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五维向度
2021-03-08熊耀林禹旭才
熊耀林,禹旭才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的时代背景与目标任务要求“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1],亦要求高校培育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特别强调,教育系统要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绘就的发展新蓝图,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认识高度、内容深度、力量强度、评价角度、布局广度五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的精准部署,为高校思政课建设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出场逻辑是与外延式发展相对提出的,反映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深层的质的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仍存在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等系列问题[3]。项目组通过调研全国40所高校574名思政课教师、13 654名学生,发现部分高校仍存在思政课组织管理粗放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形式化、教学资源离散化等问题。因这些问题在项目组已发表的论文中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①,在此不再赘述。以上问题消解了思政课教学效果,高校必须以内涵挖潜为主要手段,推动思政课朝更有效率、更好效果、更可持续的高质量集约化发展迈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意蕴,就是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以内部资源整合和内部结构变革为驱动,通过破解内部要素瓶颈、激发内生动力来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与效益。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要在顶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考核评价等思政课系统要素方面持续发力,把思政课真正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一、顶层设计精准化,把稳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之“舵”
精准化的顶层设计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首要抓手,发挥着“举旗定向”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2]高校党委作为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指挥部,作为顶层设计的掌舵者,要提高思想认识,把好舵、搭好台,做好思政课建设的布局谋篇工作。
1.高站位谋划,绘制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图谱。高校要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总要求,构建好“统一领导、权责清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格局,做到课程定位精准、目标定位精准、问题施策精准,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的要求落实到位。一是课程定位精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核心课程,高校党委应把思政课建设融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凸显思政课的“第一课程”地位,把思政学科列为重点学科建设,并在学校达成广泛共识,齐心协力建好思政课。二是目标导向精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因此,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定好位”“瞄准靶”,按照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将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三是问题施策精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5]。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教学效果仍需提升、队伍建设存在短板、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高校党委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集中研讨剖析问题、务实担当解决问题。其一,针对供给侧视角下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高校党委要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深入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师资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建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三维教学体系,为打造优质思政课堂提供全方位保障。同时,要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其二,要瞄准需求侧视角下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顶层设计上的“供需错配”会直接或间接弱化教师的成就感与学生的获得感。高校一方面要围绕思政课教师的“六要”标准与教师内在需求,在培养培训、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经济待遇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政课教师,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的职业认同感与价值感,使思政课教师安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导向,强化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通过机制创优、师资创优、环境创优、教法创优等筑好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同时要积极开拓实践教学基地,办好“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行走在田间地头、社区街道与企业车间等,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6]。
2.高标准推进,建立规范高效的制度体系。制度科学规范、运行高效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建立健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职能部门力量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的制度性安排[7]。在国家思政课建设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如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专题会议制度;党委书记、校长及职能部门领导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等一系列制度,切实将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事。二是要完善各部门抓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12]。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管理不够严格、治理不够科学的问题,如建设标准打折扣、有效监督不严、育人合力不强等,要破解这些难题,亟需通过构建责任落实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等,打造以“整体性、有序性、反馈性”为特征的新型协同治理体系,形成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沟通的双向互动格局,以提升思政课建设治理效能,确保思政课建设持续规范发展。
二、教学内容鲜活化,筑牢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之“本”
“内容为王”的教学定律是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之本。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而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8]。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落实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理论性基础上,坚持“四原则”,把握“四度”,以实现教学内容鲜活化。
1.坚持时代性原则,增强教学内容的热度。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要把新征程中党的文件精神、战略目标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将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讲清楚,让学生学懂、弄通;要不断丰富和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教育内容,坚持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与提供中国方案,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新时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伟大成就中,坚定“四个自信”,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2.坚持地域性原则,提高教学内容的信度。地域性原则是指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风土、人情、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用好用活地方文化资源是高校对“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积极回应,是思政课教学“显特色、接地气”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有助于丰富教学素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学生在感知民情、体察社情“接地气”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坚持信息化原则,强化教学内容的效度。信息化原则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动态化与时效化,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因此,高校要关注“网生代”发展需要,注重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实现教学资源“质”“量”积聚。一是要打造网络教学资源模块。依托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教学平台,开发理论探讨、精品课件、精彩视频、精选案例、精美文库、在线答疑等栏目,分享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理论知识从“指尖”直抵“心尖”。二是引入网络热点话题。网络环境是由和谐音符与不协调乐曲构成的“万花筒”。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网络正面热点事件的引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通过负面热点的反思,及时解疑释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坚持针对性原则,提升教学内容的温度。