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困境与路径

2021-03-08方春英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协同育人

方春英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目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爆炸化等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全球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制造思想认识误区,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冲击带来思想分化,微信、微博、QQ、抖音等网络新媒体的诱惑,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功利化。

面对这些挑战,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但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和基地,也应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创新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困境

当前课程思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一些高校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初步实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但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重重困境。

1.1 课程思政缺乏系统设计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类各门课程,每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难以全面展开。一是课程思政缺乏有效的系统设计,每门课程各自为政,相互割裂,没有形成协同效应,总体效果不尽人意。课程思政作为高职教学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个别领导、个别部门、个别院系、个别教师就能完成,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很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系统设计匮乏。二是设计难度大。课程思政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建设、教案设计、评价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重新设计,可想而知设计难度之大。

1.2 协同育人理念缺失

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还存在认识误区,他们仍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所有教师在内的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他们认为他们的职责就是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事情,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两张皮”现象。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虽然在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入了思政元素,但无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欠缺,存在畏难情绪,又不愿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在应用思政元素时牵强附会,或宣读一份政治文件,或播放一段视频,或讲一个故事等,没有有机融合,实施效果欠佳。而且每门课程贴标签式的重复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厌烦抵触思想政治教育。

1.3 课堂教学落实不到位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思政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业课教师只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价值引领,没有融入思政元素。二是虽然在教学中增加了思政内容,但只是强行拼凑的机械叠加,导致专业知识授课时间减少,导致专业教学受影响。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本应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如果牵强附会,无限制占用专业课程时间,把专业课上出了思政的味道,出现思政内容“越位”“错位”“抢位”现象,那就起不到隐形教育的功能,又削弱了专业教学。三是虽然在专业课堂上加入了思政元素,但没有针对性,没有感染力,只是教师单方向的输出,学生没有反应,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

面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重困境,高职院校应创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目标上同向、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

2.1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把铸魂育人作为其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应创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教务管理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配合联动、院系负责推进落实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不断完善协同育人体系。学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党委书记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院长及相关的副院长、副书记都要各司其职。除了学校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外,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引领性的总管作用。教务管理部门无论在课程思政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应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一样作为监测指标。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要求,二级院系负责将思政元素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研讨、课堂讲授、实践实训等各个环节。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纵向需要学校、院系、教研室层层激发动力、达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大格局。

2.2 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和亲历者。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人理念和较强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关键。首先厚植协同育人理念,消除认识误区。课程思政应与思政课程一起共同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课程思政教师要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之间并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育人先育己,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育人教育与考核。通过培训培养、教研活动、开会交流等各种方式增强教师的育人理念;通过在课程教学考核中引入育人效果的考核机制督促教师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育人职责。其次高职院校还要着力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可以通过搭建课程思政工作交流平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组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跨界集体备课,建立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素材库等多种措施来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自己装满思想政治理论这桶水,才能浇灌学生的思想与灵魂。

2.3 增强课程思政实效

课程思政只有在课堂中才能真正落地落实。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把专业课讲成思政课,重复思政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厌烦,起不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也不能牵强附会、虚假编造, 把与专业知识毫不相干的思政元素塞进课堂, 损害专业课程自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确保思政课与专业课各自站位准确,课程思政的思政主要侧重于价值引领,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实现价值引领融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自然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方方面面。育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潜移默化, 专业课教师内隐于心的思政内容要以“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方式渗透于专业课程之中,无形中帮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善于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针对高职学生思想特点,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

3 结 语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发展高职教育的新理念。各门课程都要努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自身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同向同行,合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培养出更多德技兼修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