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

2021-03-08韩玉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文化产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初心革命

韩玉瑜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中国的“革命文化”源起于近现代的中国革命实践。“革命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一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国的革命文化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都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信念滋养。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路的指引下,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文化所带来的独特精神支撑,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通过梳理和解读习总书记有关“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分析其内涵意义,展现其来龙去脉,把握当代践行,在与时俱进中对当代中国文化关切予以回应,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刻内涵。

一、革命文化的作用与意义: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革命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一种历史必然,任何革命的发生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而革命文化伴随中国革命的实践的兴盛而兴盛,既生于中国革命实践,又服务、反作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它既是革命实践的需求反应,也是革命实践的成果产物。

从历史上看,革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传播了革命理论、凝聚了革命力量。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是革命理论、革命纲领以及由此产生的革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革命文化不仅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主张与革命路线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得到宣传,普及了革命理论与思想,引领了革命实践与发展,同时也作为革命宣传的重要载体,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舆论动员和革命动力。中国革命文化深入人心的过程,也正是个中蕴含的政治理想、价值观念、社会愿景在人民群众中逐渐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的过程。从20世纪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党,历经革命淬炼洗礼并不断发展壮大成长至今,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演进,革命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生长;中国特色革命文化,既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帮助中国共产党逐渐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与支持,有了今天的面貌。

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社会主题已从革命战争转变为社会建设,时代任务已从追求民族独立转变为追求国家复兴。在新的历史坐标下,虽然我们已经远离革命战争,但革命文化所存续的价值与意义依旧留存。在新时代,革命文化结束了为革命战争提供精神滋养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新要求,赋予它新的现实使命,那就是准确理解和把握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资源,转换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

中国革命史,是营养剂更是教科书。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践行政治主张、理想信念、道德秉持、价值观念的历程中所形成的宝贵文化积累,是助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习总书记多次走访参观革命老区,革命旧址、革命圣地,包括古田、西柏坡、延安、遵义、照金、井冈山等。总书记对革命历史文化和革命遗迹的关照与重视,很好的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对践行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的身体力行。

革命精神到底包括什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革命精神内涵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概括与提炼,越来越丰富和完善,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也在逐渐形成。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又囊括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的 “两弹一星精神”“东风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既包括以李大钊、邓小平、朱德、陈云、胡耀邦等革命先辈为载体的个体形态革命精神,也囊括以“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老区地名为载体的地域环境形态革命精神。通过对这些革命精神的新概括、新论述与新阐释,一代代中国人民,虽无法再亲身经历这一历史过程,但对革命精神所包含的核心内容有了重新的认识与理解。从中国革命实践中积累出的这种革命精神与价值沉淀,不断丰富和扩展着中国文化精神宝库。

二、革命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不忘初心、牢记来路

一场社会革命是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包括酝酿、萌发、铺开到最终胜利。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巨大危机极大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伴随着拯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当时的革命文化曾一度以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为主。但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因此相应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也注定无法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主流。直到中国共产党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主张来辩证地看待中国问题,成功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社会指出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文化有着强烈的马克思主义特征,其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终极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化。毛泽东同志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意义总结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708

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管是哲学革命还是政治革命,其归根结蒂在于社会革命,也只有社会革命,才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中的“革命”定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顺利完成,新政权建立后,以暴力推翻旧政权的中国革命主基调便发生了转变。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革命”,已不再局限于狭义的暴力革命范畴,而是将革命的指向扩展到“变革”的层面。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2]397,这种把改革看作是中国二次革命的论断,符合新的时代定位和历史任务的判断,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顺利完成的第一次革命,同正在进行并且会持续开展的第二次革命从内涵上区别开来。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成就雄辩地证明,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从文化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包含着物质、精神、政治三个层面的文化要素。革命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历史文物、革命纪念馆及由此衍生的革命文化产业属于物质文化;革命精神、革命观念、革命价值、革命道德以及革命文学艺术等均可被归为精神文化;而在革命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思想、革命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诸如民主集中制、三三制之类的革命制度,都可被归为政治文化范畴。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践行理想信念和政治主张过程中的文化积累,这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最好展现,恰如习总书记所言,“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3]3-10。正是革命精神的映照和对革命理想的坚持,帮助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沧桑巨变中逐渐站稳脚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理想信念是立命之本、精神之“钙”。弘扬革命文化,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回看自己的来路。共产主义最终目标虽然宏大,但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通过一步步、一点点的实现目标,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继承革命文化精髓,牢记革命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扬革命文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来路的行动力展现。

三、革命文化的弘扬与践行: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

在习总书记看来,传承革命文化,不仅要不忘初心、牢记来路,更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自我革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突破解决当前党内存在的各种顽疾。所以,“自我革命”概念的完整提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建设的新主张、新要求、新举措。这种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态度与举措,充分彰显了在面临面对执政“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的新挑战、新任务时,刮骨疗伤、激浊扬清的魄力与担当。而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的态度,正是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革命传统“法宝”的传承与延续。

自我革命不仅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政治品格,更为其保持初心、践行使命指明了实践之方。自我革命实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更是旨在“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为新时代的社会进步与社会完善蓄力赋能。2018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上,习总书记进一步升华阐释了“改革二次革命”理论,并指出这场第二次革命,将继续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4]。

纵观中国革命历程,第一次伟大社会革命的成功,让我们彻底终结了封建专制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我们顺利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过度,实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经过改革开放后的不断发展,愈发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5]。我们通过这场空前绝后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带着初心与使命,带领广大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6]。而伴随这场革命实践持续丰富和完善的“革命文化”,也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璀璨组成[7]。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初心革命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