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花瑶民族文化调查报告

2021-03-08刘丹悦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湘西自治州吉首416000

文化产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花瑶挑花瑶族

刘丹悦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湖南 湘西自治州吉首 416000

前 言

为深入了解民族地区传统民族文化,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以及个人爱好,选取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产生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为调查对象。并赴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搜集相关资料与内容,了解花瑶民族文化特色,学习观察非遗“呜哇山歌”及瑶族挑花主要形态,分析花瑶民族文化发展现状,根据其现状探寻更好的发展路径,为其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创新提出建议。

一、乡村基本情况

(一)人口、地域情况

花瑶族的人口仅8000余人,花瑶族名的来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服饰独特且色彩艳丽。虎形山瑶族乡坐落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最北端,这里海拔在1350米,属于偏远高寒地区,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105公里的距离。虎形山名字来自于境内的一座山,因其形状如虎,因此得名,且乡政府也因此得名。

(二)调查对象情况

1.村干部。本次共有两位村干部接受调查,一位是瑶族乡支部书记,另一位是瑶族乡乡长,均以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

2.非遗传承人。对于传承人同样以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受访者是陈世达之子陈治安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传承人。

二、花瑶民族文化

花瑶人民非常热情和朴实,在虎形山瑶族乡回荣隆书记和唐德武乡长对花瑶文化的解说中,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了花瑶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特色,主要包括服饰、婚俗、巫术、教育、音乐、节日、民风民俗等。

(一)名称由来

花瑶的服饰用色极其大方,每一套服饰穿着于身都如同陷入花海之中,同时花瑶女子如同太阳花一样美丽大方,他们民族独特的挑花技艺,让后辈们认为花瑶是挑花挑出来的民族,于是,便誉其为“花瑶”。

(二)服饰文化

花瑶服饰是花瑶民族极具特色的标志,采用的颜色特别的鲜艳、奔放,帽子呈镂空圆盘形态,由一条长长的“缠头绳”缠绕而成,以红黄覆盖,好似一朵盛开的太阳花,表达了花瑶人民火热的激情,花瑶服饰的上衣以蓝白为主,夏天着单层白色衬衣,冬天外加蓝色衬衣保暖,其下身皆为花瑶民族特有的挑花裙做搭配,腰身配有与帽子相适应的红黄修身腰带,挑花裙的图案以大自然的各种动植物为主,代表着本民族积极向上、崇尚大自然,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花瑶有个名词叫“花瑶蓝”,因为花瑶的天空特别的蓝,花瑶服饰的颜色也是因为蓝天白云才如此设计,认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花瑶人民对大自然至高无上的崇敬。

(三)婚俗文化

花瑶民族的婚俗与汉族的婚俗制度一致,采用一夫一妻制,但其嫁娶的形式和习惯跟其他民族截然不同。

花瑶族的婚俗非常独特。不像其他民族是由“媒婆”给说亲,花瑶族是由“媒公”帮助适婚男女上门提亲。媒公主要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的男子担任。“媒公”必须手拿一把打不开的油纸伞,这是作为“媒公”的主要标志。另外宾客对新郎和新娘的关注并不是很多,新郎不仅要帮着做家务还要挑着礼担,随意夹行在送礼的队伍之中。另外花瑶民族的人从不与外族人民通婚,以保证其民族的纯净和独一无二。婚俗活动中的“打泥巴”“炒茅壳里”和“打滔”等婚俗三件套,是最让人们期待的环节,使得整个婚礼的气氛都非常的热闹且有趣。

(四)巫术文化

在花瑶人的观念里,根深蒂固着一个观念——“灵魂不死”观,所以“巫”的存在对于花瑶人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生活中连连出现怪事时,特别是有人突发奇病或无故去世时,在花瑶人看来,定是有人的灵魂附上了不干净的东西,恶鬼来作怪了,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仪式来驱鬼,而驱鬼的仪式必须由花瑶人中拥有“瘪皈”资格的师父——“巴梅”来进行。巴梅的身份实际上是一个中间人,居于鬼怪和神灵之间,利用神灵的权威来约束鬼怪的行为。

巫术文化的存在,也代表着花瑶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神灵的崇拜,这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五)花瑶民族音乐——呜哇山歌

花瑶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且“对歌”在其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休闲打趣方式。不管是在节日里还是日常劳作中,花瑶人们总能哼上两曲,甚至放声高歌,歌声回荡在山谷间甚是好听。

“呜哇山歌”可作为其代表性的花瑶民族音乐,是隆回花瑶历史的见证者。它历史悠久,起源于瑶族祖先劳动时的劳动号子。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多为成年男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至少两人或两人以上男子相互对唱,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有女子学唱呜哇山歌。“呜哇山歌”是劳动时喊唱的加油号子,耕作劳动时,群体出动,高喊着“呜哇呜哇”的山歌号子,表达对大自然的呼喊,声音干净嘹亮,穿透力极强,传播范围广,伴唱乐器采用一鼓一锣,长久以来一直保持原生态唱法。

(六)传统节日

隆回花瑶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三大传统节日,即“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隆回人将这三个传统节日统称为“赶苗”,是花瑶族比较有纪念意义的盛大活动,且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渊源。

1.“讨念拜”。“讨念拜”是每年的第一次“赶苗”,“讨念拜”的意思是指月半所过的节日。花瑶族的祖先定下该节由奉姓瑶王主持,每年的五月十五到五月十七,瑶族人民就要在水洞坪集会。该节日是纪念瑶族受辱雪耻的纪念日,用来告诫后人勿忘历史。

