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近现代中日文学的对比与交流

2021-03-08阿拉坦其其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交流

阿拉坦其其格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因为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位置上的关系, 无论是在经济交往, 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都表现得比较频繁。就目前而言,对于中日文学比较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即古代与近现代,本文将重点阐述后者。 在中日文化发展历史上可以了解到,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文学作品也在这种趋势下相互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中日文学的交流逐渐深入,尤其是我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最为深厚,很多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都带有我国文学作品的一些影子[1]。 但虽然两国文学交流密切,却并没有让两国文化呈趋同性发展趋势, 在长年发展下两国文化依旧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这是值得考究的,因此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1 近现代中日文学发展分析

1.1 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

首先,近代中国的时下境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受制于人、百废待兴,即近代初期我国势弱导致国外侵略者对我国侵犯,因此当时国家受制于人,而当革命胜利,国家与国人的自强意识觉醒,开始谋求发展, 人们纷纷开始投入到各个行业中推动国家发展轮盘, 但因为之前战火影响与多年滞后的发展水平,国内很多行业都处于荒废状态,难以在短时间内兴盛起来,所以当时国家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近代初期国家虽然受制于人,但国内有志之士的反抗意识强烈,与国外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同时一些有志之士意识到要拯救中国, 就必须让中国人的自强意识觉醒,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学作品去激发、去唤醒自强意识,因此在该阶段我国文学作品普遍传达的是一种革命精神,诸如鲁迅先生就是非常著名的有志之士, 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用暗喻或隐喻的方式抨击国外侵略者,同时传播革命思想,在当时他手中的“笔杆”就是“枪杆”,对近代中国文学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内各大荒废的行业需要大量人力支撑,且需要科学家们积极研究,这样才能借助科技的力量弥补我国多年来与别国的差距, 避免国家再次陷入受制于人的局面, 因此当时的文学作品除了继续传递革命精神以外,还提倡奋斗、拼搏、进取等精神。从两个阶段的中国文学发展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近代中国文学都体现出当下人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当时整个国家最需要的内生动力, 同时两个阶段文学作品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即前一阶段文学作品的革命精神在后一阶段中同样表现突出,因为人们知道革命还没有完结, 我们还需要继续开展革命运动。

其次,现代中国的时下境遇不同以往,即从2000年开始到2020年, 我国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我国不仅追上了世界各国的平均发展水平,还逐渐达到了领先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作品的发展趋势非常多样, 具体可以总结为3个方向:(1)现代化发展方向,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2000年左右走入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但为了更好地在道路上行走, 国人的思想与意识也要发生转变,这时文学领域率先做出改变,通过各种文学作品构筑现代化发展前景,诸如贾平凹的《收获》等,让国人看到了国家发展的目标与希望,纷纷投入实践,随即改变了思想与意识;(2)文艺性娱乐发展方向,即在现代中期因为国内生活环境逐渐变好, 所以很多人的娱乐意识增强,导致传统形式的文学市场衰退,这一局面下中国文学开始朝文艺性娱乐方向转变,出现了大量叙事性小说,这些小说的文艺性突出,但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诸如《蛐蛐蛐蛐》毕飞宇、《保卫樱桃》裘山山等,但该阶段中国文学市场的转变比较混乱,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大量网文现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推崇, 而网文质量参差不齐,还存在抄袭的乱象;(3)个性化的创新发展方向, 因为中国文学在文艺性娱乐发展转型阶段比较混乱, 所以国家乃至市场管理组织都致力于文学市场的秩序建设,至今已有明显成效,而这也让更多文学作者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创作, 观者也更喜欢新鲜的文学作品,使得现代中国文学走入了创新阶段。

