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畔:道教文化映照昔日辉煌

2021-03-08高菲菲

文教资料 2021年19期
关键词:泰州

高菲菲

(泰州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泰州古盐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道,被誉为“生长原点”,史称邗沟(淮扬运河)支道。随着盐运河的兴旺发达,这里道教昌盛,名家云集,名贤辈出,引得无数文人雅士寻胜探幽,名宦英才荟萃居留。长期以来,泰州道教致力于在民间传播善道教义与神仙信仰,不但贴近百姓日常生活,而且孕育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各领风骚,对当地人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留存的文化遗迹已成为当地的精神家园和城市名片。

一、思想滋养见高度

从刘濞在海陵“煮海为盐”算起,数千年来,泰州因水而生,因盐而兴,因人而名。到了南唐937年(升元元年),海陵县正式升级更名为江南泰州。为保障盐税的财源,历代朝廷委派的盐监官是络绎不绝。范仲淹当年被派到泰州西溪,在担任盐官时,深有感触写下一首抱负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诗中夸这里人杰地灵,在他之前就有两位宰相在这里担任盐监官,一位是晏殊,另一位是吕夷简。如今,在泰州盐运河旁的文会堂前,又新立了一座范仲淹的雕塑,复活了他在此聆听道乐、涵养灵感,为泰州留下了“文会清风”的过往。

自刘宋以来,道教就一直受朝廷推崇,宋元时期文人和道门交往甚密。范仲淹也不例外,少年时就与道士结缘,并深受道教的影响,最终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昔日,他在泰州与军事推官滕子京异地重逢,两人欣喜连连。滕子京当年在泰州修建了文会堂,邀请他和一批年轻俊才来此聚会,其中有胡瑗、周孟阳、富弼等,还有一些奏乐道士。他们各抒己见,碰撞的思想火花穿越时空,照亮了昨天、今天和明天。范仲淹收获颇丰,欣然写下了那篇惊艳四方的《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诗书对周孔,琴瑟亲义皇。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言兰一相接,岂特十步香。德星一聚会,直有千载光。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笙磬得同声,精色皆激扬。裁培尽桃李,栖止皆鸾皇。琢玉作镇圭,铸金为干将。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1](22)诗中“君子不独乐”的千古佳句呼之欲出,受到在座的教育家、音乐家、诗人才子、道士高功等众友的一致好评。为二十三年后创作《岳阳楼记》时,提炼忧乐观的核心思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名言发出了夺目光彩。

文天祥自号浮休道人,被道教尊为天枢上相。曾经写过数十首修道诗,如《遇灵阳子谈道赠以诗》《借道冠有赋》等。1276年(景炎元年)三月十一日,他在抗元失败途中,被困在泰州盐运河边。当看到熙熙攘攘的大船,听到耳熟能详的道情:“叹人生,身世浮,趁功名,不肯休,良辰乐事常虚负。”[2](268)这声音如石上清泉淙淙流淌,又如朵朵浪花溶入心头,让他顿感飘飘欲仙。道情唱出了文天祥此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心情,他却笑看人生,在《纪闲》中写道:“九十春光好,周流人鬼关。人情轻似土,世路险于山。俯仰经行处,死生谈笑间。近时最难得,旬日海陵闲。”诗中抒发了他对人生无常的忧惧、久视长生的希冀,以及萌生退隐当道士的想法,道出了他对泰州的留念。今天,在泰州盐运河旁的正气亭,文天祥仿佛正向人们述说着他辗转泰州,立下“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誓言,挺起胸膛再出发的经过,充分表达了他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二、精神永驻见灵魂

在盐运河畔有座江苏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泰州城隍庙,这里仙音缭绕,神灵缥缈。当地旧俗,人死了三天要上土地庙,四天要上城隍庙进香拜神,因此城隍庙一直香火不断。每到忌日,这里更是人头攒动,当地百姓纷纷前来焚纸烧钱点香祭拜,为心中的英雄虔诚祈祷。那么,这里奉祀何人?正史无载,民间却有传:一是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二是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为什么两位能深得泰州百姓的爱戴和崇拜?论平生贡献,二人算不上杰出的政治家。但一个是为了天下苍生,黎民百姓,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的大英雄。另一个是正直爱民乐善好施的君主。他们都一身正气,有功于国,有恩于民。

