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体现分析
2021-03-08孙湉湉江苏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孙湉湉 江苏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引言
在西方文学殿堂之上,历史悠久而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一直都是西方学者对东方学进行研究的重点之一。西方最早接触到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人还把道家思想当作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德语文学中充满了中国文学艺术与古代圣人思想。
二、中国文学艺术元素在德语文学中的体现
在17世纪时,中国文化便通过多种途径,如传教士、使节、商人等广泛传播至西方。通过伏尔泰等文学巨豪的“融汇”与“误读”,中国文化才真正走进西方世界,尤其是西方知识分子深深地被文学艺术方面所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出现在大量的德语文学的创作当中,比如《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席勒根据中国图兰朵故事进行改写。西方逐步揭开中国原始的神秘面纱,西方人也越来越了解中国文化。与此同时,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地论述有赞美,但又充满质疑嘲讽。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刺激性地促进中国文化元素或者说是中国形象在德语文学创作中被大量运用。然而中国也经常被比喻成奥匈帝国,所以西方文化领域在20世纪初时出现了第二次“中国热”。中国文化元素在德语文学中的运用一直延续到现今,比如布莱希特把中国京剧艺术巧妙运用到戏剧创作中。20世纪后半叶,把中国当作背景,围绕中国主题,创作了小说《中国中国》《为何北京》[1]。
中国的形象在西方面临着追捧称赞与质疑抵触的两种尴尬处境,德语小说家卡夫卡用了大量时间阅读了较多的中国书籍,其中有中国游记,哲学翻译与古典文学,《在新的中国》《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集》等等之类,都体现在他的日记与书信中。每个人在面临异域文化之时,都避免不了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卡夫卡站在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理解的两个极端上,深入对中国的理解。两个极端分别是和平、美好和落后、保守。所以,卡夫卡对中国的看法也有两种态度,一方面是高度赞扬评价中国文化,他曾说到“本质里我是中国人”,种种方面表现了他内心认可中国文人,卡夫卡在浩瀚的中国文化里摸索到心灵的港湾;然而另一方面则是卡夫卡对中国传统习俗充满了惊人的诧异和成见,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女人裹小脚,并对此事充满调侃[2]。卡夫卡经常给未婚妻写信,信中也经常出现中国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寒夜》,并且卡夫卡在写给未婚妻的书信中多次对袁枚的小诗进行详细分析,并与未婚妻共同进行多次探讨诗中的深刻含义。但是,卡夫卡并没有在这首诗中真正领悟到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内涵,这与卡夫卡所处的文化背景因素有关。卡夫卡经常把这首诗的表面意思运用在处理自己与未婚妻的关系上,常常牵扯到夫妻之间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婚姻问题,是否要结婚。这首诗是对卡夫卡与未婚妻关系研究的关键所在,通过卡夫卡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矛盾是渴望婚姻的同时,又怕因婚姻失去文学创作所需的孤独。卡夫卡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及所处的文化背景来对这首《寒夜》进行解读,只看到了诗中的孤独学者与情人诱惑之间的一种争夺斗争。把原本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下,书生意境富有红袖相伴以及男女之间的情爱,赋予了西方孤独学者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的矛盾,并且难以解决该矛盾的含义。
三、庄子思想元素在德语文学中的体现
很久以前,德国学者深刻研究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但比英、法等国稍微晚一点。因此,德语文学中研究庄子哲学思想是产生在前期对汉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同时吸收其他国家对庄子思想的研究成果。《庄子》给德国学者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整个学术界也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庄子精神思想频繁地出现在德语文学作品之中[3]。
德国作家德布林通过“西方没落”的观点中,深入思考了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思想,为了获得“救赎西方”的准确方案。德布林创作小说《王伦三跳》之后,便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响应,在创作时,德布林经常性地向他的汉学家朋友请教,朋友给他推荐了很多与中国宗教以及哲学思想有关的书籍。整篇小说内容都是把“无为”作为核心观点进行展开,写出了书中主人公思想上的三次转变过程,书中深刻探讨了主题思想,明显看出老庄哲学思想对该主题思想的影响。庄子把“无为”从自然上升到实际社会生活层次,倡导“无为而治”的观点。小说中的王伦一生追捧“无为”思想,把“贫穷、禁欲、平静”作为教义,从多个方面体现了庄子思想。除此之外,“万物平等”的思想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德布林的文学创作当中。庄子提出万物平等,摒弃成见,然而庄子的这一观点在德布林的创作当中被形象化,作品中表达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天人合一”的观点通过王伦与大树合为一体呈现出来。作者在书中写了,一个畏惧自己的影子和脚印的弱小人物。该故事便是由《庄子·杂篇·渔夫》改编,主要讲的是一个人畏惧自己的影子与自己留下的脚印,想要快速狂奔尝试摆脱影子与脚印,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身处暗处影子便会消失不见。只要停下脚步,保持静止不动状态,脚印也随之消失。德布林合理运用这则小故事,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无为”的重要思想。
20世纪德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便是德国的赫尔曼•黑塞。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内容多与哲学和宗教密切关联,同时,庄子哲学思想也多次出现在黑塞的小说创作中,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黑塞长期隐居在蒙塔诺拉,很多著作都在该地方产生。如散文诗歌集《堤契诺之歌》,该著作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作者与自然相处之间的默契,以及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完美地契合了庄子所提倡的身体力行清静无为的观点。黑塞所创作的最著名的诗歌是《历程》,诗歌中把生命作为一个需要经历的过程,每一个生命都有面临死亡的一天,但是这个过程不会因为生命的死亡而最终导致结束。“死”的前方就是“生”,所以需要将结束当作复苏的新开始,乐观地与每一个历程进行告别。在庄子的世界里,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庄子曾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亡并不代表一切事物的终结,这真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四、结语
德语文学在中世纪时期便出现大量“契丹”“可汗”等东方词语,当时的作品描绘出一个华丽又强大的东方国家,并引起的地理学者对东方国度的热情,引发出了产生导文艺复兴的灵感。许多的欧洲传教士在17世纪时涌入中国,并且提倡让中国的传教人到西方进行传播。中国的形象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而是提升到精神层面。18世纪德意志文化界越来越认可中国文学与哲学成为中国代表性和象征性文化,与之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批评与诋毁。这也深刻影响了19世纪德国学者对中国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是德国学者的一种反思,也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