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红色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多元化运用
2021-11-19周静红
周静红
“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1],赣南苏区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赣南积淀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分为五种类型:标语宣传类、民间歌谣类、美术漫画类、革命文献类、革命遗址遗迹类。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所孕育的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照亮了新时代奋斗之路。“红色文化,即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2]。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赣南苏区红色设计艺术作为现代设计艺术的萌芽形态,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与地域特性,对现代设计的本土化与地域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3]。因此,需将优质的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视觉设计准确地传达给民众。
一、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视觉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来,红色文化的视觉设计存在着“碎片化”“形式化”“怪胎类型的设计”,导致红色文化被简单地定义为“革命文化”,表现形式单一刻板,形式与内容上脱节,甚至与大众之间存在着视觉沟通的障碍。
(一)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视觉设计中设计语言的单一
设计语言应是从主题和情感表达出发的,通过外在的视觉形式美表达主题内在的真实情感。当代的视觉文化发展呈现出极大的创新性、互动性、多元化,设计语言具有生动的表达特征及多重感官情感的形态语义,所以可通过视觉设计让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以振奋人、以文化人、以感染人,真正提高民众审美和人文素养。然而现今的红色文化视觉设计的内容大多数受固有观念的束缚,设计语言单一,表现为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红色文化的设计中点、线、面组合呈现出“拼凑感”;内容的“碎片化”;参与主体、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以及红色文化文本创建过程中的视觉语言、主题思想、表现形式等依然在传统的形态框架内展开。针对这些问题可根据红色文化的不同内容探索点线面丰富的视觉表情,通过千变万化的组合所构成的视觉空间形式给受众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如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红色文化的视觉设计,其内容与形式总是相似的。首先,在视觉展示方式上,大多数红色文化传播采用的是图文等传统的静态传播手段,这样就造成视觉形态显得过于枯燥、呆板。其次,在视觉设计的创意表达上,例如革命主题的遗址遗迹纪念馆中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产品同质化,设计中视觉元素雷同的现象非常普遍,套用固有的设计模板,没有凸显红色文化产品的教育性、创意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视觉设计的传播困境
这体现在信息传达方面,缺乏对现代传播媒介技术的掌握应用,缺乏与受众的交流。当代传播媒介的网络程序、软件应用、服务器等使用设施全面发展,传播媒介的关键点不是去定义它而是使用它,如果不能很好地将红色文化的视觉设计进行解读并传达出去,它们只会成为占用信息空间的“有思想的垃圾”。如在公共空间的街道或广场看到的千篇一律的红色文化宣传,设计内容空洞且视觉语言同质化,削弱了视觉设计的传播效果以及红色文化的人文性。
总的来看,当下的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一方面呈现给大众的是如日方升、蒸蒸日上的景象,但另一方面也掺杂着鱼目混珠、生搬硬套的局面。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视觉设计,需要建构其自身的传播策略体系,分析和总结问题,找到“主要矛盾”。另外,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因其有国家和政府的倡导发展,在最后呈现红色文化形态时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导向,这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但红色文化本身富有厚重的文化性和理论性,如以官方为主导的红色文化视觉设计,在传播途径中有时会使红色文化设计语言产生偏颇,甚至呈现的是形式化、内容空白的“红色文化”,而不是大众易于接收的“红色文化”。这就要求设计师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了解国情和掌握新兴传播媒介的同时,以人为本、设计出“有血有肉”的红色文化设计作品,从而进一步地拉近红色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红色文化的发展、传播、艺术创作是一项极具创造性、创新性的人文活动。文化传播体制和传播路径的偏差会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受众的接收效果。
(三)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视觉设计中传递的主题思想不明确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与其他地域的红色文化精神及主题在视觉设计中的差别没有清晰体现出来,时代性与地域性没有凸显出来。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在视觉设计时对红色文化的资料选择把握不准确,容易误读或曲解红色文化内容,导致传递的主题思想不明确,呈现出“怪胎类型”的红色设计作品,所以在进行视觉设计时应该查找权威的原始资料。此外,在新媒体的参与、“流量经济”的带动下,受众所接受到的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信息未必都是完整、真实的,红色文化视觉设计传播空间中的模糊化信息也容易导致传递的主题思想不明确。
