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3-08王战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王战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惠及了无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关怀。2017年12月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这就为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提到议事日程。资助育人体系不但要扶贫助困,而且要育智,使受助学生在能力、道德素养、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提升。事实证明,该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稳步推进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各高校要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把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高效地发挥资助育人体系的育人功能,这既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

1.1 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这决定了当前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不仅要提升教育质量,还要促进教育公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致力于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使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日益普及。为了将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落实到位,高校更应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使每位学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充分保障教育公平。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长效的资助体系,不仅满足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基本需求,而且还能满足他们享有的学校及社会提供的其他教育机会。

1.2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需首先回答为谁育人、育什么人的问题。这事关资助育人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局中的宏观定位。高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高校全部工作都应围绕提升育人质量而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学生资助工作也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做到着眼公平、服务育人。这样的育人诉求蕴含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导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院校人文性的生动再现。因而,新形势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更应为每位家庭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在实践能力方面,高校要鼓励家庭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优良品质。在创新能力方面,高校要深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特长与潜质,引导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1.3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为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教育部将资助育人纳入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使高校人才培养能更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有力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资助育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坚持德育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育人体系建设中全面贯彻育人目标,使价值引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学习、实践与生活的各方面。同时,高校资助育人还从育人的阶段性和连贯性特点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诉求,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过程中都能时刻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引领。由此可见,高校资助育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更顺利地成长为能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育人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2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持续健全和资助资金的持续增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可看出无论是资助主体还是资助方式等都越来越丰富。然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资助认定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的资助认定机制尚需完善,其主要问题是资助认定不精准。一是受助学生所在社区、街道及乡镇为其开具的贫困证明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单凭借政府之力很难彻底掌握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且还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弄虚作假,导致高校资助认定不精准。二是全国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客观上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的认识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异,每个地方对当地家庭经济收入在怎样的水平可被认定为经济困难家庭,尚未有具体、明确的文件规定,造成高校在资助认定工作中认定贫困生身份时,很容易出现偏差。

2.2 重助困服务,轻引领育人

当前,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重助困服务,轻引领育人的问题。一是只注重外在的经济资助,忽视内在的价值引领。经济资助与价值引领融合不佳,导致部分受助学生仍缺乏艰苦奋斗和感恩的意识。加之部分受助学生受社会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逐渐产生了从众、攀比心理,甚至崇尚一夜暴富。二是部分高校存在助困服务与价值引领两张皮的现象。虽然国家给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大量的物质支持,但其育人功能却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高校尚未深刻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价值所在,导致很多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仅关注资助行为本身,没有意识到育人的根本宗旨,更不去详细了解受助学生的精神需求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

2.3 重外因输血,轻内因造血

目前,部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还存在重外因输血、轻内因造血的问题。一是高校资助学生无偿资助形式,很容易导致受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等、靠、要的惰性心理,不利于大学生自强自立品质的养成。二是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缺乏足够的有偿资助,不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使学生难以养成自力更生的精神,反而还容易使他们排斥艰苦奋斗,甚至错误地认为劳动占据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导致他们越来越不愿意通过自身辛勤劳动来获取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这对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精神很不利。三是不少高校对受助学生缺乏精神关怀和心理援助,忽视心理和精神育人。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窘迫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嫉妒等心理,存在人际关系紧张、脱离群体等问题。

2.4 重资源供给,轻主体需求

当前,部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还存在重资源供给、轻主体需求的问题。一是很多高校实施资助育人工作时,不关心受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资源供给机制。具体而言,由于受助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体需求及所处地域等方面存在不同差异,导致贫困学生在成长成才方面产生了个性化的需求差异。但目前不少高校资助育人机制较单一,大多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能力,采取志愿服务的形式提升道德境界,如此统一化的育人机制很难满足家庭困难学生的多样化成长成才需求。二是部分高校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岗位只是普通的劳动助学,缺乏专业技能与思维认知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切实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他们希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需求。

3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发展对策探索

针对当前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高校需正确面对,果断采取健全资助认定机制、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物质精神共同资助、资助坚持以人为本的四方面对策来解决本校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

3.1 健全资助认定机制,促进资助精准化

第一,高校要依托信息技术整合贫困生在校内活动的有关信息,依托校园网、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建成有关精准认定贫困生的立体化信息交互平台。高校可把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上课出勤率、奖惩记录、勤工俭学情况等作为认定参考指标,也可借助学生一卡通来了解学生的充值记录,校园超市、餐厅等各类消费记录对学生建立动态联动考察,全面推动精准资助落实到位。第二,高校要积极拓展资助认定的考察范围,将贫困生认定的信息采集范围扩展到社会和家庭等场所,以便高校对每位贫困生有更加精准、具体地了解,方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资助。高校还要在认定贫困生的立体化信息交互平台上开发社区、乡镇与学校互通联动的功能,学校相关负责人可借此功能掌握学生过往曾受过的资助,还可详细了解学生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家庭经济情况。同时,学生所在社区、乡镇也可对贫困生认定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如此可最大程度地调动社区、乡镇参与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积极性。

3.2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切实落实资助育人

第一,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要善于发现家庭困难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认真分析、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要主动深入贫困生的生活当中与贫困生多谈心、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校生活,定期开展家访调研了解他们的原生家庭,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心理变化,为家庭困难学生可能在人际、学业、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主动、积极地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为后期一对一帮扶和贫困生共性问题的集中解决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育人时机,提升育人效率。要以贫困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节点为契机,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入学、实践实习、就业等重要阶段重点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志愿服务、诚信还贷宣誓大会、自强青年评选等资助育人的具体活动,充分挖掘活动中的育人元素,培养他们勤奋踏实、无私奉献的精神,使贫困生在获得物质资助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的滋养。

3.3 物质精神共同资助,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第一,对家庭困难学生,高校不仅要给予经济资助,更要给予精神支持,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成长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强化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关心和引导,使他们树立改变自身命运的信心,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要特别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尤其要对自卑的贫困生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纠正和解决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在此过程中,高校特别要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树立面对逆境的正确心态,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家庭困难学生理性、正确地看待自身所处的家庭境况,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变压力为动力,有效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第二,高校要建立并完善与资助育人工作相配套的道德规范及评价体系。可在家庭困难学生中培育和树立一批贫困学生典型,用他们积极应对困难的经历影响和鼓舞其他学生,并积极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学校范围内传播,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引导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高校还要引导家庭困难学生树立感恩社会、奉献国家的道德理念,落实精神育人,让资助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3.4 资助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发展动力

第一,高校开展资助育人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切身利益出发,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服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与未来成长。要下大力气充分挖掘和整合资助育人体系内部各类育人元素,最大程度地强化各要素在道德养成、精神激励等方面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二,高校资助育人坚持以生为本,要重点根据每一位贫困生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精准帮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第三,资助育人工作者要站在贫困生角度与他们建立情感上的信任,提升对他们价值引领的教育效果,激发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外在引领内化为内在动力,真正将育人统一到学生自我成长中。资助育人工作者要努力走进学生内心,鼓励他们直面困境,引导他们树立强大自信。鼓励贫困生积极规划成长愿景,正确认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学会扬长避短,帮助他们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决心,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发展动力。

4 结 语

新时代,高校深入发展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既是资助育人体系深化发展的应然逻辑,也是资助育人实践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做好新形势下的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深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引领、教育和对口帮扶工作,对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助力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