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内涵
2021-03-08顾晓凤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201209
顾晓凤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 201209
近几年普通高校相继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它可以让非艺术类的学生接受基础的艺术教育,从而增加学生的整体艺术修养。目前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按照教育部在2006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来设置的,属于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方案》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艺术对人类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政府推崇它对创新和全球经济的推动作用,尽管围绕它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趣的艺术教育措施,但现实却是艺术教育在全世界的多数学校中依然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1]。就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来说普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为学生对于这种限定性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必修课程,因此上课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同时由于是针对非艺术类学生开设的课程,专业性不能太强,因此教师大多注重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关注艺术本身,而对于艺术教育的延展比较少。
在我们的公共艺术教学中除了艺术内容的教授外,我们需要巧妙地穿插和加强一些课程的文化内涵,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饱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首先,我们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应加强欣赏和批评的环节,从而有效提高课程的文化内涵。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多数以鉴赏类的课程为主,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不动脑筋地听,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有的高校艺术类选修课老师没有讲义、同学没有教材,而且都是艺术系的专业老师上课,老师放上碟片就走人,学生不是看电影就是听音乐”[2]。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课程就需要加强欣赏和批评的环节来充实课程中的文化属性,以此来调动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引导他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反复地观看、细心地聆听或展开激烈的讨论。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欣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如作品的色调线条构图音律等知识,而是要对艺术作品所运用的材料、作品的故事内容、艺术家的背景、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同时期的艺术流行形式和批评风格的了解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教师的各种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互相讨论等形式来展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但得到了艺术的体验,同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文化的熏陶,其中不乏对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知识的涉猎。
其次,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应加强与课程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笔者开设的一门《拼贴画艺术》选修课中有一项作业是让学生选择一幅中外名画来做拼贴作业,每一届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中国名画来完成作业的,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名画,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中国的绘画和画家了解甚少,有些能说出一些画家如齐白石、徐悲鸿等,但是很难说出他们的具体作品,所以在我们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近几年大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重视起来了,如对各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都慢慢被大家熟悉起来,这些传统的文化都可以适当地在我们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加以补充。只有了解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学生才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判断何种是美的艺术,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最后,笔者认为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是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许多教育家认识到,艺术教育,特别是建基于爱心或良好生态关系的艺术教育,是带领人类走向真善美,是导致高尚的爱和人心和谐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必须予以发展和普及”[3]。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非常主张培养学生的爱心,注重美育教育的同时要关注情感教育,也就是 “有情化”。什么是“有情化”呢?丰子恺先生说“有情化,西人称曰拟人化(personification)。即将森罗万象视之为有情之人之艺术关照法也。先儒言‘万物一体’,乃从哲理方面讲。‘有情化’则从艺术方面讲,二而一者也。凡有同情与想象之人,皆能行有情化。故此事人皆能之,艺术家能不失耳”[4]。简而言之,“有情化”就是一个人要有同情心,对任何事物都要注入自己的感情,比如我们看到一棵树、一朵花甚至一个文字都可以把它拟人化,看作是带有生命或有情感的东西,就如儒家所倡导的万物一体是同一道理。
在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如能加入这种有情化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以书法学习为例,加入这种“有情化”的学习后,原本枯燥的技法学习将会变得有趣而生动,如丰子恺先生说的“试以此眼谛视中国之文字,则见或作人姿,或如人脸,各有个性,各具神气。故鉴赏书法,可为有情化之练习课,摹碑帖而能得神似者,其秘诀即在于此”。丰子恺先生还说“读诗文,可以练习有情化,助长艺术心”。传统的诗词都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文学素养,诗词多以物抒情,以情化人。如能在艺术鉴赏类的课程中把诗词结合一幅书画作品、一部音乐作品、一部戏曲作品亦或是一部影视作品时,诗人的有情化会让艺术作品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会进一步的提高,这样的艺术与情感结合的教育带给学生的不光是艺术表面的东西,而是对于人生感性的理解和对生命价值的正确思考和引导。
近些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出,从大学生投毒事件到高等学府学子弑母案等无不暴露出大学生的身心情感出现了问题,而艺术教育是最好的良药。我们的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多一些这种“有情化”的教育,既能助长学生的艺术心,培养他们的艺术领悟力,又能使其慢慢地成为一个懂美、爱美、会发现美的具有生命感知力的人。“美育不是美学知识的教育,也不是纯粹的艺术技法教育,而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基础上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的教育”。蔡元培先生也说过“如果能将爱美之心因势利导之,小之可以移性说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5]。
“如果艺术教育仅仅是教给学生唱歌、画画的技术,而不重视人文精神,甚至丢弃人文精神,就等于是在培养新一代的小‘艺匠’,把一个个本来有感情、有思想、有追求、有幻想的活生生的青少年,变成一个个死的工具。”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艺术教育的社会属性和正能量进行有效传播,健康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只是关于艺术技法和基础知识的教育,而是一种更全面的文化素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