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弘博养正”项目工程践行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2021-03-08吴芳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文化产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讲座思政传统

吴芳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积淀着五千年历史的灿烂的华夏文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内在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如何让高职学生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弘博养正”项目工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弘博养正”,取义“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达立德树人之养正成效”。项目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的主旋律展开;项目得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纳入“千日修养、万人创星”素质提升工程管理,九个二级部门近二十位教师参与,组建了跨专业的师资团队;项目通过知识讲座、文化廊建设、文化活动体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一、立足育人高度 情注文化传承 打造通识金课

“弘博养正”项目策划时,项目团队进行了精心设计,建构了国学智慧、魅力汉字、修身雅趣、地域文化、非遗传承、多元互鉴六大板块的讲座内容。国学智慧板块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流派,重点讲述中国哲学重人生、重践履、重道德、重和谐、重直觉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人生及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魅力汉语板块分析汉字独特的形体之美、结构之妙及音义之趣,树立文化自信。修身雅趣板块引导同学们用心灵慧眼去发现生活中关于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体育、建筑等传统文化元素,为生活增添文化内涵,领略中国艺术之魅力,提升审美品位。地域文化板块立足无锡,面向世界,展示江南缘水而生的智慧和因山而成的雄厚造就的仁智相映的人文特性,让学生了解自身生活的这片热土上悠久而又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非遗板块带领同学们了解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介绍江苏境内昆曲、惠山泥塑等部分非遗项目,培育工匠精神[2]。多元互鉴板块将视野拓展到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化时代怎样对待文化的多元与冲突,怎样进行跨文化的交际与沟通,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讲座板块不同,讲座标题不同,育人目标一致。在“弘博养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组织“深耕文化 人文化成”专题教研活动,探讨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精神,取得了落实课程思政的共识: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思考人生,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3]。项目制定了讲座细则,设定讲座互动环节用来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每位讲座老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点点滴滴的中华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基因式植入学生心田,将主讲课程打造成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金课。

二、建设文化走廊 实施体验活动 以浸润助养成

惠山泥塑是无锡的一张城市名片,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无锡根生泥人文化研究中心徐根生大师做了题为“天工造物,泥塑华章”的讲座,徐大师坎坷的人生经历、幽默的知识讲解深深打动了莘莘学子。趁热打铁,项目将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在梦想舍区策划了主题为“浸润玉凤精神、传承吴越文化”的文化环境浸润加文化体验活动。

环境浸润是从讲座作业延伸,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建设了题为“吴风锡韵”传统文化走廊,展板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部分节选,无锡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列表,惠山泥塑、无锡精微绣、宜兴紫砂、留青竹刻、宜兴均陶等非遗产品和特色介绍。文化走廊的建设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第二故乡无锡的了解,深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价值的认识,而且锻炼了同学们搜集信息、媒体编辑等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

文化体验是指在徐根生大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根生泥人研究中心,现场观看了精彩的捏人像表演,动手体验了泥塑中粗货这一类文创产品部分制作过程。通过制作过程体验,切实感受泥塑艺术要达到“人物无古今 须臾出手中”的神奇必须要有日程月累的练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领悟任何一件工艺品要想成为精品需经过无数道工序的摔打锤炼,包含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洒下辛勤的汗水,看到一件件泥塑粗模半成品在自己的手掌中成型时,每位同学都感慨颇多。

由讲座衍生的这类体验和创作活动,引导同学们去探寻中华大地所孕育的灿烂的文明,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豪迈之情及责任感,达成探寻历史、深耕文化、传承文脉的活动目标。

三、创新文化传承 共建课程思政 形成育人合力

爱课程、学习通、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出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和方式。在“弘博养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灵活运用新媒体,在新样态中诠释传统,展现魅力。在指导学院横云文学社组织“苏信景 诗歌境”短视频征集活动时,鼓励学生用慧眼去发现校园的每一个美景,引用自创或经典诗文来创作景、情、意和谐的自媒体作品,做到文字、画面、音频、视频多元融合,展现四季流转的诗意苏信,表达爱苏信爱生活的心声。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期间研发了线上专用练习APP,学生可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反复练习,增加了比赛的精彩程度,竞赛项目中对由学生自创演绎的经典再现环节由学生团队进行现场直播[4]。吸收比赛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建设文化传播大使培育工作坊,指导学生将参加讲座及体验活动的感受收获写成新媒体软文,发表于校园网页、苏信官微公众号等,做到每次活动都推送一篇软文,既扩大了影响,更内化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变成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宣传者、传播者,成长为富含中华情怀、深爱中国智慧、满怀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其经典台词走心入脑,在对学生进行英语等级考试辅导培训中,李爽老师巧妙地以“哪吒式词达人”来接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分析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出现的舞狮、剪纸、功夫、风筝等传统文化翻译题,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英语对传统文化加以诠释,重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用英语传播中国智慧。引导学生发挥哪吒式“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逆天改命精神,引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词达人”英语词汇智慧学习平台,用大数据训练助力英语学习,用哪吒表情包设计制作了多种奖品,激励学生要成长为守得住“文化初心”,经得起“语言锤炼”,谋得了“交流发展”的国际人才,在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承担起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已历经千年的沉淀,具备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教师要对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势能转化,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培养同学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身为中国人的自尊与自信,奏响文化自信主旋律。

猜你喜欢

讲座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