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传统纸媒的发展困境及破局方法

2021-03-08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报纸数字时代

张 舒

一、数字时代信息的特点

信息具有复制性。数字时代使信息能够不断地被复制和传播,互联网上的信息会被永久留存,人们可以随时查阅到任何被保存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而不再需要通过特定的途径去获取,具有很大的便利性。

信息具有即时性。在数字时代,信息可以被即时接受,也可以被及时获取,信息可以被广泛地传播,从而影响了一些存在延时性的传播方式,如传统纸媒。

信息具有高效性。数字时代,信息传播追求高效性,信息传播正在不断地通过更好、更快的方式来传播。很多情况下,需要耗费时间来获得更高价值的信息反而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同等时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对价值的过分追求,造成了对劳动效率的过分注重,而忽视了对劳动价值的认可。

二、数字时代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数字时代对于文化产业有着很大的影响,低延时、高速度的数字技术将文化产业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人们能够轻易突破文化资源的形态和时空局限,时刻获取到多样的文化资源。

同时,数字时代也改变了传统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消费方式。传统的艺术资源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一些博物馆或展览馆,可以运用VR和AR技术,将一些传统的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被人们观看的视觉资源,使参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数字时代推动了文化产业结构的改变,丰富和更新了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式,将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数字时代传统纸媒的发展及困境

(一)传统纸媒的局限性

曾经,传统的市、县级报纸,在当地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权威,是当地的品牌。但是,纸媒也有着很多局限性。

首先,纸媒作为纸质信息载体,最大的劣势是传达不及时。日报,一天发行一次,讲述前一天的事情;周报,一周发行一次,刊登过去一周的新闻;月刊,一个月出一份合辑,记录一个月的要闻。这就注定了纸媒无法被快速传播,即使是日报,其时效性也比不过新媒体。

其次,纸媒的参与性远远低于新媒体。传统纸媒不像新媒体,读者可以参与进来,比如:微信公众号具有实时评论的功能;如果是视频形式,很多网站都有弹幕,读者能随时发表弹幕表达自我观点。

最后,传统纸媒的制作成本较高。简单的一张报纸需经过许多的环节,从记者对信息的收集、文章的撰写,到编辑对稿件的加工,再到排版、印刷和发行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纸媒投入的成本要比新媒体多很多。

(二)传统纸媒用户的主要情况

如今,纸媒的读者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很多年轻人都不看报纸、杂志了,人们对于传统纸媒的兴趣正在不断地减弱。此外,由于各类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其拥有强大的大数据管理后台,它们会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给用户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使用户对于新媒体的依赖不断加深,使得新媒体用户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阅读新媒体推送的信息。

(三)客观因素对传统纸媒的影响

除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和新媒体的冲击,还有许多客观因素影响着纸媒的发展。首先,纸媒的成本在不断增长。印刷纸质刊物需要的是成品纸,而从2018年5月份开始,成品纸价格不断上涨,涨价的趋势越发明显,有些纸制品每吨上涨价格高达600元,而且丝毫没有降低的可能性。在纸价不断走高的情况下,众多传统纸媒产物的定价也不可避免地走高,如此趋势就会造成产品的销量持续性走低。

其次,近两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纸媒的经营利润降低。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报业经营下降幅度为30%。2020年1月,全国报纸广告相较于2019年同期下降31.2%。2月,疫情影响进一步凸显,报纸广告相较于2019年同期下降了47.2%。1—2月累计降幅为36.7%。不仅仅是国内,在纸媒市场巨大的美国,印企平均亏损率也高达27%。

因此,在这个被称为“纸媒寒冬”的时代,笔者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从 2018 年下半年开始,各类纸媒的告别就未曾停止,改版、休刊和停刊都是家常便饭。据中国记者网发布的《关于统计休刊和无法正常出版报刊有关情况的通知》不完全统计,2018上半年全国长期休刊的报刊有20家左右。2018下半年,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相继宣布休刊或者停刊。自2019年元旦起,全国各地的许多报纸相继宣布停刊,还有不少纸媒缩减出版周期,以应对“纸媒寒冬”。而从2020年开始,更是有多家报纸、杂志因疫情影响而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四、传统纸媒的优势