1.2 近现代日本文学发展

首先, 近代日本文学的发展驱动力在于该国文化一贯存在的“慕强心理”,即日本建国初期国际地位低下,因此日本为了建立自己的文化,并推动文化不断发展,保障自身能继续立足,开始不断吸收时下强大国家的文化, 并通过创改的方式得出自己的文化,这也是当时日本愿意与中国密切往来的原因(明仁宗和明宣宗尚处于兴盛时期),这使得日本国家通过密切网络获取了我国许多文化, 通过一系列创改建立了自身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日本文学慕强心理所针对的对象不再是我国, 主要是西方国家,因此近代日本文学中包含了很多西方文化元素,诸如近代日本文学是在当时日本资本主义下不断发展的,而众所周知,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方,说明西方的文化元素对日本文学造成了一定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文学在近代有多个派系,并不是所有文学派系都屈从当时的资本主义环境, 尤其是日本女性文学作家群体, 她们的文学作品普遍带有反抗日本资本主义的色彩, 原因在于近代日本资本主义社会比较封建,社会环境中存在男尊女卑的风气,导致女性群体长年备受责难, 这就使得近代日本女性文学作家群体开始用文学作品来反抗这种风气, 同时唤醒当时日本女性群体的自主意识, 提倡女性张扬自己个性,也呼吁国家政府做出改革。

其次,现代日本文学的起始时间比我国更早(因为我国在当时受战乱影响, 所以未能在当时进入现代化发展状态),大体可以追溯到1923年,当时日本文学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该流派文学思想一向以新为主,并反对日本传统文学流派的自然主义写实文学(区别于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 远离政治与阶级因素, 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写作态度与创作方法比较客观[2]),在写作中普遍会用新的技巧去谋求新的感觉,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文字进行精美的加工,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精致、华美的特征,但受当时日本社会求新求变的时下格局影响,新感觉派很快就分崩离析,而该流派原本的作家分散建立了新兴艺术派,随即新兴艺术派又分散成为新心理主义与新社会派,这些流派对日本现代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诸如之后日本文坛中的文艺复兴运动、浪漫主义革新、国策文学主义运动都是在新感觉派与后续流派的推动影响下开展的[3]。

2 近现代中日文学的交流及对比

2.1 交流

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 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才在真正意义上有了交流[4],这也是前文所述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两个时期, 即古代与近现代的分割线。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文学传入日本的时间要早很多,对于日本文学的影响更加深远。中日文学的交流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唐朝, 甚至是更早时期, 当时中国大量文学作品被来自日本的留学生或者使者传播到日本,并引起了日本文学界的关注[5],如《论语》《诗经》《楚辞》《文选》等在日本备受重视。在这一基础上,日本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喜爱逐渐超出了简单的诵读,开始进行专门的、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可以说,近代日本文学基本都带有一些中国文学的特征, 甚至出版过专门针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作品,如日本学者冈松谷就针对《楚辞》撰写过《楚辞考》、西村硕园出版过《屈原赋说》等,这些都说明早在近代时期,日本文学界就不再满足于对我国文学的简单翻译、诵读,而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而在日本角度上,近代日本文学也与我国文学界主动进行过交流,如王国维曾经研究过日本传统戏剧文化的起源,发现其起源于中国古典戏剧文化,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化在日本的一种演变, 当时很多日本戏剧文化的相关文学作品也受到了中国古典戏剧文化的影响。又如俞樾出版过《东瀛诗选》,而《东瀛诗选》是俞樾在日本友人的邀请下才着手撰写的一本书。

而在现代,中日的文学交流更加密切,但相互交流中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区别:其一,现代日本文学界对中国文学非常关注, 但他们主要关注的依旧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关的现代文学作品, 诸如日本几乎每年都要出一版《三国演义》,为了做到这一点现代日本文学家非常关注我国对三国历史的最新研究,不断在新版《三国演义》中融入新观点、新想法;其二, 现代中国文学界对日本新出版的小说类文学作品非常关注,诸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及东野圭吾的《放学后》《秘密》《白夜行》《以眨眼干杯》《神探伽利略》《嫌疑人X 的献身》《预知梦》《湖畔》等小说不仅备受我国国人喜爱,也让中国现代文学界对日本文学有了新的认识。

