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绍兴与日本“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2021-03-08于丽君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于丽君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一、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相关的研究资料中,对于越州与日本交往史的论述相对较为零散,仅仅在李广志的《明州与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的开山传说》、王勇的《日本文化》、韩昇的《遣唐使和学问僧》等相关文献资料中有一定程度的论述[1]。关于唐代越州与日本遣唐使的具体交往历史缺乏全面的研究。例如,像国外学者的《续日本纪》中载有一段关于越州与日本遣唐使交往的历史信息,“公元761年,日本遣唐使返回日本,唐朝特派遣押水手官越州浦陽府折衝賞紫金魚袋沈惟岳等九人,越州浦陽府別将賜緑陸張什等卅人进行护送。”关于这段重要的历史信息,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均未有所记载论述。又如,日本的高僧天台宗祖师最澄特意前来越州进行佛教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在回国后写下了《请来目录越州录》以及日本空海法师在越州展开佛教文化活动的过程等相关资料,国内的史学文献中均未有详细的记载与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中国国内对唐代中日交往史的研究成果,日本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则相对更加充分和具体。尤其是进入20世纪中后期,日本国内的史学家对唐代中日交往史的研究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其中较为典型的论著便是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1955年出版的《日中文化交流史》。在这本书中,木宫泰彦对于中日文化交流历史的研究十分透彻与充分,包含了丰富具体的历史细节。在唐代中日交往史的论著中,以森可已也的研究成果较为典型,森可已也在自己的论著中,针对日本的遣唐使展开了专题的研究,他以时间逻辑将遣唐使的路线分为了三条航线[2]。
总体而言,日本史学家关于唐代中日交往史的研究相对更为充分,尤其是在对遣唐使的研究方面,记载了大量中国国内缺失的历史片段。对于遣唐使的研究,在日本国内被划分为独立的学术领域,并且在学术界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由于国内外史学资料中关于越州与日本交往史的记载相对较为零散,所以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综合相关史学资料的研究来分析和论述唐代越州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往史。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文献分析法
对于唐代越州与日本交往史的研究,需要以相关的史学资料为基础。在调阅的文献中,不仅要查阅中国国内学者以及日本学者的论著资料,还要结合相关的韩国或者朝鲜的史学资料,综合大量的史学信息,尤其注重对书信,诗文以及碑记等第一手资料的调查和研究。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是本课题展开研究的基础。
(二)统计分析法
通过调阅相关史学资料中关于遣唐使的介绍,整合零碎的历史信息,对其中遣唐使来往的时间间隔,规模以及次数等历史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系统条理化的史学资料参考。
(三)实证研究法
除了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本课题的研究还要结合对相关的历史博物馆,佛教寺庙以及相关的遗址遗迹等场所展开是实地的调查和研究,为相关文献资料的内容提供实物佐证,发掘相关历史文献中遗漏的历史材料信息。
三、研究重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1、唐代越州浦阳府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职能;2、日本佛教高僧空海,最澄等在越州展开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越州佛教文化对于日本国内佛教文化产生的影响;3、唐代越州与日本在经济贸易方面展开的交流活动。
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本课题的研究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相关史学资料不够充分。一方面国内外史学资料对于越州浦阳府的介绍十分局限,大多文献资料中都是简单的一段话或者一句话的介绍,难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资料的支持。另一方面绍兴本地几乎无法找到唐代的寺庙,有关史学资料中的信息难以探寻得到实物的佐证。2、资料收集的难度相对较大。由于本次研究的课题涉及中日等不同的国度,许多日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资料并未流传入中国的学术界,在资料的收集中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对于日本或者朝鲜国内史学资料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四、研究具体内容
(一)唐代越州简史
公元621年,唐朝武德四年将会稽郡改为越州,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城三县以及嵊州、姚州和鄞州三州。同时在会稽县设置越州总管府,管辖越、嵊以及姚等十一州[3]。公元624年,唐朝武德七年改越州总管府为越州都督府,负责管辖五个州。公元711年,唐朝景云二年,越州被划定为中都督府,所督不足十州,隶属于江南道。公元758年,唐朝乾元元年,废除越州中都督府,设置浙江东道节度使,负责管辖辖越、睦、衢等八个州。公元896年,唐朝乾宁三年,钱镠在平息董昌的叛乱后,将越州称之为东府。
(二)遣唐使的航线以及次数分析
结合对相关史学资料的分析,唐代遣唐使的航线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条:第一条是遣唐使展开中日交往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航线为北线;第二条是遣唐使展开中日交往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航线为南岛线;第三条是遣唐使展开中日交往的末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航线为南线。在这三条航线中,南岛线与南线均与越州有关联,其中横跨东海的南线是越州与日本交往的主要海上航线。
对于遣唐使往来次数的统计,学术界因计算方法的不同存在这一定的差异。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中,以日本东野治之等史学家的20次主张最具代表性。在这20次的往来记录中,与越州相关的分别是第4次,第12次,第16次以及第18次。根据相关史学资料的记载,遣唐使初次到访越州的时间在公元659年,当时的人数大约在240左右。此后,分别与公元752年,公元761年和公元804年到访过越州。其中,在公元804年的那次中日交往中,对日本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空海以及最澄都到过越州的会稽。
(三)遣唐使与越州的交往
1.经济贸易交往
结合相关史学资料,越州与日本展开经济贸易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遣唐使展开中日交往的初期阶段。公元9世纪后,唐朝的对外交往进入鼎盛时期,在东南沿海形成了一条包括越州、宁波、新罗以及日本的新星贸易网络。越州与日本之间的经济贸易交往也随之变得昌盛起来,越州的商人瞻景全、刘侍献等成为中日经济贸易交往的主力军。
2.文化交往
根据相关的史学资料记载,鉴真在东渡时曾来过越州展开佛教文化的交流,其中第五次东渡到访的寺庙疑为越州的崇福寺,但是由于缺乏充足资料的支撑,这一观点仍有待考证。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日本的空海、最澄以及圆珍等佛僧在越州的龙兴寺和开元寺以及上虞的峰山道场等地展开过文化的交流与学习,这些佛教文化也构成了日本佛教文化的重要根基。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相对于以往对地方史的研究方法,本次课题的研究突破了地方与国度的限制,既从绍兴本地以及国内史学资料的记载进行分析,又结合了日本乃至朝鲜韩国等地的史学资料,从当时东亚整体的角度对绍兴与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展开了研究。同时在研究的方法上,本课题的研究结合了史学资料与实物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力求真实完整的反映出当时的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