针对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与接受能力,瞄准学生理论的“疑惑点”、思想的“共鸣点”、情感的“触发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深度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与服务学生,积极回应学生现实需求,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热点”“焦点”与“难点”问题,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提炼和升华,用富有启发性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打动学生,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点头率、回头率,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拓宽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之“道”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支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9]。高校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学空间立体性和时间连续性的特点,从三个维度创新“教师乐教,学生爱听”的立体化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1.持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理论讲解,并达到入脑入心入行的教学目的,需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故鼎新。首先,教学方法要由“工具理性”向“目标理性”转变。课堂教学方法不具有普适性,因此教学方法改革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追求新颖,而应以学生发展作为目标,并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寻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其次,教学方法要由单一、静态向立体、动态转变。在坚持“目标理性”基础上,充分运用专题式教学、问题链教学、情景剧教学、微视频导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将“高大上”的理论讲得“接地气”,将“有深度”的知识讲得“有温度”,将“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使学生耳目一新,实现情感共鸣与智慧共生。
2.不断丰富实践教学方法。要实现校园文化与校外实践、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有效衔接。就校内而言,要深入落实思政课教师“五进”工作,即进社团、进班级、进寝室、进活动、进网络,与学生“面对面”“键对键”互动研讨,通过“浸润”方式将理论知识内化成学生的个人价值体系;要依托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等体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将实践教学融入日常生活。同时,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落在实处。一方面引领学生走进名胜古迹、革命历史纪念场馆、名人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与创意产业园等企业教育基地,使学生近距离感受革命精神与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用实践去验证理论,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坚定信念。同时,还应主动邀请各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企业界知名人士、革命前辈、时代楷模与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全面拓展网络教学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提供了新载体,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多个教学场域的优势互补。因此,高校要“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搭建教与学自媒体终端互动平台,有效运用微信、微博、电子信箱、APP等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答疑,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指导和课下自学相衔接,同时,还可以依托思政课教学网站、慕课平台、微课与移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之间的良性共振。
四、教师队伍专业化,夯实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之“基”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2]。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通过集中培训、集智研讨、集体观摩等多种形式,把思政课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传教法、谋创新的浓厚氛围,用集体的智慧帮助每一名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1.集中培训提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0]。《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计划[7]。高校要打造一支优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需广泛开辟教学研修与实践研修基地,深入组织学术交流与考察调研。要建立多层级、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体系,积极选派教师参与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网络集中培训等,提升教师上好思政课的自信与底气。积极推荐优秀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2.集智研讨提问题。集智研讨是以问题为导向,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交流,凝心聚力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弥补“单兵作战”的不足。自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总要求、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提出以来,思政课教师在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上还存在诸多困惑。高校思政课要建立“教研室+学科团队+名师工作室”的师资培养模式,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与集智研讨,从而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经验集成和方法指导,使每一堂课都聚焦一个热点问题,产生一次思想交锋,阐明一个基本原理,帮助青年学生解决一个思想困惑,收获一种成长智慧,在达成育人目标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3.集体观摩提质量。集中观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技能,提升专业素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11]。在哈佛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就通过现场观摩、自我评议以及观看实际课堂讲授的录像等方式学习怎样改进教学方法[12]。高校要关心、助力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价值实现,一方面可以实施思政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制度,通过集中观摩优秀教师的实际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载体以及学生反馈等,使思政课教师博取众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可以搭建思政课教学展示平台,推动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如组织教学技能大赛,鼓励教师用心钻研课堂教学,形成课堂教学精品予以展示,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五、考核评价科学化,畅通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之“脉”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倒逼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考核评价仍然主要采取单主体评价、知识点考核、静态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方式,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也难以掌握学生思想道德的真实水平。同时,如果教师的考评机制不合理,亦将影响其教学积极性,降低其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
1.构建学生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要了解其认知认同,还应考察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行为认同情况,将知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有效融合。因此,在考核内容上要聚焦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与行为习惯四个基本着力点,注重测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应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以形成性、发展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坚持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统一。在评价主体方面构建“班级同学、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三维主体评价系统,最大限度实现学生考核评价立体化、科学化。
2.健全教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健全教师个人自评、学生评教、同行互评与督导评价等多主体评教方式,全面客观地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二是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强化对思政课教学实绩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与教学研究占比”[13],引导思政课教师集中主要精力研究教学问题、提升教学实效。三是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挂钩,用考核评价倒逼思政课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激发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实现“乐为”“敢为”“有为”。
3.完善课堂教学动态化考核评价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总体要求,建立思政课教学的相应观测点,形成可量化、可检测、可评价的“硬指标”。聚焦于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教学载体与教学效果等方面构建系统化的评价机制,设定专业化的评价人员,创建科学化的评价模式,及时动态掌握思政课教学状况。对评价结果不理想的课堂进行示范引领、专业指导与系统整改,着力把高校思政课打造成有高阶性、有创新性、有挑战度的思政“金课”。
注释:
①高校思政课现状与问题研究详情见项目组发表在《武陵学刊》上的论文《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状审视及改进对策—基于湖南省11所独立学院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论文《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调研报告—基于湖南省11所独立学院教师问卷的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