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节日及其社会功能探究
——以马关县老董寨苗族“闹兜阳”为例
2021-03-08陶春明常云霏
陶春明,常云霏
(云南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载体,其作用能促进民族团结。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呈现,是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从传统节日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还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变迁及不断发展的态势。民族传统节日以集中、充分的展现民族习俗、风尚,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以苗族“闹兜阳” 为例,阐释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功能,相较于其他地方的节日文化功能,老董寨苗族“闹兜阳”节日基于其地域性对边境地区促进民族团结及守边固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节日相关理论
(一)节日特征
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长期社会实践中沉淀出来的。张玉祥认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属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共享性、质朴性、社交性、艺术性等特点。[1]陶立璠《民俗学》中岁时节日的特征有时间性、地域性、民族性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2]金毅《论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民族节日文化特征包括八个方面:民族性、地域性、复合性、群体性、周期性、稳定性、变异性及兼容性。[3]西北大学教授杨景震认为节日特征涵盖礼仪性、理想性、时代性、民族性、传统性、变异性、群众性和地域性八个方面的内容[4]。从前期学者对节日的特征归纳来看,有其共性也表现出民族特色,即差异性。
根据苗族“闹兜阳”传统节日活动的特点将其归纳为质朴性、社交性、艺术性、周期性及地域性五个方面。苗族民族传统节日“闹兜阳”反映了苗族同胞共有的精神追求、心理需求、传承苗族文化及伦理道德;从参与“闹兜阳”节日活动主体来看,涉及政府、苗族同胞、非苗族村寨群众(壮族、汉族、彝族等)、行业协会、媒体等,参与主体表现为多元分散,“闹兜阳”节日文化表现为地域共享或多民族共享节日盛宴;质朴性体现在“闹兜阳”呈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从祭祀“兜阳”活动及互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社交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其他地域苗族同胞或其他民族群众提供了跨地域的社交平台,另一方面为“外嫁苗族女儿闹兜阳时回家省亲或外地工作的苗族男子携带家人回来同宗亲一起过节日。”从这一层面能看出,闹兜阳是家庭团聚,交流情感重要节日;艺术性体现苗族服饰、刺绣、背带、工艺品(彩色陀螺)、苗族舞蹈及芦笙演奏等;周期性体现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兜“闹兜阳”,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家庭)都以相应的形式进行祭祀;地域性表现为苗族居住环境、生产劳作方式、风俗习惯,祭祀“兜阳”活动中也将这些地域性融入到活动中。
(二)文化功能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背景是生物学和心理学获得长足发展的时期,马林诺夫斯基受到这些理论的影响并渗透到他的研究中,从“需要”角度阐释文化。文化是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些概念实包容一切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5]。文化包括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方面的内容。马林诺夫斯基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相似。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的概念界定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6]。泰勒通过分类的方法细化文化,剖析文化各方面从而达到文化的整体研究。马林诺夫斯基从功能学派的角度来理解文化。文化实体自成一格,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一套风俗直接或间接地满足我们的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从“功能”和“需要”来进行探索。以“木杖”为例,在每一件事中,体现不同的功能及文化价值。物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在我们需要它的地方,它的功能才能得以体现出来。文化同一性不是其外在形式,而是其功能的体现。文化功能是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分析文化的同一性时应将其置于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中,阐明它所处的位置及具有的文化功能。
(三)马关苗族族源