2.首次“讨僚皈”。首次“讨僚皈”是由刘姓瑶王主持,时间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二到初四,场地设于乡茅坳村。“皈”意为“菩萨”,“讨僚皈”的意思就是逃脱凶恶的菩萨。这个节日是用来纪念祖先们幸免于难的一个节日,瑶族人民约定作为瑶民的后代要遵守每年七月初二前禁止食用黄瓜、白瓜,并在每年的同一时间举行这种纪念性的集会。

3.第二次讨僚皈。该次节日举办日期是在农历的七月初八到初十,地点是在隆回小沙江街上举行的。该节日是为了纪念曾经与清朝官兵奋战的勇士们。

历史上,花瑶“赶苗”这三大传统节日,都是为了纪念花瑶祖先三次历史大杀戮而举行的雪耻节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淡忘了节日设置的初始本意。现在这三大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人们赶集购物、活动聚会、青年男女载歌载舞、谈情说爱的一种节日形式。

(七)民风民俗——挑花技艺

神秘花瑶是本因挑花而得名的民族,花瑶本身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挑花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花瑶女性从小就要学习挑花技艺,基本上六七岁的花瑶女孩就要开始学习挑花,一直到年老花眼挑不动为止。花瑶女性挑花是没有模具的,全凭他们的一双巧手和慧眼。她们的挑花技术非常纯熟,见到什么就可以绣什么,而且她们的服饰上都蕴藏着她们对自然的观察和热爱。瑶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瑶山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给了花瑶女性无限的灵感,挑花技艺现如今也是花瑶民族独特的象征。

三、花瑶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现状

(一)花瑶民族文化传承范围较为局限

花瑶人民对于本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自信,几百年来,他们的文化绵延不绝,一直保留着自身的文明和传统,他们坚守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但由于地域问题和文化传承方式,导致花瑶文化传承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

花瑶地处湖南省北部的雪峰山上,一直以来是隆回县最偏远、最封闭、最落后的地区,进寨的路途崎岖,外来者想入很难。出寨怕风俗不适,外出者很少,长久以往,花瑶处于封闭自给的状态。花瑶文化也就只能流传于他们本族人之间,文化的传播范围便局限于当地村寨而已。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高,花瑶的挑花传统手工工艺也逐渐面临危机,年轻一代的人们会直接购买成批量流水线生产的时尚服饰,而不愿接手制作做工烦琐的挑花裙,老一辈的手工艺人也慢慢变少,新一辈的传承人群却不知在何处,本民族文化特色传承途径的局限性则显而易见。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花瑶民族文化逐渐重视起来,虽政府对其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宣传,但事实宣传力度还不够,终究文化传播范围途径较为局限。

(二)花瑶民俗文化未被完全挖掘

花瑶的民俗文化一般由祖先向后辈代代传承而来,其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几百年的历史文化长河虽悠远绵长,但也因种种原因,导致花瑶文化出现断层或丢失现象,至今花瑶民俗文化通过花瑶人口传心授虽保留下了大部分传统民俗文化,但少部分文化还未被彻底挖掘和发现。

花瑶本身是属于瑶族的一个小分支,其民族人口较少,且长期居住在偏远的雪峰山上,在此之前的生产生活中,因当地文化部门人员专业有限,人们又无暇顾及民俗文化的系统归纳,久而久之对自身传统文化能全面知晓的人已少之又少。花瑶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民族,了解花瑶民俗文化只能通过当地人的口述内容来归纳总结,因而还有很大的文化空间等待人们继续发现和挖掘。

四、建 议

(一)将花瑶文化引进校园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宣传和当地文化干部的努力下,花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大力宣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花瑶的传统文化传承始终保持氏族传承的方式,难免会受到不可抗因素致使文化传承过程受到阻碍,笔者建议可将花瑶特色文化引进当地校园,使花瑶村寨的谆谆学子都能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传承。

将本民族特色文化列为必学科目,包括语言的教学、民族歌舞的学习、手工艺的练习等等,这都不仅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最好方式,也是让本民族人民不忘记根本的最佳途径。花瑶文化引进校园,一方面丰富了民族区域校园的学习内容,使其校园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也可使花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连绵不断,并在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

(二)开放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

据笔者调查,虎形山草原村唯一的小学——草原小学,因地处高寒地带,常年只有五名老师任教,一名老师不仅是从任教师,同时还是校长兼教务主任,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是兼任多职,别说开展民族课堂,连基本的课程教学都只能勉强完成,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当地政府能鼓励并开放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使大学生得到社会实践的同时,也能让当地孩子得到不同专业老师的教学和引导,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堂知识,也扩展了草原乡孩子们的见识,让村里的孩子更加坚信学习是能建设家乡、传扬民族文化最好的途径。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支教活动的同时必然会参与到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可以使其了解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系统整理花瑶民族文化资料。作为中介者为自己所支教的地方做好宣传,促使花瑶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吸收不同专业人的知识精华,使其得以创新融合,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市场统一规整,合理开发民族区域旅游业

花瑶是一个朴素、崇尚自然的民族,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但随着市场的开拓,旅游业的冲击,迫使花瑶民族的特色物品变成了商品不断销售,有些挂着民族特色的牌子,干着暴利的营生,使外来参观者可望而不可即。笔者建议当地市场部门可合理整顿市场秩序,使居民在开发旅游业、提高村寨经济收入水平的同时,不忘为本民族维护良好形象,宣传民族特色。

五、结 语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守文化初心和使命,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蓬勃发展,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花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在固守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尊重着其他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共生存,共发展。

猜你喜欢

花瑶挑花瑶族
瑶族织锦
花瑶喜事
湘西南花瑶舞蹈动律初探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浅析雪峰山地区花瑶挑花的历史及传承现状
挑花看“妹”
花瑶纱衣落谁家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