岳飞是民族英雄,他背上刺下的“精忠报国”四字,曾激励着无数好男儿投身国家,报效祖国。他羽化后泰州人请他出任城隍爷,充分表达了老百姓对他胸怀壮志、精忠报国的无比敬仰之情。他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时,指挥了大小战斗数十场。如打羊鼓,即把上千只羊,倒悬于一棵棵树上,羊脚下放一个鼓。其脚搔动则鼓声大作,金兵闻声疑有重兵,便主动回防。锅巴山,即他率领将士连夜垒土成山,用锅巴放在山顶,引鸟啄食。一时间鸦雀飞鸣,金兵见军粮堆积如山,故不战而退。虽然岳飞到此任职只有三个月,但是与泰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离泰十年后,百姓都十分怀念他,还将当地的泰山改名“锅巴山”。所经区域相继建有岳武穆祠、岳飞庙、思岳桥,一些战争故事还以地名流传至今,如“祝家庄”“汤官营”“铁门槛”等。一直激励着泰州儿女保家卫国英勇杀敌,如黄桥决战,新四军以5000余名将士歼灭11000万名敌军,俘虏了士兵3200余名。杨根思怀揣炸药,勇敢地冲向敌军阵地。一声巨响划破天空,他用同归于尽的办法,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使命,为整个战役胜利做了铺垫。

农民英雄张士诚出身盐贩,因不堪官役和富豪欺压,率同伴十八人起义反元,得到了广大穷人的积极响应,他攻下泰州,偷袭高邮后,自称“诚王”,国号“大周”,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又自立为吴王。因为他十分了解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所以建立了政权后,一心为百姓着想,励精图治,革除弊政。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苏杭一带百姓不甘心他沦为匪寇,在寺庙塑像以祀。如泰州都天庙的菩萨,名为张巡,实际上当地人彼此心照不宣,都知道祀拜的是张士诚。张士诚自起事到败亡,长达14年之久,心系百姓保境安民有目共睹。他为辖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他动用10万民夫疏浚常熟白茆港,消除了数十年的水患。定都之初,就废除了加在老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延聘大学士、开弘文馆。占领杭州后,又开西湖书院,修复书版近万片,重刊《通鉴总类》《通鉴续编》《金陀粹编》等。谁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里就装着他、怀念他,世代不忘他,将他奉之为神灵。明太祖朱元璋为顺应民意维护统治,故敕封张士诚为泰州地区的城隍,其用意为:“你生不肯为我所用,死后你也要为我之臣,替我守护一方疆土。”

三、崇文重教见传统

泰州崇文重教闻名天下,与当地的安定书院、崇儒祠、王氏宗祠三处“文脉”密不可分。1226年(南宋宝庆二年),知州陈垓为表达对北宋教育家胡瑗的崇敬,在胡瑗讲学旧址泰山南麓创办了“安定讲堂”,这是目前江苏省内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自此,泰州开启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新风尚。院内现存一座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正月所立的《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在《谒安定祠》中写道:“再拜瞻遗像,荒祠古树新,苏湖体用学,朝野圣贤心。随铸匡时器,分方振铎音。至今薄海内,大重儒林。”

宋代道教高度繁荣,与统治者有直接的关系。“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浓郁的道乐氛围曾将宋仁宗、范仲淹、滕子京、胡瑗等人联系在一起。从文会堂酬唱应答,胡瑗的满腹经纶就惊艳四座。1036年,朝廷要改定雅乐,精通道乐的胡瑗经范仲淹推荐,受到宋仁宗的召见,选定参定声律,制作钟磬。虽不说十全十美,但柔和悦耳雅乐深受宋仁宗赏识和朝廷封赏。胡瑗被升任秘书省校书郎,随范仲淹到西北边陲军中做事。军事自然不是胡瑗所长,教育才是他的强项。1039年,滕子京获准设立湖州州学,他想到了让胡瑗主持,就是这一纸约聘将胡瑗的事业推向了顶峰。从1040年受聘,到他离开前后长达十二年间,他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的育人模式,首创了分斋教学法,精心办学勇于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胡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言其师说,敦尚行实”,而且“谙于经义,长乎吏事”,在当时传为美谈。千年回首,泰州在时代的风风雨雨中早已沧桑巨变,唯有胡瑗在安定书院门前栽下的千年银杏,仍然向人们发出那千年盈耳的琅琅书声。

文成风、学成派。泰州学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启蒙学派,它的形成过程与王艮在安定书院讲学密不可分。1507(正德二年),王艮借经商之暇,到孔庙拜谒,心中“奋然有任道之志”。回到家乡,他依然结束了“家道日裕”的贩盐生涯,开始了“读书考古、鸣琴雅歌”的刻苦自学。二十九岁那年他作了一个非凡的梦:“大梦谁先觉?平生唯自知!”自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梦醒得道后,悟得一条拯救社会与民众的道路,这就是要通过教化“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他曾借道人之感表达自己“救民于水火”的鸿鹄之志。倡导“我命由我不由天”,最大限度地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他宣传“不乐不是学”的思想,要求学生像匠人斫木那样简练自然快乐地学习。据王艮《年谱》载,他受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讲学于安定书院,求学者纷至沓来。王艮创立了“百姓日用即道之说”,简单明了地告诉了百姓,真理就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之中。由于他的学术思想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愿望,因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境界。王艮抛家出游,数十年不安枕席、执着于道的使徒精神,让晚明社会卷起了一股泰州学风,使16世纪愚昧黑暗的中国出现了一片新的思想生机。人们为纪念王艮,在原有泰州学派的主要讲学场所王氏宗祠外,于明朝神宗万历四年,又专门建了崇儒祠堂,这是泰州人民对他的最高褒扬。