导致传递的主题思想不明确的另一原因是:红色文化设计大多从形式出发,而没有从内容出发,内容与形式存在着错落,受众在视觉感官上是接收到了,但对内容没有产生深刻的共鸣。因此,“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思维模式创新要坚持视觉中心原则。建立以视觉中心为基点,将创新视觉设计的主题思想与情感”[4],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以上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视觉设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当代传播好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意义非凡,分别体现在:第一,教育方面,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是革命先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实践得出的真理真知,有助于拓展青少年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了解;第二,传承方面,对红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保护和有效利用,就是在寻根红色赣南、留住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第三,文化方面,推进红色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党的建设和提升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第四,经济方面,赣南苏区红色文化可以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结合,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赣南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将视觉设计与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更好地结合,从而激发红色文化的活力,是值得探讨的。
二、视觉设计中“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多元化运用
“古色”的村落建筑、“原色”的客家人民、“绿色”的生态环境、红色的革命文化组成了多彩赣南不同的扇面。其中红色的革命文化遗产是赣南苏区人民的根脉与记忆,体现着赣南苏区的独特性、地域性和丰富性。当今红色文化热潮已成为新时代热点,红色文化传播日益体系化、生活化的趋势与设计语言单一、传播困境、主题思想不明确形成矛盾。故而赣南苏区红色文化在视觉设计上的创新运用,让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获得生命力是至为重要的。现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类(见表1),以便在进行“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视觉设计中更好地实践。
表1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分类
(一)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从传统设计元素到现代设计实践的符号建构
对于符号这一概念,索绪尔的看法鲜明,他认为“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5],包括能指和所指,符号总是和一种信号相结合,不可分割。符号是表达、传播意义、信息及知识的象征物﹐是代表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它既是物质对象,也是心理效果。人类生活于自己发明创造的符号之中,身处丰富多彩的符号世界。“红色文化中的各种抽象符号作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符号凝练与精神表达方式,在文化传播与价值传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用现代化的艺术思维对这些符号重新加工整理、添光赋能”[6],梳理和分析红色文化符号的文化内核和形式载体。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符号总体来说有三个特性:多样性——表现特定文化形态的符号存在于物质载体和精神文化中,如苏区标语、苏区漫画、瑞金红井、于都河等;民族性——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符号代表着特定民族的审美趣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时代性——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符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意蕴,呈现多样化和时代特色。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符号建构从意象和具象两方面表现。意象的符号建构指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思想价值、情感寄托层面的内容通过设计方法表现出来,提炼标志性的视觉化符号,在符号中既保留原有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精神,又融入现代视觉设计的特征。具象的符号建构,根据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进行整合,运用现代设计语言特征进行概况,抓住其主要特征,可以用线条或几何形态来组合,使其具有现代元素的意味,将其应用在红色文化的视觉设计中。在苏区红色文化传统的设计语境中,如农民画报(图1)、苏区出版的书籍与册子(图2、图3),运用了旗帜、五角星、太阳的光芒等象征性红色文化符号,标语主题上采用美术字,更加突出红色文化主题以及在视觉上有冲击力,运用相似的符号但在视觉语言上有不同的表达,且具有视觉延续性。在红色文化现代设计的案例——“仁义红军村”乡村旅游品牌设计项目中,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标志的主图案(图4)运用了具象的山村和闪亮的五角星来诠释“红军村”,标志的中文释义字体采用的是革命文物中原有的字体,借鉴传统的符号使其具有代表性。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的红色文化设计都运用了符号建构,在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符号建构中,可以是传统的符号用现代设计的方式表达,现代视觉设计的符号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辨识度高,能够让民众第一时间领悟其意;二是独特性,注重该文化的内核,使之既能区别于其他文化甚至同系文化,又能反映和适应时代和大众的需要;三是美感特征,一个有效的视觉传播的符号必须要具有美感,将其艺术特征体现出来;四是传播性强。
图1 1927年江西农民协会筹备处出版的《农民画报》第一期
图2 1933年苏区中央出版局出版的《查田运动指南》
图3 1934年苏区中央政府印发的《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
图4 “仁义红军村”乡村旅游品牌设计
(二)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色彩象征及其情感表达