2.2 对比

从特征、发展历程、文学风格3 个角度对近现代中日文学进行对比,具体如下。

(1)近代文学对比。

①特征对比:王云涛在《中国近代文学之特征》中对近代中国文学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他认为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类过渡性的文学, 具有多元化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探索思想先进、文学理论转型、文学形式与风格转向等重要特征[6]。 因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文学开始朝新时代发展,但又与传统文学接壤,同时具备传统文学的用语特征, 又融入了一些全新的论述方式。但总体上,近代中国文学的创作动机都是为了让国人的思想转变, 不单纯是为了满足作者创作欲望或者是观者的阅读需求, 因此近代中国文学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点上,日本近代文学存在一定区别, 即日本近代文学虽然也走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 且同样带有推动该国发展的目的性, 但近代日本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当时该国人民阅读需求来撰写的, 除日本女性文学作家群体以外, 大部分文学抒发的都是多数人在社会环境下的情感,大有贴合大众口味的意向,同时日本近代文学对西方文学比较推崇, 因此创作中难免融入一些西方元素, 而我国文学作品基本不具备这一特征。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后,文学能够得到飞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这主要得益于日本能够主动学习西方文学的精髓;②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血泪史, 其起始于抗战时期,当时文人志士在国内局势下备受压迫、打击,文学创作是一种奢侈,更不用说随心所欲的创作,但正因为当时人们没有被入侵者压垮, 依旧凭借顽强意识,坚持革命道路,创作出了一部部饱含血泪与中华人民精神的经典文章, 当中充满了人性最深处的呼唤,激发起了国人共同抵抗外敌的意识,最终革命成功,新中国得以建立。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一代文人志士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首先他们意识到中国必须强大起来,否则被入侵的历史必然还会重演,国家无法得到真正的统一与和平, 因此他们用一部部文学作品激发了人们开始奋斗、开始学习,为中国自强不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所以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历程饱含了每一代人的血与泪, 传达的是中国人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渴望。而日本近代文学发展历程则主要贴合该国时下政局, 注入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学一般风险保守,多为研究性的文章,而在明治维新之后, 该国文学人受政治格局影响开始积极学习强国文学,意在丰富自身文化缺陷,并逐渐建立自身文化;③文学风格:中国近代文学的风格比较倾向于中国式的古典风格,字里行间总是带有“之乎者也”的影子,但从发展角度上中国近代文学正朝着白话文的方向前进,写作内容主要是表达情感,且情感表达非常深刻、内敛。而日本近代文学则比较现代化, 尤其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文坛出现了大量文艺性的小说,使得文学作品逐渐走向娱乐化的风格,这种风格变化虽然无谓对错, 但可以确认的是日本近代文学娱乐化的风格使得很多文学作品很难通过情感走入人心, 主要胜在精巧的构思与当时比较独特的写作手法。

(2)现代中日文学对比。

①特征对比: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主要凸显出更强的创新性,这是其特征体现,即现代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化出发,开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更加注重创新,反观现代日本文学作品,该国文学的发展势头变慢,整体保留传统发展态势,但不同的是日本文学作家开始重视通过文学创作抒发自己的创作欲望,习惯用写实手法来进行创作;②发展历程:现代中国文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国内文坛中涌现出大量情感类、言情类、小说类、研究类等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 而日本现代文学在这方面显得薄弱, 其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过享誉国际的文学作品了, 同时日本文坛最主流的文学类型依旧是小说类, 虽然该类文学作品形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③文学风格:中国现代文学的风格多以写实、抽象、虚幻主义为主,且多种风格相互融合,诸如最近火热的《三体》在风格上就兼具写实与魔幻, 而日本现代文学则比较强调写实主义,开始排斥一系列传奇小说,开始追求雅致,同时日本现代文学在风格上也开始相互融合,诸如佐藤春夫的《殉情诗集》就具备雅致、通俗两种风格。

3 结语

综上所述, 该文从近现代中日文学发展情况出发,对近现代中日文学的交流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展开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了解到,自古以来中日文学的交流密切,而在不同时期下,受国家时下局面影响中日文学的交流虽然一直持续, 但密切程度有一定波动,在近代时期中日文学密切程度下降,而现代中日文学交流又变得更加密切。 根据对比结果可以看出,近现代中日文学作品的创作目的、文学特征、创作手法等有一定区别。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学交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如此交流,太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