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看文学的世界性

2021-03-08靳继华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世界性外国文学文学

靳继华

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使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交流方面日益密切。文化交流像一把双刃剑,既带给文学世界性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文章以语文教材为例,通过对其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来看文学的世界性。

一、文学世界性发展的契机

21世纪是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选入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类别也越来越丰富。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视野不断拓宽,全球意识不断增强,但这些作品通过教学却很难真正体现文化的多元化,人类普世价值很难得以彰显。文学的世界性如何理解?文学的世界性是多元的聚拢,是世界各民族文学丰富性的结合。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视域下的文学世界里,没有文化霸权,没有一体化,也没有权力中心,尤其反对西方权力文化中心,那么有的只是平等对话。平等对话,就一定是求同存异,一定是多声部发声的。唯有如此,反映各民族本土特色的文学作品才能进入到世界文学当中,让世界文学更加丰富,更加色彩斑斓,世界文学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加旺盛。

文学的世界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的精神文化领域成为了一个敞开的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文化产品自由流通,文学也不例外,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相互参与,互为影响,文学最终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且共享的“世界文学”,这可以理解为文学的世界性;第二,文学世界性从文学的本质考量,文学的世界性即文学的人类性,也即跨越时空的界限,作家从全人类的视角出发对人类共有命题的关注和揭示,是作家对人世间有关生命、爱、情感、思想的经验和真实的展示。这是由人类共有的对真、善、美执着追求的天性决定的,是跨时空下人与人自然天性中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契合。

外国文学作品选编进入我国语文教材的时间较早,比如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语文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选编进入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篇目逐渐增加,质量也越发精益求精。经过对近10年语文教材的对比能够看出,选编入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越来越注重从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出发,也会越来越注重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阅读的元认知策略。选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教材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注重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思想。在这种变化下,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热情日益高涨,阅读期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涉猎要求愈加广泛。

把外国文学作品选编进入各类语文教材,极大地增加了教材内容的丰富性,知识系统的完善性,有利于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首先,外国文学作品进入语文教材,使语文教材的内容更加完善,打破了之前语文教材内容忽略外国文学作品,而只注重本土文学的局面。学生从语文教材中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如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等;还可以感受到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著名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更能接触到外国异域文化中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并能把这些作品作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通过它们去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多元思维和求知探索的欲望,进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其次,外国文学作品开拓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比如中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前,对外国文学作品并非一无所知,对异域知识也还是了解一些,像《伊索寓言》里的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狼和小羊》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等等,但这些知识还处于零散状态,在他们的脑海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学阶段,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对人物、情节的感性认识,而能够上升到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层面去理解作品。这样他们就不仅可以了解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还可以感受西方文化关注人的命运的人本思想。再者,那些出现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感人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选编入苏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在学了这篇课文后,也会被老渔夫桑提亚哥的不屈不挠、勇于面对厄运顽强拼搏的“硬汉精神”所感动,也会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探索。人生总会有各种坎坷,但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抱怨退缩,而应像桑提亚哥一样坚韧不拔、蔑视困难、积极向前,发挥人的主观战斗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再比如,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在成长阶段总是欢乐伴着痛苦,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时当他们学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他们会了解“关爱”,会懂得感恩被他人关爱,同时也学会关爱他人,进而也会产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学会珍爱生命。这些作品会带给学生精神动力,会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舞,也会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最后,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理解作品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所隐藏的作者独有的匠心,让学生能够感悟作者的精神追求,使他们从人类的角度、比较文学的视角去思考社会,思考人生,从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增强了学生对外国异域文化较为理性的认识,懂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化了自我发展。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学教材外国文学选编作品数量不断增多、题材不断扩大,体裁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眼光、思维的方式也逐渐向“全球化”靠近,文学的“世界性”成为了一种趋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国语文教学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阐释越来越全面客观,这正是在我们为文学的世界性不断做出积极贡献的具体体现。

二、文学世界性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

尽管文学世界性是一种趋势,真正要实现文学的世界性,道路却也还曲折而漫长。世界上文学互为流通的现象在今天已相当普遍,却并没有真正达到世界性的程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外国文学作品虽然从数量、质量上都比之前增加和提升了不少,但外国文学作品却没有在中国这片土壤中真正地生根发芽。