色彩这一词汇是抽象的概念,但色彩与某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它将变成可感知可体验的一部分,色彩中的语意才能得到诠释。其中,将某种颜色代表某一思想观念、物质载体时,可称为色彩的象征,“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当一种色彩与联想到的事物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表现出某种特殊的意义,并且被人们公认及在社会上流传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色彩与某些事物关联的象征意义”[7],色彩作为一种视知觉对象并非仅仅是物理性的、生理性的,同时又是心理的、观念的 ,与社会历史文化相关联。色彩的象征性既具有浓郁人文性的象征意味,又积淀了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视觉设计通过不同色彩的表达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首先,红色是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代表色,赣南苏区是红色土地,“中国崇红传统和革命思想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红色’提供了本土心理和情感基础,西方社会中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红色’传到中国后进一步充实了本土‘红色’的内涵”[8]。中国共产党在赣南苏区建立中央苏区红色政权、开展红色革命,红色不仅是色彩,更加成为赣南苏区人民的情感积淀——瑞金老人陈发姑编织的“75双草鞋”、密林星火红光耀南天、苏区革命时期一顿香甜的红米饭、红土地上的“望夫石”池煜华老人等,红色在赣南苏区中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设计师针对受众对苏区红色的认知、苏区红色的情感心理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传达设计意图,增进受众对红色文化设计作品的共识。
其次,“赣南苏区是绿色明珠,江西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而赣州是全省最绿地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6.23%”[9]。红色土地绿色发展,绿色也是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另一色彩象征。瑞金市共和国摇篮景区(图5)、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地出发纪念碑(图6)、石城阻击战纪念碑等,这些景区在视觉设计上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绿色旅游,使得绿色不仅是一种色相,还具有文化特征、人文色彩,红色赣南让绿色成为最动容的色彩。收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图片资料和文史资料,针对资料中的色彩进行整理,总结出能够代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更多的色彩象征。在视觉设计中运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色彩象征,可以将信息和情感更加直接地传达给大众。
图5 瑞金市共和国摇篮景区
图6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三)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设计平面化走向数字交互的再造
现代视觉设计中,图示语言丰富、多元、多样,具有可视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广泛的便捷性、象征性、鲜明的民族性四个方面的语言特征,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设计元素从平面化走向数字交互体验的再造,借助数字技术将巧妙而有创意的想法、构思表达出来。在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媒体”“科技引领”“跨界融合”“沉浸体验”等已成为文化传播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数字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途径,给红色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目不暇接的文化信息、灵活快捷的获取方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时间、环境、空间的束缚,使得信息表达具有深度和广度。
“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保存,能够有效解决红色文化资源在时间长河过程中逐渐消失以及碎片化的问题”[10]。对赣南苏区红色资源的文化形态和革命实物进行数字化收集架构,将收集的信息可视化,例如:物品的代表符号、文字信息、造型要素的提取和分类,及革命人物、革命故事进行历史的分析和归纳,分门别类建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数字数据库。另一方面是交互设计,交互是指传播者用数字媒介进行数字化的互动,“展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语言载体、营造全新的互动式参观模式,”可分为交互信息部分和交互展演部分,交互信息部分主要通过图片、音频、影像和字幕结合展示的方式与观者互动,将革命故事还原于苏区遗址遗迹的三维景观中,观者在观赏时仿佛身临其境,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革命故事背后的革命精神;交互展演部分是通过三维空间、VR技术、体感交互的形式,将赣南苏区的文化知识趣味性地传输给体验者。例如:“启航之路·微听上海”项目围绕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声音”的传播带领观众去探寻红色根脉,让观众“听得进、记得住、玩得来”,通过数字技术的方式打造上海红色文化的“声音图谱”,让大众更好地理解、感知红色文化。
发展和传播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运用视觉设计语言提炼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其一,增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精神价值上激励后人,让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民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二,发展和传播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赣南本土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创造红色旅游品牌并赋予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提升赣南旅游附加值。
赣南苏区是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扎实作风、坚韧品质与革命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具有教育、传承、文化与经济的意义。研究赣南苏区红色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符号建构、色彩象征、数字交互设计方式,目的不在于设计语言的形式表达,而是更好地展现苏区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地域性,助力红色文化文脉传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赋予文化新的活力,让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得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