居住在云南省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苗族非本地土著居民,历史学家及苗学家认为,苗族是“东夷”部落的后裔。王万荣《文山苗族族源探讨》研究认为,文山苗族源于上古时代东夷部落之蒙人,其发祥地是以今山东蒙山一带为中心,逐步扩展到今天山东全境、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中部和南部这一广袤之地。这支蒙人的远古祖先有太白皋 、少白皋和蚩尤,至今文山苗族仍称蚩尤为“蒙子酉”或“孜尤”,并以隆重的一年一度花山节来祭祀他[7]。
马关苗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马关苗族至今仍沿袭东夷族的墓葬方式,用猪头特别是猪下颌骨随葬的习俗,在马关苗族民俗中可得到验证;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发现陶尊文字,即图像文字,而大汶口文化又是蚩尤时代的文化,苗族传说中蚩尤创造了文字;海岱文化区出土的陶瓷器饰纹均以平行垂直短直线纹、三角形纹、平行斜线纹、方格纹、指甲纹等几何图案为主。除指甲纹外,其他图案在马关苗族女性服饰中仍大量存在,其中是大汶口文化中的八角纹图案,在马关苗族蜡染和挑花图案中随处可见,这些不同的图案是苗族古老的文字,如今一些苗族老人还能读懂一二;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冶炼技术,在马关苗族中也有传说。马关苗族族源脉络:东夷(九黎)→三苗→殷商族→宋人→楚人→苗族,可以看出来源一致,文化同根。[8]
(四)兜阳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苗族男子叫兜阳(deut yangx),兜(deut)意为“指”,指向、指引等意思;阳(yangx)意为“好、化”,“兜阳”意为“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意思。兜阳如他的名字一样,行善社会,治病救人,帮扶济困,指导民众生产生活。兜阳云游过程中,有一只大花狗一直陪伴他,为兜阳领路和看护他。据苗族《芦笙歌》传唱,兜阳在云游中于五月初五傍晚时不知去向,有人说掉进了河里,也有人说掉进山洞里。
苗族为了纪念兜阳,按照习俗为他举行了招魂仪式。在每年五月初五纪念兜阳,在活动中推举与兜阳一样的好人能人,经过长期发展演进形成了具有苗族特色的习俗“闹兜阳”(Naox Deut Yangx)。闹(Naox)苗语是“吃”的意思,但“闹兜阳”不是把兜阳吃了,而是纪念兜阳。纪念形式分为集体和个人两种方式,集体纪念活动的形式:有招魂、祭祀、游转三种;个人纪念兜阳主要是:喊魂、拿线、寻药三种。
二、马关苗族传统节日“闹兜阳”概况
(一)老董寨村
老董寨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小坝子镇东南部,距离小坝子镇政府1千米,隶属于小坝子村委会,地形属于山区或半山区。国土面积0.58平方千米,海拔1 481米,适宜种植玉米、稻谷等农作物。全村共有82户343人,以苗族为主。老董寨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特别是苗族传统习俗“闹兜阳”,是一种古老、最独特、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二)苗族“闹兜阳”活动概况
1.招魂
招魂前要用竹片编成九方招魂棚,形状为八棱台。招兜阳魂的时间定在五月初五狗时,招魂门确定之后苗族群众往招魂棚送牛角粑(粽子),表达对兜阳的思念及祈福,送牛角粑仪式至初六凌晨3点;初六虎时开招魂门,在初六虎时5点前关兜阳魂。招兜阳魂由苗族村寨祭师(zid yil)主持。初六凌晨5时开招魂门,祭祀人员吹苗族祭祀时用的芦笙调,围着招魂棚绕3圈,把狗拉到招魂圈内(过了5点没有动物走到棚内用狗代替),再点上一支蜡烛放到招魂圈内,祭师在东门处打竹卦,最后关兜阳魂,此时“兜阳”魂已经回归。
2.祭祀兜阳
(1)兜阳竹
祭祀时间从五月初五下午至初六早上,主要由村寨祭师(zid yil)主持。初五下午先由祭师选好一根竹子,带领着副祭师、芦笙手、火手和九男八女到寨门;祭师燃香,在寨门左右两侧各插三炷香。插完香后用刀边削竹子边念祭祀词:“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个好日子,我们不是削苗族同胞的子孙路,不是削苗族同胞的财富运,不是削苗族同胞的庄稼魂,是把我们苗族同胞的病痛、灾难削走……”祭师削好竹子后,将竹子交于芦笙手。
(2)兜阳石
祭师拿着点燃的香在前面,芦笙手拿着兜阳竹,其他人跟在其后面。走到兜阳石前,祭师双手平拿着香先祭四方,然后在兜阳石处插九炷香。念接兜阳词:“兜阳,今天是五月初五,我们来接你去和我们苗族同胞过五月。”然后火手说挂线词:“兜阳,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个好日子,我们来挂你的线,你要保佑我们无灾无难,挣钱来满身,庄稼来满楼。”火手说完挂线词并分别把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线(红色代表男人、绿色代表女人、黄色代表孩子)按每种颜色一根发给九男八女和客人。接着九男八女及其他人把线挂在兜阳石上,并取走自己需要的一根线,把取走的线拴在手上保平安。
(3)大花狗
祭师带路去寨门口左侧找一个石头接花狗。到忠诚犬石那里祭师双手平拿着香作揖先拜一下,再插上九根香,然后念接花狗词:“大花狗啊,今天是五月初五,我们来接你和子佑兜阳去和我们苗族同胞过五月。”念完接词大家从花狗右侧走绕花狗石一圈,每个人走到花狗面前都要拜一下。
(4)祭祀
把兜阳、花狗灵魂接到祭台处,大家转祭台一圈后祭师念祭祀词:“兜阳,今天是五月初五,现在我们要把九方①告诉你,看你愿意从哪方进去,我们就带你从哪方进去。”然后祭师在祭台上打竹卦来确定安放兜阳的方向,从东方开始把九方告诉兜阳,从东方开始打卦,打挂直到竹卦要是一正一反为止。祭师打竹卦定下方位后,火手在打竹卦定下的那一方点上一支蜡烛,芦笙手也从定下的那一方把兜阳竹插在祭台的中间并念祭词:“你愿意从西方进去,那我们就带你从西方进去,你要保佑我们苗族同胞的生活幸福快乐如竹子般不衰不倒常年绿、如大树般不枯不黄不落叶。”接着芦笙手绕着九方祭台边走边唱赞美兜阳的诗歌。接下来进行祭献兜阳吉祥物品“圆”②,送牛角粑等活动。当念祭献词结束后,九男八女先把一个牛角粑献给兜阳,然后其他人才把牛角粑献给兜阳。献牛角粑的时间一直持续到初六上午。牛角粑祭献完后,由芦笙师带九个兜阳兵围着大火坛跳兜阳兵舞;守兜阳持续到初六凌晨3点。
