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野调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08黄尚茂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毕业论文汉语言民俗文化

黄尚茂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不外乎涉及该专业研究的几个核心领域:文学文本研究、作家创作研究、文学现象研究、语言现象研究、民俗文化现象研究等方面。在一些人看来这些论题似乎不需要开展田野调查也能写,阅读作品或者查阅语料库、地方志资料就行了。然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钻入书斋研究历代文学名家名作、文学思潮、语言演变规律,想要研究出新意很不容易,而如果把目光投向学校所在地或者学生本人家乡的语言、文学、文化现象,并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作毕业论文,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解释现实问题和现象,还可有效避免论文复制粘贴制作而成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应该注重把目光投向本土,投向故乡,扎实开展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去完成。

一、开展毕业论文田野调查的必要性

(一)锻炼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与掌握技能的综合性检阅。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调查研究的能力是必备的,这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因为该专业毕业生刚毕业时大部分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管理、宣传、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而要做好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选择本土、家乡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野调查就是在锻炼调查研究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适应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安排了社会调查、田野调查等课程。在边疆、民族地区办学的地方高校尤其重视这方面课程的开设和能力的培养,如笔者所任职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所应具备的“笔头”(写作)“口头”(沟通、交流)“镜头”(摄影摄像)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的方式进行全过程培养与训练。

(二)确保毕业论文材料创新

毕业论文写作的创新主要是三个方面,即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材料创新。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写作毕业论文而言,理论创新是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学生是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文学文本,语言、文学、文化现象。方法创新和材料创新则可以做得到。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而言,田野调查就是一种体现了与传统的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创新的研究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写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关于研究对象的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也确保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材料创新。

(三)培养学生的家园情怀

家园情怀是大学生应该要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情怀。只有具备了家园情怀,大学生才会自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而这种情怀的基础是对家园、故土文化的感知与认同。大学生平时主要生活在大学校园里,体验故土、家园文化的机会不多,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开展田野调查学生就会认真思考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中哪些东西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哪些民俗生活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哪些民俗文化在新时代依然要保护和传承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就是一次很好地感知故土、家园文化的机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与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田野调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实践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

二、如何开展毕业论文田野调查

(一)田野调查前的准备

1.行动前的心理准备

田野调查有时候被学生误解为“去旅游”“去玩”“出去看看”,如果是以这种心态来开展田野调查,那么田野调查工作将流于形式,学生到“田野”场上要么走马观花,要么无所事事,最终一无所获。因此,在开展田野调查之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需要明白田野调查是“一条寂寞而又甘美的路”。田野调查之路之所以是“寂寞”的,是因为学生将一个人离开熟悉的校园生活到民间去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可能会遇到校园生活中不曾遇到的问题,于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冷静思考,解决、处理田野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田野调查之路之所以是“甘美”的,是因为学生将体验到校园生活中不曾体验过的民间、民俗生活与文化,这是没有开展田野调查的同学无法体验到的。因此,田野调查之前学生需要有吃苦与收获同在,痛并快乐着的心理准备。

2.行动前的资料准备

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可以确保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田野调查要准备的资料有几类。一是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如要研究当地某位作家的作品,就要把该作家的作品以及学术界、媒体对该作家作品的研究、评论、报道文章尽量找到,在阅读的基础上制定对作家、评论家的访谈提纲;如要研究当地某一民俗文化,则是要了解该民俗文化生存的自然与文化生态基础,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其在民俗生活中的表现形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变异等,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访谈提纲。二是田野调查地点的风土人情资料。做民俗文化方向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尤其需要准备这方面的资料。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准备这方面资料可以避免学生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犯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田野调查地点的群众生活中,以便顺利开展田野调查。

(二)在田野中如何工作

1.学会对话与交流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面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要学会用不同的话语进行对话与交流。如写当地作家作品研究要采访作家、文学评论家时,访谈的话语要尽量专业化,体现专业素养与能力;相反,如果写民俗文化研究,到乡村社会去采访时,与群众对话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不带专业术语,以便尽快融入到群众当中去,为顺利开展田野调查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在访谈过程中还要学会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因为受访对象不一定明白到底应该向采访者提供哪些信息,有可能偏离主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不动声色地把话题转移到既定主题上来。还有一种情况有可能会出现在民俗文化方向的田野调查中,那就是群众把自己想要政府相关部门解决的问题向学生讲述,要求学生帮反映或者帮出主意。这个时候作为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对于群众的合理需求就要帮助群众反映或者出主意,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则不能随便允诺,同时又不能让群众觉得自己冷漠。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方能把田野调查顺利进行。

2.学会忠实记录

忠实记录既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也是田野调查应当遵循的科学原则。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做民俗文化研究和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做历史研究对待访谈对象所提供的口述信息的学科态度不同。历史学研究强调的是辨别真伪,因此历史专业的毕业生会通过各种途径验证访谈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为历史真实,这是历史学研究的灵魂所在——辨别真伪。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做民俗文化研究无需千方百计验证访谈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为历史真实,当然这并不是说做民俗文化研究不求真,其所求的“真” 是“真是被访谈对象所说”,而不是毕业生自己臆想出来的。一言以蔽之,历史研究求的“真”是“他说的是真的吗?”民俗文化研究求的“真”是“他真是这样说的吗?”

