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建设
2021-03-08胡亮蔡林
胡亮,蔡林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德阳 618500)
高校思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创建育人文化载体,不仅能增强学生思政学习效果,还可以改善育人水平。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存有文化载体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不利于工作的良好实施。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清自身的教育文化载体问题,利用多元化、 合理性的文化载体形式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发挥其提升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是从多元化的方向诠释并且构建相关的文化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性的教育内容、学习资源。但是,目前在各类文化载体建设方面,存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中的行为、网络等文化载体建设效果较好、发展速度很快,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文化载体建设效果不良,而且发展的速度也很慢,主要表现如下。
1.1 精神层面的文化载体发展问题
虽然目前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已经开始重视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 和其他文化载体相比占有的比例很高,但是,在文化载体组成部分方面没有合理地进行设计与完善, 这也表明了还有很多高校在思政教育精神文化载体的创建和完善过程中有忽视的问题,不能通过培训的方式、引导的方式等使得思政教师掌握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措施, 严重制约着建设工作效果, 很少有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精神文化载体开展工作,严重制约着相关的建设有效性和发展水平。
1.2 物质层面文化载体建设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工作中,没有考虑到师生的需求和满意度,主要是因为在物质文化载体方面,缺少丰富的基础设施、物质资源,在食堂领域、宿舍领域中也没有合理进行建设,校园宣传效果较低。 一方面,在使用传统宣传媒体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虽然采用校报形式、广播形式、电视台形式等能够起到一定的文化载体作用,但是,无法与时代发展的情况相符,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效果等不是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无法进行新兴媒体的创新改革,不能积极性的开发处理。而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大学生已经开始应用各种新媒体,所接触到的内容非常广阔、学习空间开始增多,如果高校不能迎合新时代的信息化环境合理建设、创新思政教育文化载体,那么,高校思政教育将无法保证育人的质量、思政信息和内容的传播效果。
1.3 文化载体的内容形式不相符
据调查近年来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内容、形式等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主要因为所建设和构建的文化载体形式较为落后,承载着的内容也非常单一, 所应用的方式方法过于生硬,缺乏一定的活力,很难为教师更好地传播思政信息,不利于学生思想素养的培育、道德品质的增强。同时在文化载体建设期间,不能确保内容、形式之间的匹配度, 主要就是在文化载体建设期间过于重视教育内容的分析研究,忽略载体形式的创新、改革,强调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和内容, 不断地增强育人工作效果。 部分教师在教育期间过于重视文化载体形式的建设,强调增强形式的感染力,设置具有吸引力的载体平台,但是却不重视内容方面的深度,所设置的内容缺少广度,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文化活动的高效化开展[1]。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高校在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和发展期间,不能结合文化载体的特点、形式等规范化的健全工作机制和模式, 在缺少良好文化载体机制体系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完成思政教育工作, 对思政信息传播、 文化传递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部分教师在建设文化载体期间也没有按照时代发展特点、 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完善载体形式和内容,很容易在缺少良好内容、缺乏优秀载体的状况下对思政教育效果造成影响。
2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建设问题的应对措施
近年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存有文化载体建设问题,对载体的有效建设、完善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上文研究了目前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文化载体建设的问题和具体原因, 为确保有关文化载体的良好建设,应对目前存有的问题,下文提出几点应对策略和措施。
2.1 着力建设精神层面的文化载体
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工作中, 应该强调具有一定的学生精神教育工作、 校训精神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的良好渗透, 完善育人功能的同时保证人才素质培养的有效性。建议高校在融入大学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校训方面的精神建设力度, 在大力弘扬大学、校训等各种精神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使得精神文化载体中能够融入和渗透相关的价值观内容, 并且使得其中所涉及的价值理念元素、行为元素等,成为培养学生价值观、促使大学生思想发展和素质进步的思政育人源泉[2]。
2.2 物质文化载体的建设措施
对于物质文化载体而言, 建设期间应完善人文内涵方面的物质基础部分, 形成良好的文化载体形式,首先,应制定校园环境的规划方案、设计计划,完善班级中的思政文化教育设施, 在班级中设置图书角,为学生提供各类思想政治书籍、报刊等,形成良好的物质载体。同时也应在宿舍区域、食堂区域等设置思政信息和文化内容,张贴带有爱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人事迹内容, 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 其次,应建设具有一定办学特色、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在高校区域建设具有思政育人作用的博物馆、 校史馆等,建设外观美感较为良好、可以吸引学生观看的文化艺术雕塑, 这样在完善物质文化载体的同时能够增强建设工作有效性[3]。
2.3 确保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性
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工作中应该重点强调形式、内容之间的融合性、契合度,在形式内容相互契合的基础上增强思政文化载体的建设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思想素养。 首先,在保证文化载体建设形式先进性、 丰富性的同时可以保证所设定内容的吸引度,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与活动,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增强教育的质量。其次,应强调制度文化的建设,达到良好的管理服务育人目的,将高校的规章制度当作核心,完善文化载体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度内容,明确未来的主导价值取向,在严格监督控制的情况下保证管理工作质量, 营造较为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管理。 最后,积极建设校园行为文化,采用活动形式进行传导育人,起到一定的思政教育作用[4]。