语文教材在选材和编排方面都还需持续改进。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语文教材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所属的地域范围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现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主要都是来自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域,以洲域来说,主要来自北美洲、欧洲、亚洲,而南美洲、非洲的作品却还不够多。这种选编有利有弊,既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接触到世界先进的文明,同时又局限了学生对世界认识的完整性。21世纪以来,“地球村”逐渐形成,使得文学逐渐由本民族向全球化扩展,语文教材选材范围的局限性不利于世界文学整体性的传播,不利于文学的世界性。语文教材在选编外国文学内容上,忽略了文学史的完整性,古希腊罗马文学在西方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西方文学发展的源头,但在语文教材中却看不到。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人”学兴起的阶段,忽略掉这个阶段,就无法真正理解西方文学,文学的世界性更无从谈起。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都是以主题为主,按照单元进行编排,古今中外的作品都会放在一个单元,忽略掉了时间、题材和艺术特色,这样的编排不利于世界文学整体性的实现。

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数量上虽然日益增多,但数目毕竟还有增多的必要,和本国文学作品比起来数量还是要少不少,因此,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还需提升。调查显示,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普遍存在被“过滤”、被“误读”的情况。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老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观念大多也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外国文学教育当然也是如此。老师教学要考虑到教学效果,这种效果更多地来自于考试要求,因此,在应试教育面前,外国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往往会被忽略掉,老师会按照传统讲述文学作品的方式,结合考试要求,通过知识点的筛选,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在割裂作品完整性的情况下传递给学生。这种解读就进行了有选择的过滤,学生不能在整体性上从外国文学作品中获得情感和审美上的教育,也不能准确把握外国文学作品所要表露的人文情怀,那么误读就成了必然。外国文学作品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体现的是不同于本民族的异域文化观念和人文理想,但外国文学作品在“筛选”知识点的解读下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文化的多元性很难得以体现,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老师和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弱,外国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材的选编在选文时间上也存在不足。选文的时间比较集中,经整理研究,发现选文时间多集中在18到20世纪,不在这个时间段的也只是一些类似于伊索寓言,或莎士比亚、培根等文学大师的为数不多的经典作品,即使伊索寓言这样的古希腊时期的作品也不多,更多的则是16到17世纪的文学经典。也就是说外国文学选编时间多集中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而16世纪之前的经典作品则很少被选入。不同时代的作品体现的是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文化风格和价值呈现,外国文学选文时间的集中性,就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世界各个阶段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对世界整体性的把握。要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发展建立整体性的把握,对西方文化发展脉络建立系统的了解,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建立完整独立的学习体系,就有必要适当地选入一些文艺复兴之前的作品。古希腊罗马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从文学内容到文学样式,乃至文学的方方面面,后世欧洲许多文学大家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寻求创作的灵感。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也有一些很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要想获得学习西方文学的整体性,有必要对外国文学的选文时间有所突破,让其从时间上呈现连贯性和整体性,从而给学生对文学和世界以更全面的展示。在呼唤世界文学的时代,外国文学选文在时间要实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世界文学发展了,也才能给学生展示更加真实、客观、全面的外国文学,也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渗透审美教育,真正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学

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对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形势下我们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培养这一素养的核心和关键则是学校的语文教育,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显得也就异常重要了。做好语文外国文学课文教学能够拓宽教师学科视野、开拓学生的文化认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从而让师生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育中,我们在坚守本民族文学民族性的同时,也要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固有偏见进行改变,立足自身文化,多视角、多方面、多元化去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引领学生用比较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吸纳异域文化的精髓,兼容并蓄,与时俱进。

外国文学作品体现出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是不同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在语文教育中,外国文学教学同样也承担着道德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双重使命。好的文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传播、交流,文学的世界性在努力实现着。尽管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但我们还是执着地追寻“和而不同”的文学世界性的光明前景,并为之而不断努力。世界文学将在不同文学主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中,在揭示普遍而深刻的人类命运主题中,推动世界文学史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世界性外国文学文学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我们需要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