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入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1-03-08郭本超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3
郭本超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3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璀璨的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钟灵毓杰的中国人民。在中国走向世界、腾飞的路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国人民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进一步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年轻一代的精神需求,成为我们国家永不停歇的前进动力之一。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下融入教育各环节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具有切实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入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施教方式,充实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了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总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是深深的契合,历史长河中的优秀文化史实为思政教育者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更为思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思想教育过程更加生动,更易深入人心。为思想教育春风化雨般融入大学生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支撑。
(2)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思想也趋于开放,并可能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只有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作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才能逐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坚定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避免西方国家用文化输出的方式侵占中国文化,逐步实现民族振兴。
(3)丰富大学生文化内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多样,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文化根基,也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古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崇德尚仁、以人为本的人格精神等等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鲜活的案例,以其为榜样,以其为目标,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阵地融入不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受到师资和硬件条件的限制,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能力水平要求也不高,目前主要采用以课堂讲授法为主的方式进行引入,结构形式单一,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掌握情况差,兴趣浓度低,进而难以系统长期对学生产生正向引导作用。
(2)校园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力度不够。大学中的各类活动、社团形式多样,但是主要以娱乐形式为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较少,部分高校采用主题教育的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方面的学习和推广,效果却多流于形式,对文化的传承和认知多有不足,学生的参与过程也目的性较强,实际过程却流于表面。
(3)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意识不足。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感兴趣的日漫、流量明星等关注较多,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交渠道接受各种文化的冲击,缺乏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普遍不足,甚至有学生认为中国经典著作、诗词歌赋都是过时的,主动学习的意识严重不足。这种价值观的存在证明当今大在学生思想存在偏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长期下去将导致一些优良美德被遗弃,更加难以与当今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三、浸入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路径研究不能停在表面,流于形式,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需要采用多种方法逐步加强课堂和课外的联系,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相互作用,使大学生整个受教育期间,沐浴在优良的学习氛围中,浸入式地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课外的相互浸入。课程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最重要的环节。首先,要着力打造与之相适应的师资,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将教师的教育生涯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一支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其次,需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不仅仅是在课堂,也要贯穿在实践教育课程之中。第三,打破原有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的授课方式。有意识地将课内授课与课外的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从学生特点、学校特色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出发,将中华文化融入实践课程、调研活动中去。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特殊载体的相互浸入。为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弘扬上再进一步,校园文化活动也是重要的一个阵地。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华传统文化在硬件设施载体中的体现,校园文化墙、雕塑等元素可以贴合当地高校,本地特点,大力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第二,校园文化活动要借助丰富的传统节日载体,传统节日是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生活的一个缩影。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节日作为主题,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减少西方节日的冲击。第三,校园文化活动以重大历史事件、伟人纪念日等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先烈、伟人的高贵品格,历史事件的重要影响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爱国奋斗的高贵品质,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新媒体和现实生活的相互浸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每一个人都与网络有了深刻的联系,复杂的网络世界也是最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冲击的阵地,思政教育需要占领网络高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经过五千年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般文化体系不可比拟的亲和力,在网络新媒体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政教育,创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教育体制,开启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课题之一。第一,创建网络教育新平台,拓宽在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教育途径,在大学生自己的教育平台易班、高校自媒体等平台,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积极邀请大学生参与互动、创新、改进。第二,创新新媒体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宣传,线上号召线下做,线下活动线上宣传,将系列活动穿插于网络媒体与现实生活中,力争做到最大的宣传和影响。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邀请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中的教育作用得到反哺和正向反馈,使大学生主动沐浴在健康的学习氛围之中。最后,网络媒体也可以辅助第一阵地,把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与课程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生动有趣地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和社会的衔接教育。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创造社会价值是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校期间就应该做好接触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工作实习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认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过程,还能够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逐步适应社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实践之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品格,扎实的做事方式,吃苦耐劳的精神。高校要设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访文化古迹,优秀,总结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使大学生自觉地接触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主动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教育。
四、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沉淀积累,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高校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使大学生沐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全方位浸入式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创新育人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