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怎样过 伟人家书如是说
——刘少奇家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考意义
2021-03-08刘祚衡刘晓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刘祚衡 刘晓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3
刘少奇同志一生育有子女九人,是一位在家庭教育中性格严谨,不苟言笑却又充满慈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国中共党史专家麦克法夸尔教授曾评价:“刘(少奇)似乎缄默到了腼腆,谦虚到了不出头的地步,一个受到组织大于个人原则教育的人”。刘少奇同志为人处世的谦虚以及强烈的原则意识,无疑也通过对子女的教育传递到了后辈身上。仔细研读目前公开发表的1955年至1963年间,刘少奇同志写给求学中的次子刘允若和女儿刘平平的五封长信,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子女的深切关爱和对于理想、学业、做人、处世等方面的谆谆善诱,严格要求[1]。这些红色家书中的教导,虽已跨越了半个世纪,但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着巨大的参考意义。
一、树立远大理想
刘少奇同志曾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和白区革命工作,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能做到这些,正是因为刘少奇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与为劳苦大众而奋斗的信念。同时,少奇同志又是党内公认的理论家,在他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提到:“共产党员既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刘少奇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把理想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1955年5月6日给刘允若的信中,他勉励次子“经常注意克服个人主义的思想,培养自己成为国家的一个有用的人”,并进一步指出“要有为人民学习,为人民工作的观点”。1963年5月9日,刘少奇给即将年满14周岁,有志于加入共青团的女儿刘平平写了一封包含期望的信,希望女儿能认真思考一下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青年。他指出有这样一种落后青年,“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只计较吃穿玩”,做出了严厉的批判并明确地告诉女儿应当“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也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的要求。生活的富足令部分青年安于现状,缺乏长远思考。因此,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今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来自伟人红色家书中的教诲是有分量的例子。作为一国领袖的子女,按理说在个人生活和前途等各方面都没必要发愁,但仍受到来自父亲严格的教诲,决不允许成为没有远大理想,只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必须要为人民学习和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习和奋斗的动力和清晰的生涯规划,甚至认为“大学就是用来放松的”,对待这样的思想,刘少奇家书中具体而鲜活的事例,无疑是具有感染力的。
二、夯实专业学习
刘允若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无线电仪表学习了一年后,因成绩问题提出转专业。针对这一问题,刘少奇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拒绝,而是细致分析,他指出“如果你自己做出周到的考虑……不反对你转系,但你并没有对你现在学的专业和你要转的专业做过周到的了解和考虑,也不能肯定换一门专业就一定能学得好”。
作为辅导员,每年都会遇到对当前专业产生困惑,提出转系要求的学生。其中确有个别同学经过比较和考虑后,从个人适应和发展方面提出成熟的意见。但绝大部分同学是因为学业上遇到困难分数考得不好,才接受调剂“屈就”本专业,但有机会一定要转投本校热门专业而提出转系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同学,刘少奇在六十多年前的论点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对本专业不了解,对想要转去的专业也未接触过,那所谓的喜欢和不喜欢,有前途和没前途之类的判断实际上很盲目。如果本专业学不好,不反思自己学习态度、刻苦程度有无问题,把症结推到专业不适应上,则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不解决本质问题,即便成功转去别的院系,也无法保证以后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遇到学业困难及对专业学习不了解、不安心的学生,可从以上方面针对性做好教育。鼓励同学们学好专业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涉猎其他学科知识,通过考研达到更高的追求。
同时,刘少奇严谨而不失民主的态度,也为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树立了典范[2]。根据日常工作的观察,在大一入学时,许多家长都自行为孩子确立了“读研”的目标,认为当今社会至少要有研究生学历,才能保证有一份高层次的工作。但学生们往往对于家长越俎代庖的选择反应冷淡,甚至强化了逆反心理。因此,家长与孩子间深入而民主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在了解并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切合实际的生涯规划。
三、融洽人际关系
刘允若在苏联求学期间,人际关系上出现了不小的问题,刘少奇在1955年5月6日的家书中着重谈到了这一问题[3],他提到“处理中国同学和苏联同学之间的纠纷,应该遵循更有组织的办法……但你却因此同中国同学们搞翻了,这是很难令人理解的”,可见刘允若不仅和苏联同学关系紧张,还因为处理方式的问题和中国同学也产生了不小的矛盾,孤立而痛苦。指出问题后,刘少奇进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由你的信我也可以看出,真理并不在你这方面”。接下来,针对儿子思想上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刘少奇站在父亲的角度也提出了应遵循的解决方法,“如果大家都不理你,一定是你有错误,因此,你应先去找同学们谈,取得他们的帮助”。最后,父亲对儿子提出了进一步的告诫和希望,“当你同你的同学们、你的组织方面搞不好,而且真理又不完全在你这方面时,我是不会支持你的”。
高校学子们出生在不同家庭,每个人成长背景都不尽相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但作为95后甚至00后独生子女且生活富足的一代,仍有一些共性问题:集体生活经验少、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作息时间不规律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同学间的摩擦。而出现问题后,又容易产生受害心理,不懂得从自身角度找问题。因此,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宿舍矛盾、心理问题等层出不穷。
从以上家书内容看,刘少奇在处理儿子人际关系紧张这个问题上,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对于错误要坚决批评,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剖析其思想根源,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最终寄予了期望。这种鞭辟入里的教育方式,展现了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高超的工作技巧,也为我们思政工作者如何与学生沟通提供了宝贵的范例——摒弃粗暴简单,谈话入脑入心。
四、锤炼坚强体魄
在当今大学生活中,网络和电子产品大量占用了学生进行学习、社交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学生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作息时间不规律、睡眠时间减少、肥胖、腰颈疾病等严重影响健康的问题[4]。
这一问题,六十余年前在苏联留学的刘允若身上也存在。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务的大使馆人员,为学生们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和锻炼计划,但是刘允若有抵触情绪,也没有严格执行。刘少奇在信中这样批评道:“由于你坚持你的错误的做法,你的健康状况日渐坏下去”。对于参加过长征,长期进行对敌斗争,又担负起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国家主席重任的刘少奇来说,他深知“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所以他语重心长地劝诫儿子道:“使生活正常起来,保持身体健康,以便长期坚持学下去”[5]。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班团建设、心理状况、就业方向等,对于体育锻炼并没有放在重点关注的行列。但从实际工作效果看,督促学生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切实加强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和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让学生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有鉴于此,近两年来学校也通过开展环湖跑、小团劲跑、冬季长跑等活动,吸引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宿舍,积极锤炼坚强的体魄。从实际效果看,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体质,更促进了体育锻炼意识在学生群体中的深入传播。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新时代出国青年提出了6个要——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等,鼓励当代青年建功立业新时代。总书记的论述,不仅对当代青年提出殷切的期盼,也是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想有创造性地把思政工作做到“入脑入心”,就应该摒弃假大空,用生动而深刻的事例向学生们讲述做人为学的道理。同时,挖掘并深入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发展家校合作育人,也是新时期“三全育人”要求的重要环节[6]。刘少奇同志一封封质朴而深情、严厉又不失慈爱的家书,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今日读来仍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