3 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注意事项
3.1 合理设定建设目标
高校在思政育人方面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最为良好、最为持久的力量,就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着良好的核心价值观, 对价值观也形成共同的认可, 而且在讲话中指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未来整体社会的价值取向,但是,青少年还在三观形成、尚未成熟的阶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在此状况下, 高校建设思政教育的文化载体, 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的核心部分,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打造能够进行时代精神、校训精神、社会主义精神传承与弘扬的文化载体,在营造良好立德树人环境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自由性、全面性的素质发展指引,这样在合理建设文化载体的同时保证建设工作有效性[5]。
3.2 遵守基本性的建设要点
高校在建设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工作中应遵循基本要点, 在保证建设工作水平的同时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价值。 首先,遵循方向性的要点。 文化载体建设的工作中, 应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坚守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理念,在先进文化引领的情况下,使得思政教师、学生等都能够在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 其次,遵守系统性的要点,将文化载体的建设当作系统性的工程,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统筹计划,在突破重点的同时,使得整体工作全面性、高效化的推进发展[6]。同时还应遵循学生为主体、为根本的基本要点,给予学生主体性一定的尊重, 重点研究每位学生的需求、 个性化发展特点等,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规律等高效性的完成文化载体建设任务。最后,遵守创新性的基本要点,跟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建设文化载体,厘清、明确社会文化建设大方向、大环境,继承保留传统文化载体中的优势部分,并借助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开展载体创新工作。
3.3 健全文化载体的保障体系
高校建设思政教育工作的文化载体, 不仅要完善理论内容、 合理设定目标、 筛选最佳的途径和措施,还应完善其中的保障体系,以免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高校在工作中应创建良好的文化载体建设保障体系,无论是组织层面、人才队伍层面、物质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需要提供一定的保障,简而言之,就是在文化载体建设的工作中,完善组织机构,配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文化载体建设人才团队,保证物质基础设施的优化性, 并健全制度内容规范文化载体建设行为, 这样才能在良好建设的基础上改善市政教育现状。仍需注意的是,要强化各级党委的领导力度,经常进行建设人员的素质教育、专业化培训, 使其能够懂得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下利用先进技术来建设思政教育文化载体, 从根本上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3.4 注意话语载体的良好建设
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层面而言, 应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话语载体,为确保教育工作效果,高校应完善话语载体的形式, 在提升教师话语自信心的基础上,使得教师形成较为严谨、较为科学的话语范式。首先, 教师在工作中要准确掌控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和信息,有着良好的意识形态,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元素,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载体中的运用,将党的方针、思想等融入其中,为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较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教师在建设思政教育话语文化载体的过程中,还应将趣味性、学理性相互整合,设置二者统一性的话语风格,杜绝庸俗语言形式,通过趣味性、幽默性的语言为学生讲解枯燥的专业术语, 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全面性的学习思政知识,保证文化话语载体的良好建设。教师在工作中应仔细了解、明确学生的生活特点、表达形式特点, 在掌握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话语的基础上将其灵活地应用在思政实践操作教学活动中, 提升育人工作感染力,使得学生深入学习思政知识,有着良好的三观、道德素养。
3.5 建设新媒体的文化载体
高校在建设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工作中应结合新媒体时代下的技术特点、教育资源,保证新媒体环境中的文化载体良好建设,同时还要继承、保留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应保留报纸载体、期刊载体、图书载体、电视载体的优势,将网络技术当作基础,开发更多新的思政教育传播媒介,保证教学的亲和力,与学生的新时期学习特点相适应。其次,教师应将思政文化内容、元素与信息渗透到新媒体平台中,为将其思政教育作用发挥出来,需要将文化、网络载体相互整合,利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微视频平台、客户端平台等,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思政内容。 在此期间教师可通过磨课视频为学生传递毛泽东诗词内容、红色文化影片内容等,利用多元化的教育元素吸引学生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思想素养。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中还应强化思政教学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设,合理开发设置红色网站,打破时间和空间层面的限制, 在实时性进行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可以及时性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思想特点。在红色网站平台中教师可为学生设置红色文化内容、 战争故事等, 使得学生在观看和学习之后形成爱国主义思想、民族团结观念。微信公众号中也应设置一些时事政治内容,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接触的过程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真正意义上形成准确的观念。
除了上述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建设措施之外,建议高校在建设工作中合理进行文化载体、 活动载体的建设,尤其是其中的活动载体,结合学生的特点、需求等建设社团类型、竞赛类型的活动模式,不再流于形式, 而是要按照学生的特征建设实践操作活动项目,例如:在清明节、端午节等时期为学生开发爱国主义实践活动, 使得学生在相关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爱国思想、思想素养,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多元化文化载体的支持下保证思政教学的效果,发挥不同教育方式和手段的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虽然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但是,其中存有文化载体的问题,不能保证载体的完善性与良好性,严重影响思政教学效果。 因此,高校应重点结合目前存有的问题,创建不同类型的思政教育文化载体, 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思政学习环境、空间,增强教育文化的传播效果与推广效果,发挥多元化文化载体的价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