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器乐的重要性
2021-03-08杨永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杨永强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一、民间器乐的历史沿革
我国民族器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清朝以后,我国的少数民族乐器进入繁盛的时代,明末清初出现的二胡就是这个时代民族乐器发展的一个缩影。民族音乐在近代虽举步维艰,但二胡在这期间大放异彩,名曲《二泉映月》《月夜》《良宵》等均出自这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涌现出了《东方红》《赛马》《喜看麦田千层浪》《茉莉花》等经典曲目。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新民乐。至此,我国民乐在百花齐放的交流与创新中走向复兴。
二、常见民间乐器的种类
民间器乐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乐器的支撑。我国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先人经过长期的创造,为我们留下了多种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吹、拉、弹、打四类,即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常见的吹管乐器有:笛子、管子、葫芦丝、萧、唢呐、笙、埙、尺八、巴乌等。在著名的历史典故中,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据考证就是用埙演奏的。
拉弦乐器有:二胡、板胡、艾捷克、马头琴、京胡,以及近代出现的高胡、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现的中胡、革胡等。其中,二胡在拉弦乐器中影响力较大。据史料记载,二胡最早出现在唐朝,被称为胡琴,到了明清时期,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并从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奏乐器。
常见的弹拨乐器有:三弦、琵琶、扬琴、月琴、阮、柳琴、筝、古琴、箜篌、琉特琴等。弹拨乐器大都比较擅长于活泼跳跃的旋律,有比较强的节奏表现力。各种弹拨乐器,按照演奏姿势与形式,大体可分为抱弹的弹弦乐器如琵琶、阮、月琴、三弦、冬不拉等;平置弹奏的弹弦乐器如古琴、筝等;打弦乐器,如扬琴。打击乐器主要有:磬、鼓、锣、钹,快板、响板及编钟等。其中,编钟在我国音乐史早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主要的打击乐器,在宫廷阶层广泛流传。汉之后,编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鼓、锣、钹,快板等乐器在民间流传很广,至今还有它们的身影。简言之,我国的民间乐器虽多,但有个简便的方法区分,就是以“字数”分辨其是先人们自主创造的,还是“舶来品”。“单字”如萧、笛、琴、钟等多是本土乐器;两个字或多字的乐器多是外国传入的,比如唢呐、二胡、箜篌、荜篥、曲项琵琶等。
三、民间器乐常见的演出乐种
民间器乐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并有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因基本的表现手段、演奏技巧、民间传统习用的旋律展等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演出乐种有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如笛、笙音乐;二胡、板胡音乐;筝音乐;琵琶音乐;丝竹乐;鼓吹乐等。为了便于理解,笔者选用大众更为习惯的分类方法来阐述,大致将其分为四类:(1)清锣鼓。清锣鼓是我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是纯粹以锣鼓等击打乐器合奏的音乐。清锣鼓的乐队组合形式有简单与复杂之分。以鼓、小锣、钹和大锣四件乐器组成的乐队为简单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扩充同类乐器为复杂形式的乐队。清锣鼓有多种形式,主要有:江南的“十番锣鼓”、四川的“闹年锣鼓”、陕西的“打瓜社”、潮州的“大锣鼓”等。(2)吹打乐。吹打乐是我国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乐种之一,是由吹、打两类乐器演奏的音乐,民间俗称锣鼓或吹鼓乐。 在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上,吹打乐分“粗吹锣鼓”与“细吹锣鼓”两类: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粗吹锣鼓粗吹粗打,声势浩大,雄壮热烈,多用大锣鼓及唢呐、管、长尖等乐器。代表性曲目有十番锣鼓中的《将军令》、晋北鼓乐中的《大得胜》等。细吹锣鼓细吹粗打,常用竹管主吹并配以大锣鼓,有时吹中辅以丝弦。其代表性曲目有浙江锣鼓中的《万花灯》,十番锣鼓中的《满庭芳》等。(3)丝竹乐。丝竹乐是丝弦乐器与竹管乐器合奏的一种音乐形式。民间流传的丝竹乐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北方弦索、河南曲子板头曲、山东碰八板等。丝竹乐在我国南方较为流行。丝竹乐悠扬清雅、秀丽柔美,不求粗犷猛烈,但要刚柔相济。演奏人数并无规定,以小型为主:多则五至七人左右,少则二人即一丝(二胡)一竹(笛)亦可。(4)咔戏。咔戏是我国传统器乐中的模拟性音乐的泛称。咔戏中常用两类乐器:一类是唢呐、唢呐杆、管子、口笛等吹奏乐器,以口哨或嗓音与咔哨相结合发声,模拟戏曲角色的唱腔、念白,惟妙惟肖;另一类咔戏中的乐器是弓弦乐器,如雷琴、坠琴、二胡等,以滑指和多种弓法模拟人声语调及音色的变化。
