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建设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几点思考
2021-03-08赵媛北京奥运博物馆北京102008
赵媛 北京奥运博物馆 北京 10200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博物馆工作做出指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的关注进入新阶段。北京地区博物馆门类居全国之首,有着丰富的藏品,展览内容和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基本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观众的需求。参观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生活新时尚,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获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2020年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明确指出,北京要打造一个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可以说,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正在有序推进。
一、打造“博物馆之城”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博物馆热,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精品展览、衍生文创产品、文物节目等都收到观众热捧,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
2008年,昆明市制定了《关于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大力发展博物馆业》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博物馆,把昆明建设成“博物馆之城”。
2010年,西安也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西安建成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力争用3年时间,使博物馆的总数突破100家,形成富有西安特色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
2012年,武汉市也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奋斗目标,到2016年博物馆总量将突破100家。一时间,“博物馆之城”的概念在全国多个城市兴起,我国博物馆事业又迎来一次大发展机遇。
2020年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首次提出了打造博物馆之城的目标。截至2021年1月,北京地区注册博物馆已达197家。这197家涵盖综合博物馆、专题博物馆以及各种行业博物馆。北京可移动文物普查总数与珍贵文物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博物馆从业人员众多,可以说从博物馆的软件、硬件来说都具备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必然条件。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助力打造博物馆之城
充分整合文旅资源,形成博物馆群,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是新形势下首都文博事业发展的新目标,也是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好的博物馆就是人民满意的博物馆。
(一)提升双奥城市形象,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
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物质遗产,也是中国贡献给奥林匹克文化和全世界的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奥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对于其保护、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北京是历史上第一座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过冬奥会的“双奥城市”,博物馆要充分传承和利用这些遗产。结合奥运文化、冰雪文化、长城文化,着力打造双奥之城。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市民的精神图腾,国内外很多博物馆都是城市地标性建筑。要充分利用和传承北京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内在价值和外在魅力。冬奥会后会留下一批冬奥社区和标志性的冬奥城市景观,博物馆之城建设要利用好主办城市留下的丰厚冬奥文化遗产,让世界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举办冬奥会,胸怀和格局是放在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上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奥运遗产。
(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月考察冬奥,提出“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内涵。一项新的发展任务呼之欲出。冰雪旅游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要把“博物馆+”、“旅游+”的文章做好,每年鸟巢举办“欢乐冰雪季”,来这里的基本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游玩之后参观北京奥运博物馆,丰富寒假生活。因此,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分重要。
(三)全面提升博物馆业务水平,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
以北京奥运博物馆为例,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原有5个展厅的基础上,增加了冬奥展厅,详细介绍了冰雪运动发展、冬奥筹备历程、冬奥场馆建设、奥林匹克圣火和火炬、奥林匹克运动起源等相关知识。全面回顾北京申办、筹办冬奥会的全过程,让更多观众对中国冰雪体育运动成就有更为深切的了解。
为积极打造智慧博物馆,推出了北京奥运博物馆线上展览之“百年奥运 中华圆梦”和北京奥运博物馆线上展览之“科学发展 统领筹办”。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了从1908年到2008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也反映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对北京申奥工作的参与和支持,以及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我们用心筹备的全过程。
让公众足不出户,也可以体验北京奥运博物馆的展览,学习奥林匹克知识,感受奥运的文化和魅力。后续四期开展冬奥文化系列展,展望2022年冬奥会。
通过互联网传媒,借助大数据平台,积极推动线上云观藏品,精选出我馆特色奥运藏品的影音、图像、文字。我馆利用官方网站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叙述藏品背后的故事,汇聚文化创新的强大力量,利用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服务品质。
三、未来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六点思考
(1)集思广益做好总体规划,一定要结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引导、扶持,充分挖掘北京市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加强推进国有博物馆建设、特色博物馆建设、扶植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规范社区博物馆等小微博物馆管理,试点博物馆聚集区建设。
(2)充分发掘北京文化、非遗文化,利用中轴线申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长城文化带建设,形成博物馆集群,展现具有鲜明特色的博物馆文化。
(3)抢抓“博物馆+”,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建设数字化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搭建起连接公众的桥梁。数字化博物馆快速、便捷,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可以使博物馆文化共享,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互联网+教育成为博物馆推进公共教育的重要形式。
(4)博物馆之城建设需要吸纳各方面人才:博物馆之城建设既需要有专业历史、文物研究、藏品管理人士,也需要具有网络运营、新闻宣传、文字美编、融媒体实操等多方面的人员,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将能更好地服务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题、行业类博物馆,更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加入,要想讲好藏品背后的故事,必须要培养优秀的讲解员,加强对各馆讲解员的业务培训,吸引更多跨界人士加入,充分发挥博物馆+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专业的文化服务。
(5)博物馆之城建设宣传必须要创意+时机+技术,深入挖掘馆内资源,加大观众互动体验。博物馆之城建设,要想影响大众,就需要有影响力的人参与,从而带动爱好文物、喜欢传统文化的非博物馆人士参与,扩大影响力与传播力。博物馆里最好的文物保护状态,就是要回到人民的生活中,在现实中感受藏品魅力,呵护文物。博物馆之城建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6)加强博物馆宣传力度,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APP,相关文化节目借势宣传,从点入手,以点带面,无论是线上云展览还是线下参观,吸引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最大范围扩大惠及人群。
四、结语
博物馆之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博物馆人员共同努力,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水平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北京需要在梳理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加强专业人才储备。
打造博物馆之城,进一步促进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提升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能力,同时博物馆从业者需要加强自身素养,要有前瞻性的思考,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才能跟上新时代博物馆发展。博物馆之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