部电影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5]。
反观黑帮织田组方面,虽然也存在着以龙头织田大成为核心的等级序列,但比起警署更能体现日本人的“家族”观念。《双面》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潜入搜查篇》(上篇)和《伪装警察篇》(下篇),时长共计三个多小时。比起时长101分钟的《无间道》,《双面》用近两倍的篇幅拓展了一些原版省略的细节,其中就包括对黑帮内部的描写。首先是上篇中以卧底警察森屋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织田组内部的生活,并对森屋和他的跟班广志之间的兄弟情谊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就比如《双面》中增加的森屋去织田大成的府邸进行搜查,广志替他打掩护这个情节,使得二人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比《无间道》中陈和傻强更加深厚。下篇的重点则放在了高山与织田大成的关系上。《双面》增加了织田大成收养了偷车被抓的高山这一情节,这是《无间道》中没有的设定,并且在之后织田大成与高山的联络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可是把你当亲生儿子看待的”这句话。上下篇中对织田组内人物关系的描写将我们印象中的黑帮“柔化”了,并让织田组显得更像是一个“大家族”。这与日本黑帮的现状有关。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承认黑帮合法性的国家,而且黑帮可以注册公司并上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本黑帮也逐渐“企业化”,并形成了类似“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这也是为什么织田大成会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守护这个家”这句话。基于两国社会背景的不同,《双面》做出这样的改编也是无可厚非的[6]。
二、情节上的种种差异
电影《无间道》的开头,黑帮老大韩琛为即将打入警察局内部的卧底们送行。这个场景《双面》中也有,只不过被送走的不是卧底,而是织田大成收养的包括高山在内的义子。织田大成将他们送去大学进修法律、经济等专业,以便学成之后能够进入各个领域为织田组服务。送行时,织田大成说了这么一段话,“现在掌控这个国家的人,是政治家、官僚和上市企业的高层。他们几乎都是世袭制的。就算努力,也无法超越他们,爬到他们头上去……所谓正义,不是指正确的人,胜者才是正义。”这段话不仅表现出织田大成希望织田组能够渗透到日本上流社会的野心,更暴露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日本世袭制带来的阶级固化。在动漫电影《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中也出现了对日本世袭制度的讽刺:“政治家的儿子长大依然是政治家,董事长的儿子长大依然是董事长。正是伴随着这种世袭制,人类的错误历史被不断地重演。这样的话无论过了多久,日本也不会有所改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富人家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赢在了起跑线上,穷人的孩子拼搏一辈子都未必能够翻身。而且受世袭制度带来的马太效应的影响,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贫富阶级差距越来越大,这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这一情节上的改动,可能也是导演对日本社会现存问题的一个警示吧。而从中国社会现状来看,虽还未达到日本那种世袭制从政界到商界都早已根深蒂固的程度,但也开始向着“寒门再难出贵子”那种阶级固化的模式靠拢。我们要以史为鉴,以邻为镜,才能朝着更美好和谐的社会发展[7]。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改动,就是上述的末永万里这个角色。在电影设定中,她的身份是厚生劳动省的重要议员末永幸之助之女。织田大成让高山接近她,诱骗她吸毒并向她提供免费的毒品来控制她。这样织田组就能以此为把柄威胁末永议员,让自己今后的毒品生意更加顺风顺水。厚生劳动省是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相当于中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卫生部的结合。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厚生劳动省还负责制定毒品的相关法律,所以《双面》中加入这个情节也是合情合理。随着剧情的发展,高山在与目标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感情。二人之间这种类似“白雪公主和猎人”的关系,最终导致了高山不得不痛下杀手,除掉织田大成。这个改动可以说是十分巧妙。因为《无间道》中刘杀死韩琛的动机是他想要抛弃过去的经历,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警察,为此他需要除掉所有知道他真实身份的人。而在《双面》中,基于上面提到的高山是被织田大成收养并抚养长大这样一个背景设定,高山对织田大成是心怀感恩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后会对这位名义上的“父亲”说一声“谢谢您这么多年的栽培”。因此,不同于刘,高山杀死织田大成完全是受感情驱使,是为了保护末永万里。这样的改动使整部电影的前后逻辑更加通顺,故事结构也更加完整。
三、两部电影,三个结局
《无间道》原本的结局(以下简称为港版结局)为两位卧底都发现了对方的身份,刘将陈的档案删除,陈则在韩琛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他和刘谈话的录音。陈将刘约到了黄警司牺牲的天台,并用录音威胁刘让他恢复自己的身份。之后陈被赶来的另一位卧底黑帮大B射杀,而刘又开枪杀死大B并宣布潜伏在警局的卧底已被自己击毙,从而成功洗白。最后陈的心理医生找到了陈在警校的档案,证实了他卧底警察的身份。这个结局一改之前香港警匪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惯例,选择了一种较为开放式的结局,收获了无数好评。一年后《无间道》在内陆上映时,为了迎合内地观众的喜好,片方对结局做了一些修改(以下简称为大陆版结局)。在大陆版结局中刘的卧底身份最后暴露了,在开枪杀死大B 后刘交出了自己的警员证,并被戴上了手铐。港版和大陆版两个结局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港版结局更具有突破性,大陆版结局更符合主流观念。
《双面》在结尾部分沿用了港版结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演绎。同样是卧底警察森屋牺牲,卧底黑帮高山洗白,但日版多了一个设定,那就是黑帮中存在着一个和织田组对立的帮派——黑辰会。因为织田大成被高山击毙,织田组树倒猢狲散,黑辰会趁势接管了整个残局,也知道了高山的身份。影片最后,高山与黑辰会会长武藤元在电梯口相遇,武藤元用高山的身份和末永万里来威胁高山,让他为黑辰组提供情报。高山最终还是没能摆脱黑帮的控制,依旧活在卧底身份的阴影中。这个结局和上述《无间道》的两个结局相比,悲剧色彩更为浓重。不仅是这部电影,在日本其他的影视作品中,似乎也多是以悲剧收尾。这是受日本人潜在意识中的悲剧情结影响。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并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自然灾害频发。在日本人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就是日本人悲剧意识的最直接体现。《双面》的最后,是高山在下降的电梯间里哭喊的身影,这一幕又似乎和芥川龙之介的《蜘蛛丝》中键陀多坠入地狱的结局重合在了一起。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双面》中被毁灭的,正是高山重返光明的那根“蜘蛛丝”。这也对应了《无间道》结尾的那句话,“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8]
综上所述,《双面》虽然是《无间道》的翻拍版本,但通过其本土化的改编让我们能够借分析这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来了解中日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这也是一部成功的翻拍电影应该具备的条件。现如今,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成本低、出片快、回报高的“快餐电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翻拍电影不需要原创剧本的“优势”使其成为“快餐电影”产业中的“香饽饽”,这也导致了现在各种打着“翻拍电影”旗号的拙劣模仿品的出现。这种电影一般直接将原作生搬硬套过来,不做任何的修改,也不考虑与原片产地之间是否存在文化差异,结果自然是照猫画虎,不伦不类。一部优秀的翻拍电影应该能让观众在更好的欣赏经典影片的同时还能学习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因此,希望日后能够看到题材更丰富的优秀翻拍电影出现在我们的大银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