3.游转兜阳
游转兜阳,即“闹兜阳”节日活动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流程:
传兜阳:五月初五在村寨火坛传颂兜阳精神或教授做兜阳影子;
展兜阳:兜阳文化交流;
迎兜阳客:初六上午老董寨苗族同胞在寨门迎客,跳迎客舞、唱迎客歌、敬酒等;
观兜阳:打陀螺、打鸡毛键、舂粑、刺绣等;
选兜阳:推选兜阳一样的能人好人;
跳兜阳:文艺活动表演(如苗族芦笙舞、壮族纸马舞、傣族帕子舞等);
转兜阳:接竹卦、接兜阳影子、接花狗、接圆、游转;
闹兜阳:这里“闹”就是“吃”,即吃地摊长宴;
送兜阳客:唱送客歌和敬三道拦路酒。
三、苗族传统节日“闹兜阳”的社会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以及历史的沉淀才得以发展延续至今,“闹兜阳”也不例外,具有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等社会功能,由于马关特殊的地理因素,“闹兜阳”这样边境民族地区传统节日还被赋予守边护边固边的使命和功能。
(一)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作为特定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在民族生产生活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传递与发展,是这一民族所有精神活动的总和,是物质生产与精神思维构成的有机整体。[9]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文化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传统节日就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化通过节日得到展现,对弘扬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闹兜阳”在苗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和完善,承载着当地民族的发展历史,蕴含着灿烂的苗族优秀文化,彰显了苗族的优秀精神气质。节日当天,人们身着盛装,马关苗族女性服饰中大量存在大汶口文化中的八角纹图案,在外工作的苗族也会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这种地理上的归位、情感上的归宿、心灵上的归属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续,也是传承礼俗的重要实践。推举与兜阳一样的好人能人,树立榜样进行伦理道德教化。教芦笙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闹兜阳”节日活动重要组成部分。“闹兜阳”节日活动中芦笙演奏、步伐及祭祀调承载了相应的苗族文化。祭祀表现出固本思源、伦理道德教化后人、人与自然和谐。
“闹兜阳”节日使得苗族文化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民族认同、民族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得以延续。民族节日文化在民族自身努力以及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民族文化的艺术性得以展现,其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延续,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发展。
(二)推动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示的重要舞台,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闹兜阳”期间,苗族传统的饮食、歌舞等表演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交通及信息的便捷化,老董寨“闹兜阳”节日文化呈现:不仅是苗族群众的节日也是该地域里其他民族一起参与的盛会。以老董寨为原点辐射周边民族或地区呈现大联欢。民族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许多商家慕名而来参与节日活动,与苗族相关文化的服饰、刺绣、背带、麻布、紫苏等。“闹兜阳”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其节日文化承载了相应的节日美食文化,长街地摊宴就极具特色。节日期间苗族群众穿着盛装出席节日盛会,苗族服饰裙摆印花主要呈现大汶口几何图案或刺绣作品中也呈现相应几何图案;男子服饰以几何图案印花或背后的芦笙图案或镶花边,但追溯早期男子服饰,可发现大多以墨蓝色深色或淡蓝浅色麻布制品。其他民族也穿着本民族极具特色服饰参与活动。节日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手工制品、刺绣等文化传播。
利用传统节日“闹兜阳”发展节事旅游,对当地经济做出贡献。把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使旅游、观光、养生、休闲、娱乐等功能融为一体,相互支撑,相互交流,而且可以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旅游特色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高“闹兜阳”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闹兜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合理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认识和认同,其社会价值也越来越多地被苗族人民所认识,并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我国的现代文明进程中,为边境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越来越有力地推动着当地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三)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还是少数民族集体意识的反映,民族节日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进步和发展。“从社会层面来说,只要是同一民族或同一地区的人,几乎都前往参加节日活动,同日而庆,形成一种民族亲和力。”[10]