四、艺术高峰见根基

泰州戏曲文化一直独领风骚,淮剧、扬剧、京剧、锡剧、越剧,异彩纷呈。自明初“洪武赶散”,将昆曲传入泰州后,便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当地演奏水平精湛的道士成了香饽饽,他们经常受邀到各大家班演出,并将道乐融入了昆曲演奏。到了清朝,康熙南巡更是助推了泰州戏曲的繁华,据考证,当时仅海陵城内就有家庭乐部6家,剧作家6人,剧作21部。涌现了冒襄、邓孝威、黄仙裳等著名文人,浓厚的戏曲氛围为戏曲名家的出现,培植了肥沃的艺术土壤。柳敬亭、孔尚任、仲振奎、李渔、郑板桥、梅兰芳、游本昌等个个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公元17世纪,大江南北曾经活跃着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说书艺人,他就是让泰州人倍感骄傲的评话宗师柳敬亭。1587年柳敬亭,出生在泰州盐运河边的曹家庄,十五岁时因犷悍不驯触法,被明令通缉,出走泰兴、如皋等地。由于他天涯放游,加上他从小受道教熏陶,能讲神话故事,迫于生计就开始了以醒木说仙人,以折扇分善恶的说书生涯。过去出人头地,靠的是诗词文章,说书之流,只能算是一种讨饭的技艺,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柳敬亭凭其高真的技艺,声名鹊起,红极一时。他不仅在书场献艺,还应邀到私人宅第说书,前来约请者是应接不暇,正常要排到十日以后。黄宗羲《柳敬亭传》写道:“(柳)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3](58)三百多年来,说、噱、逗、唱,名家迭起,但柳敬亭说书,说古道今话众生,情感悲喜自在先,至今无人媲美。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每到3月,说书的后生都要操办三皇会祭奠。1985年,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语言大师侯宝林来泰州寻根,曹家庄因杂草丛生曾让业内引以为憾。现在曹家庄面貌焕然一新成柳园,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就坐落在园内。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孔尚任带着《桃花扇》初稿,满怀豪情赴淮扬治水,闲暇时常与朋友观剧唱酬、共研词曲。在第二年元宵节前的一次聚会上,他首次谈及《桃花扇》:“箫管吹开月倍明,灯桥踏遍漏三更。今宵又见桃花扇,引起扬州杜牧情。”[4](20)他本想来此施展“经济之才”,但河工停滞,只好搬出河署,僦居陈庵,却也因此有了更好的时间与清流遗老接触,了解了诸多闻所未闻的南明遗事,为创作《桃花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特别是遗民故老流露的亡国哀痛,让他产生了时代共鸣,引发他将个人生死之情、亡国之痛,引向故国之戚、兴亡之感。在创作上,孔还刻意追慕前辈汤显祖。斗姥宫中“临川四梦”,海陵仰慕徐神翁,汤显祖留诗:“色尽神移看写生,元都衫影罩空明。沧桑欲换题愁去,一种神仙世上情。”[1](86)青莲庵中参禅悟道,冰心玉洁了尘缘,孔尚任留诗:“诗才冰玉两婵娟,海上相逢入道年。弟悟兄参删旧梦,真经妙句写同编。”[4](20)《桃花扇》有了仙人引路,自然传奇人物结祥云。更让他意想不到是俞锦泉家蓄女昆班百余人,能为《桃花扇》剧本排演提供平台。真是天助我也,孔尚任对此大加赞誉,“俞君声伎甲江南,粉白黛绿不知数”。

回溯历史,这里名人留踪、遗迹尚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就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镶嵌在运河两岸,光芒四射,耀眼动人。王维的高歌、陆游的低吟、赵孟頫的书法、郑板桥的道情……原来他们都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故为泰州竖起“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大旗。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其着眼点,庶几与这矛盾的情形相关。

猜你喜欢

泰州
泰州旺灵绝缘材料厂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姜堰区坚持“学 查 改” 织牢安全防护网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幸福水天堂——泰州
泰州姜堰区 实行“三检查、两确认、两注意”
泰州大桥主缆纵向湿度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泰州古韵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