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策略

2021-03-08郝婉琳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89

文化产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文化

郝婉琳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89

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挥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还要把思政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广泛地融合起来,鼓励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积极的渗透乡村文化振兴内容,促进学生不断优化思想价值观念,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实践,达到为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贡献力量的目标。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

(一)丰富思政教育的功能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助于融入精准扶贫的内容,促进大学生了解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况,同时树立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大学生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基于当代社会问题更好地投入专业学习实践。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农村社会,主动了解农村社会的客观情况,丰富了大学思政教育的素材,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人生体验,了解农村文化与风土人情,促进学生分享相关经验,树立大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激发学生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助于鼓励大学生投入到我国农村社会的建设事业当中,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凝聚力。例如,积极阐述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乡村扶贫当中,激发大学生扎根农村创新创业的意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找到乡村文化振兴与学生专业的契合点,有助于培养优质的农业从业者,进一步促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向农村转移,结合乡村振兴的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准,让大学生投身到以农兴国战略当中,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三)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文化繁荣是乡村发展的必要条件,把乡村文化振兴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有助于通过大学生这一载体丰富乡村文化形态,引导乡村文化发展方向,推动乡村文化呈现多元化和蓬勃发展态势。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成为乡镇干部,参与“三支一扶”工作,或者扎根农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实现了多元文化到乡村文化的不断渗透,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文化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有利于运用优质的文化弥补乡村文化的不足,对于达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振兴视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基本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乡村文化振兴与思政教育结合必须遵循开放性原则,应当把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的乡村文化有序渗透到思政课堂中,让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各种乡村文化,鼓励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观点批判、审视乡村文化,围绕乡村文化取粗取精和弘扬先进内容。还要在思政教育中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具体的乡村文化形态相结合。以乡村文化现象为例优化大学生“三观”,在乡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正向的文化引导。乡村文化振兴在思政教育的渗透还要适度,要求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分清主次,适当的选择优秀和典型的乡村文化,保证量与质的同步强化,能够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让大学生寻找“根文化”。

(二)时代性原则

乡村文化振兴与大学思政教育融合还要保持时代性,能够汲取生活中的优秀乡村文化现象,以时代的眼光对乡村文化进行审视,既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感受乡村文化,让学生在体验性的实践中感受历史、体验乡村文化特色,又能让学生结合乡村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思政教师还要及时地了解和挖掘有代表性的乡土资源,弥补高校思政教材更新滞后的问题。只有科学地认识乡村文化振兴模块在思政教育中价值,在新时代特征下进行思政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融合,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中的重要功能。

(三)差异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来源广泛,每个大学生都成长于不同的环境,高校除了选择优质的乡土资源以外,还要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提高乡村文化教育的丰富性与新颖性。乡村文化振兴中还要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在个性中分析体会乡村文化的共同规律,既承认文化的合理性,还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不同文化,达到多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乡村文化学习还要尊重以人为本理念,既关注每个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在课上畅谈自己的体会,又能适时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刻反思,达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目标。

三、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

(一)加强思政教育制度建设

发挥乡村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大学生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对乡村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承,构建延续群族文化的有效途径。首先,以制度化的方式确立乡村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形式明确乡村文化教学模块的内容,充分重视开发相关选修课程、乡土课程与教材资源。其次,出台乡村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考评机制,开展相关教学评价活动,保证思政教育充分开展乡村文化内容的教学活动。第三,规范乡村文化传承呈现方式,切实保证乡村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能够通过社会调研、主题实践、学习探究的方式达到开展思政教育的效果。第四,给予乡村文化教育更大的物质关照,不仅要加强教师的相关培训,还要把多种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在物质与制度上给予广泛关照[2]。

(二)广泛融入社会教育资源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背景融入社会性、实践性、主题性资源,能够充分的运用社会化的教学内容的高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首先,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乡村文化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大众传媒实现信息共享。例如,乡村文化应当具有寻根文化的特征,基于融媒体的特征多种资源的广泛供应,在校园网站、公众号等广泛的宣传介绍乡村文化信息,达到“以知促情”的思政教育效果。其次,开发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要求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把前沿的、时代的、新颖的和高价值的乡村文化渗透到思政课堂。还要大力组织学生主动开展学习调研活动,大力组织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围绕主题节日、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探寻实践活动。第三,乡村文化的产业化是重要的时代特征,应当继承产业文化的精髓,合理地把文化产业现象融入到思政课堂,通过产业化的传播媒介更好地促进学生感受乡村文化。

(三)优化大学课堂教学方式

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具有创新性,在方式与内容创新中满足学生把握乡村文化的需要。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渗透乡土教材,既要有开发统一的教材,又要有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融入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切实通过大学生的家乡文化介绍达到开展乡村文化传播的效果。其次,还要发挥慕课、微课的教学引导作用,丰富乡村文化现象供给,鼓励学生课下调研,课上组织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成为感受、学习和分析乡村文化的主体。第三,开设主题乡土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设置,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创设良好的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熏陶。第四,积极组织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构建师生互评体系,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找出课程漏洞与改进空间[3]。

结论:思政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融合,还要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丰富主题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与互动性,明确学生的成长需要,在新型教学理念下促进相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