对于民俗文化研究来说“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言说者在言说中表达出来的世界观。”[2]因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究言说者为何要如此言说,其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因此,民俗文化研究的“忠实记录”指的是真实、客观记录访谈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不加以主观臆断,修改,以确保所获得的资料真实、有效,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保障。

3.学会民俗摄影

民俗文化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可以在正文内容处插入相应的照片,为不曾了解该民俗文化的读者提供直观的认识途径。这些照片虽然可以摘引自报刊、网络,但是大部分应该来自学生田野调查时的拍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民俗摄影。

民俗摄影与风光摄影不同,它需要围绕民俗文化主题拍下民俗活动的全过程,而不能只盯着自己感兴趣或者最热闹的环节去拍,当然这个环节可以成为拍摄的重点。因此,民俗摄影不仅要学会拍单幅照片,而且还要学会拍组照。虽然在毕业论文实际应用中不一定全部用得上,但是从拍照的角度来讲,一场民俗活动,每个环节都不能少拍、漏拍,从而形成前有开头,后有结尾,中间有叙事的民俗组照摄影格局。

三、在论文写作中如何应用田野调查资料

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文字资料、数据资料、照片资料、视频资料等。毕业论文写作就是建立在对这些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分析研究之上的。

(一)文字资料的应用

田野调查文字资料可以作为论据材料支撑毕业论文提出的各个分论点,让论点更具说服力,再者也使得论文的可读性获得提升,同时也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处理与应用能力。

笔者任职的学校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013年毕业。从2013年至今笔者每年都指导8名左右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些学生毕业论文都是以自己家乡某一种民俗文化、民间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寒暑假时间或者民俗文化活动举办时间返乡开展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笔者指导的论文小组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如笔者指导的2019届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融水坡会民俗研究》,该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坡会民俗为研究对象。坡会举办时间为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七,恰逢寒假,该文作者全程参与了坡会系列活动,对坡会民俗活动流程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其毕业论文的田野调查部分“融水坡会民俗流程”正是对田野调查获得的文字资料进行梳理写成,而在论文的“坡会的变迁”以及“坡会的社会功能”部分所提出的观点也正是建立在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文字资料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得来的。又如同为笔者指导的2019届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博白客家编织工艺民俗探析》,该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编织工艺民俗为研究对象,作者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博白县农村,采访编织工艺企业访谈工艺传承人,企业经营者等,获得较多第一手资料。毕业论文写到的博白客家工艺品“产生缘由”“种类”“用途”“工艺特点”“发展现状”都是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文字资料进行梳理写成,而论文的“博白客家编织工艺的文化内涵”“博白客家编织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部分则是站在民俗学学科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角度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展开论述,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

(二)数据资料的应用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比较注重应用某一种理论资源解释某种文学、语言现象,解决某种现实问题,不太注重用数据说明,这是由这个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然而当今时代,数字化、信息化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也应当与时俱进,注重传承本学科专业传统优势的同时关注时代的新特点,做到用理论解释,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明。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注重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除了传统的统计方法之外,还应当注重应用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如SPSS等软件与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变得方便、高效、可靠。如笔者指导的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以仫佬族“依饭节”为例》,该文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依饭节”的旅游开发与传承保护的关系问题为研究对象。作者为了掌握当地群众对“依饭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旅游开发等问题的认知情况与认同程度,制作了调查问卷,在田野调查时进行问卷调查。毕业论文最后一部分“打造‘依饭节’旅游品牌的思考”正是建立在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照片与视频资料的应用

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部分照片可以插入论文正文需要用照片说明的地方,部分照片则可以作为附录附在论文后面,以图片叙事的方式呈现调查研究对象的历史变迁和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田野调查的全过程等,让人一目了然。如上文提到的《融水坡会民俗研究》在“坡会的变迁”部分该文作者除了用文字表述,还以照片对比的方式呈现坡会从过去到当下的变迁情况。其实,笔者对所指导的每一篇以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都要求必须在有需要的地方配发田野调查照片,做到除了文字表述,还要以图说民俗。视频资料经剪辑制作成成品后可以用于毕业论文答辩阶段,以微视频的方式介绍研究对象,陈述论文主要内容和展现田野调查情况等。

四、结语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应用田野调查方法去获取资料,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文学、语言、文化现象,更加注重毕业论文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建议和方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这是符合教育部提出的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目标要求的。

猜你喜欢

毕业论文汉语言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