四、民间器乐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民间器乐虽然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得承认,它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1)民乐本身的“缺陷”造成其尴尬的处境。在近现代,因为通俗音乐和交响乐等多元音乐的冲击,民族音乐(下文简称“民乐”)在当下的受众面并不是很广,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小众音乐。个人认为,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如民乐演奏或合奏时情感表达不充分(这与乐器的局限性有关),细节上的疏漏导致音乐作品出现瑕疵;民族管弦乐演奏中缺少中低音乐器(比如缺乏铜管乐器的音域),音乐的层次不够丰富等原因外,传统民乐的受众面本身较小,普通民众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体验到民乐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民族器乐本身的“缺陷”,是造成民乐传承出现断层的重要原因。(2)礼乐崩坏及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制约了民乐的发展与创作。如果说从西汉末年礼崩乐坏,到孔子提出“克已复礼”的主张制礼作乐,再到礼乐被权贵阶层滥用,从而使人们产生思想认知上的错乱。那么从汉朝开始,两千多年来单一的以儒家思想为尊的意识形态,无论在思想还是行动方面,一定程度上都制约了音乐创新的可能性。如今我们的艺坛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认知上的偏差仍然制约了民乐的发展与创作。(3)战乱的侵袭,影响了多元文化生态的延续。我们虽有不间断的中华文明,但历史上我们的先人们经历了24个朝代变迁,几乎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伴随着战争或战乱,多元丰富的文化生态必然会受到破坏。而新王朝的主政者的艺术偏好,也会影响到民乐的创作、传播。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民乐和其他艺术可能得不到发展,反而会衰落甚至是被遗忘。如风靡唐朝的五弦琵琶曾在国内消失了上千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被国乐大师方锦龙复原出来;古代箜篌在国内则失传600年……类似的乐器还有不少,它们不是消失在岁月长河中的第一波乐器,但笔者真诚的希望它们是民间器乐消失的最后一波。
五、民间器乐在当代发展的一点建议
事实上,民间器乐可以为音乐创作提供极其丰富的素材。在这一方面,不少国乐大师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不少作品如《二泉映月》《春雨》《十面埋伏》《月夜》《良宵》《霸王卸甲》等在今天仍是经典曲目。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也有人提出了创新的观点,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刘长远教授提出了“民乐交响化”的主张,成效如何,时间会给我们答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现代新民乐应时而生。这类作品并未摒弃我国传统艺术理念中对美与和谐的认知,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独特的、存在于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之外的效果,是为了追求古典和现代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大胆尝试。新民乐的诞生,赋予了民族器乐新的生命力。在这一方面,女子十二乐坊、曾格格等人是优秀的代表。中西交汇,古今相融的新民乐,在求新、求异的过程中,如果能保持住民乐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积淀和民乐文化的灵魂,新民乐的未来可期。
客观地说,民乐的功效并没有《礼记·乐论》中认为的“乐由中出,礼自外作”那样夸张,但是,纵观我国民乐的发展史,音乐的教化作用不言而喻。因此,笔者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让民乐能像“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类似,在全国各地组织人员深入民间、院校、宗教场所等地,采集和整理各种原始的民乐器材,同时整合和研究不同时期的文字素材,最终能形成一套相对完整、权威的民间器乐类的典籍。另外,因为每个人对民间器乐的掌握及对曲目的理解会有所不同,表达方式可能也会略有差异,效果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并不是吹毛求疵。因此,建议相关人员在采集素材时能够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第一手资料信息。
六、结语
民族音乐和民间器乐是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当代人的诉求看,民间器乐虽不那么完美,但这并不影响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新民乐的出现,丰富和深化了民族音乐的内涵,民族器乐将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契机,让传统民族音乐得以大放光彩,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和生活。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