“闹兜阳”是具有温度的特殊节点,当地苗族群众在节日期间纪念、庆祝和社交娱乐等形式,不管其活动形式是集体还是个人都体现出人与自然文化内容。节日的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构建良好人际关系。“闹兜阳”参与因素,城市与乡村、家庭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等各种因素共同组成。既是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周期性集中演练地,也是民间个体和组织的周期性活动载体,是一个不同于一般时间里、有文化热度的物理空间。[11]家人欢聚塑造家庭观念;举行祭祀传达信仰、孝悌伦理;节庆活动,建立公共生活秩序和价值体系,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同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发挥节日教育作用。各族群众在节日气氛中增进理解与互信,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积极引导民族传统节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突破传统节日形式的局限性,将民族性、公共性等主流价值观与传统节日加以融合提升节日文化价值。
(四)守护边境稳定
中华民族长期弘扬爱国、守边、感恩、奋斗的民族精神,挖掘抵御外敌、爱国守边的各民族历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各族群众团结拼搏、守边护边固边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马关县地处云南边境地区,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138千米。中越边境地区苗族群众语言互通及发音相近,节日活动促进边民促进沟通与交流,加强信任与合作,增进两国民族友谊。利用节日加强政策讲解、法律宣传和困难帮扶等工作,与边民加强情感交流,关注并掌握边境和热点敏感地区边情社情民情,积极做好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工作,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坚决反对和打击一切破坏民族团结、企图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地区、敏感点维稳工作。引导边军民融合发展,边民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真正使守土固边意识入心、入脑,积极构建“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生产是值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是防范”的大联防格局,筑起守边护边固边的钢铁长城。开展正式或非正式的联谊活动,以对外开放引领经济发展全局,加强政治互信、推动互利合作、巩固睦邻友好,促进沿边区域和谐稳定,让边境口岸不仅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通道,更成为双方友好往来的桥梁,从而促进边境地区长期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四、结语
民族传统节日在社会实践生产生活中形成及沉淀下来的,其展现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智慧,是民族文化强有力的载体,表达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精神寄托;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完善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挖掘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合理利用民族节日加强边民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民族边境地区特色外交,可以充分发挥守边护边固边的作用和功能;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节日,积极引导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深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还可以推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带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境治安。
注释:
① 九方即九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中间方。
② “圆”苗语叫圆巾,用麻布做的刺绣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