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传统文化能力提升

2021-03-08武昌工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课程体系

沈 鹏 武昌工学院

文章简单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情况,并围绕课程体系建设、教育资源、规模化与个性化、教育方式、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线上加线下实践活动等方面,就“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提升策略展开探讨。

随着文化强国以及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线阵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引导学生接触、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活力,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支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合理措施,以提高学生传统文化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情况概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能力产生了巨大影响。只有充分、准确把握新背景下高校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情况,才能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优化教育,充分发挥教育效果,促进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切实提升。

首先,学生通过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介了解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覆盖的内容较为广泛,这意味着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实践接触所有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资料的方式接触大量不同的传统文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之前学生主要通过纸质资料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互联网平台,通过纪录片、影视剧、音乐、图片等,更为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

其次,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学生在新时期不仅要从理论层面了解传统文化,还要尝试在传统文化方面进行实践。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而参与到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

最后,学生容易受有害信息影响。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是优秀遗产,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大幅增加,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好的文化,对他们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互联网上还包含大量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等,这些信息渗透到传统文化之中,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提升策略

加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需要构建相应的完善课程体系支持教育实践,进而保障实际教育效果的有效改善,为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提升奠定稳固基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相应的传统文化平台建设,同时针对不同学院、专业乃至年级设计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健全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教育能够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得到有效实践。在实际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同时设计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合理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明确传统文化课程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意义,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拨乱反正”方面的作用,既要引导学生获取准确、优秀的传统文化信息,也要对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等进行打击,确保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强化文化自信。

在优化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时,需要坚持以下四点基本原则:其一,政治引领原则。传统文化课程不仅仅要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责,更要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实际上,不少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引导,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程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尽可能与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维持高度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传统文化课程的育人作用,有效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二,网络共享原则。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内容和资源的准备,而仅仅依靠高校自身往往难以搜集足够高质量的优秀资源,也很难完全提炼其中的内容以及挖掘其中的价值。而基于网络共享原则,全面推动高校间以及高校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共享,协同努力,一起深挖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无疑能够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其三,突出特色原则。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时代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尤其是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师资共同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让课程建设质量得以提升的同时建设难度也大幅下滑。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趋同性发展,进而影响课程实效、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学生成长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在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自身特色,尽量深入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方向和要点,构建独一无二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其四,注重实践原则。课程一定要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和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及发展带来帮助。一方面,课程内容的编排应当足够合理,契合高校学生身心特征、文化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等,确保学生能够真正通过课程学习提升相应的传统文化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指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实践与创新,让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要落实到实践层面。

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教育的基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需要积极建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资源库以及信息化平台,构建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相辅相成的资源体系,进而支持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高校应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筛选与整理,并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分享资源,以便广大教师和学生快速、有效获取优质资源。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对传统文化本身进行有效辨识,将文化糟粕剔除掉,只留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免文化糟粕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以及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认知等。

此外,高校需要对来源广阔的互联网资源进行严格筛选,定期分享“传统文化真假辨识”专题内容,并将传统文化资料与文化类节目、纪录片、影视剧、小说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繁杂的互联网信息中找回传统文化本身的样子。当然,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重心不在于如何搜集,而在于如何利用。

积极推动高校互联网教育平台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构建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开发配套的软件,完善相关功能,为广大师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而提供便利。促进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尝试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政课程等课程之中,同时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的资源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进而为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支持。通过互联网渠道分享优秀资源,尤其要根据学生们的日常上网习惯,尽可能从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渠道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分享、传递工作,扩大资源分享的覆盖范围,让所有师生都能根据实际需要从不同渠道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协调传统文化教育的规模化和个性化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互联网+”则能进一步促进规模化与个性化的协调,构建起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能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允许学生摆脱课堂限制乃至校园限制,随时随地接触、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实现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学生个体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资源和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管理平台建设,丰富平台功能,尽可能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传统文化能力,进而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和引导,提供个性化支持。以传统文化数据库为基础,以丰富完善的功能为支持,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为要点,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在规模化与个性化两大方面的协调路径。基于账号系统对学生个体进行管理,了解每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借助大数据技术等进行综合化、深入化分析,从而在允许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海量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针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传统文化资源推送和专业服务等,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此外,可以通过组织校园乃至互联网传统文化兴趣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基于兴趣进行自发探索、合作交流及相互分享。

创新文化教育方式

对传统文化教育方式进行积极创新,以更适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方式展开教育,是促进教育效果改善、提升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有效手段。“互联网+”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平台探索全新的文化教育方式,通过官网、微信、微博等分享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传统文化课程进行适当延伸与拓展,借助先进技术探索教育创新的更多可能性。通过VR技术、AR技术等,更为直观地展示传统文化,让学生们眼中的传统文化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或者静态的图片,而是以更为直观、具体、动态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数字化三维立体重构技术,对静态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建模,并引导学生们对三维模型进行全方位欣赏、研究,解决学生难以直接在现实中观看和接触各种传统文化遗产的难题,从而达到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可以借助微课、在线课堂等创新教育形式,让学生们随时随地参与到课程之中,在良好氛围和适当指导下深化其相应的探究。

深化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良好的校园文化往往能够在不知不觉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熏陶,进而促使学生的思想、认知、精神、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高校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的方式,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学生身心,促使学生传统文化能力在不知不觉间得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高校领导、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等共同努力,通过不同渠道共建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如张贴古代名人的名言作为标语、修建屈原雕像、组织中秋节文化活动及鼓励学生创办古筝社团等,均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的可行路径。

构建线上+线下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对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提升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不必再完全拘泥于线下,而是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全新模式,将新技术与传统活动形式进行紧密结合,促进二者的优势互补,构建起更具趣味性、实践性且符合当代高校学生需求的活动模式。

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活动宣传和推广,分享线下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传统文化内容;在线下活动中融入线上平台的相关内容,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线上资料的认识与感悟,让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实践活动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组织、机构及单位等展开合作,共同组织优质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既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深度参与,也可以在校外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相应的分享活动。这样能够增强传统文化在现代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活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以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能力。

综上可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充分把握“互联网+”的特征,准确理解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互联网+”优势,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以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进而促进学生传统文化能力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课程体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