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
2021-03-08李晓芳朱一婀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李晓芳 朱一婀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一再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心十分重要,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归根到底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心。大学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支柱,更是国家的希望,在全国坚定文化自信的大工程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核心环节。
一、识流怀源,扎实大学生文化自信信仰
文化自信的根基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以贯之的传承。习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民族奋进拼搏的千百年中形成的,奠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更要建立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坚守、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生活问题、精神世界问题的智慧的结晶和理性的沉淀,它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对当今世界问题的解决也提供了具有启示性的中国方案。重塑和提升中华民族自信,更需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分。目前,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严重不够,这样,便很难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得到我们的文化自信。未来,从小学开始,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让国家未来的主人在此方面增强文化自信的信心。
文化自信的精髓来源于革命文化。在党领导人民实现非凡中国梦而斗争奋进的非凡征程中,形成和积淀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宝藏。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节点上散发着璀璨各异光芒,这些精神宝藏渗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脉络中,熠熠生辉,正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的精髓。习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与时俱进,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向前,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新的传承,更是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弘扬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精神补一针强心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革命文化在新时代新时期的新升华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铸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制度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的集中熔炼。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是国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为新时代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二、多方联动,担起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命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大课,需要多方发力。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共担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使大学生从感性的情感认知到理性的精神升华,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扎根并生发出文化自觉自信的精神枝丫。
高校作为大学生文化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文化课程、思政课程要共同发力,思政课程要紧贴实际,做好理论传播工作。德国海涅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4]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紧紧围绕课程思政主题,结合课程自身特点,给学生带去正能量。结合大学课堂内容不同,各有特色的课程类别,挖掘课程固有的优良传统文化因素,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真谛,挖掘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
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更应该成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力的起航点。在孩子成长成才路途中,父母作为引路者,应引导孩子有意识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例如,在与孩子的沟通话题中适当增加一些社会文化热点问题,交流中做正向输出,做正能量的传播者。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探索性,积极引导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孩子在点滴生活中生发出文化的自豪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锤炼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言传身教,助力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扬帆。
社会环境也是育人环境,在网络时代,发挥好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至关重要。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要将网络作为主要阵地牢牢坚守,将自媒体软件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让高校大学生在使用手机软件的过程中浸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传播平台优势,同时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把握正向的舆论走势来影响大学生的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认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力。
大学生自信教育应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齐发力,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方共促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信力与向心力。
三、转化实践,夯实文化自信担当
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大学生。年轻大学生人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整体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支撑国家竞争力内核的关键因素。真实而又彻底的文化自信只有在付诸实践时才能形成。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要以理论认知为基础,内化于情,外化于行。
高等学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向充满历史人文情怀的敦煌莫高窟,走进满怀斗志、满满激情的革命老区,组织学生游学参观,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使得文化自信教育课堂延伸,并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自觉践行文化自信。
开展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引导社团成为讲青年人故事、解青年人困惑、与青年人成长息息相关的阵地。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展开纪念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参与行动,将文化自信内化为行动自觉,在增强思辩能力和价值认同的同时不断成长和进步,让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文化自信教育最终要回归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文化自信教育的契合点,才能真正让文化自信在大学生心中扎根。比如“90”后“00”后大学生酷爱的古装装扮,透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一场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化科普课程,通过服装了解历史,了解传统。再如,因势利导,应情应景,树立榜样的力量,例如在疫情中冲锋陷阵的“90”后援鄂英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深刻鲜活生动地展现出来,震慑人心。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的熔炉中才能淬炼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现在的青年人总有一天会成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终将会由他们承担,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信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帮助大学生成才,让大学生焕发青春光彩。
把文化自信的种子牢牢地嵌进学生的心里,多方联动,才能助力大学生从实践中深化信仰,共同浇筑,强化引导,坚定青少年的知、情、意、行,在新时代的征途中勇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