尽管遭遇了“纸媒寒冬”,但实际上,纸媒还是有着一定的活力和成熟的市场的。截至2019年,全国共出版报纸 1 851 种,平均期印数高达 17 303.34 万份,每种平均期印数 9.35 万份,总印数 317.59 亿份,总印张 796.51 亿印张。其中,全国性和省级报纸960张,总印数218.54亿张。这一组组庞大的数字,印证了纸媒仍然有其优势所在。

在数字时代,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追求“快”,但少了“准”。很多内容都没有经过多方考证,而是仅凭编辑的个人思考就将其转化为文章进行发布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文章内容的准确性、专业性和编辑本人的知识储备、道德水平息息相关。很多情况下,编辑本人不能保证其文章的准确性,内容更是不够专业、权威,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假新闻和颠倒黑白的现象。但是传统纸媒则不同,许多正规报纸、杂志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所刊登的文章会经过采编、审稿、组稿、终审等多个环节,制作水平很高,不仅能保证高质量的文章产出,还能保证文章足够客观、权威。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目前,有全国性和省级报纸960家,算下来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有28家报纸。纸媒的报道范围往往会覆盖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深入人民生活的各个角度。数字时代,新媒体传播的仅仅是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件,或者只是将那些公众所关注的事情更好地解释给大众,所以其报道的内容往往不够全面。而许多传统纸媒则是地方性的专业性媒体,它能将这个地区的整体情况更完整、真实地反映出来,覆盖的事件、细节都更为全面,读者可以通过纸媒更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五、数字时代传统纸媒的破局方法

虽然有很多人在唱衰纸媒,但是笔者认为,传统纸媒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融合互补,继续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一)紧随发展潮流,学习借鉴新媒体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纸媒始终具有足够优质的内容,其缺乏的只是新鲜的表达形式。这就需要传统纸媒积极创新,尝试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形式,让年轻人乐于接受,拓展受众群体。

移动新闻客户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纸媒原有的特性,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例如,报纸可以推出客户端或者小程序,使读者方便使用手机来阅读,或者推出易于操作的电子版,使纸媒产物更加便携。但又不能仅限于此,因为现在许多媒体也有着自己的APP小程序,但是只是刚刚推出的时候有一些热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活跃度越来越低。这是因为,纸媒的内容没有进行二次开发,而是直接从纸面上简单地搬到了网上,缺乏创新。纸媒和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载体不同,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喜好也不同,将纸媒的内容搬到网上之前,一定要根据信息的特质进行二次开发,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

纸媒的读者群体往往比较忠实,而且他们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同特质,所以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加强对读者群体的经营,也是传统纸媒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新京报“我们视频”平台通过视频生产的方式,整合原有的品牌与资源,通过互联网和读者进行互动,提高了关注度并增加了许多读者,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高权威性和专业性,保证影响力

无论如何改变,纸媒的本质都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媒体,纸张是庄重的,媒体是严肃的,所以纸媒应该是专业的,这也是其优势所在。数字时代,读者不仅需要阅读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而且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如今,人人都可以作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有很大的不准确性,这时,传统纸媒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许多传统纸媒大多是国家、省、市级党报党刊,它们依托于自己特有的性质,在该领域是无法被替代的。所以,传统纸媒想要发展,就需要拥有更高的定位,在权威性上确保能够碾压新媒体。当群众需要获取权威信息时,能够在第一时间选择纸媒,将纸媒作为官方权威。所以,纸媒就需要拥有极强的洞察力。从选题策划开始,就要对市场进行周密的分析考察,对重要信息要具有判断力和辨别力。对于信息的处理,要更客观和理性,将群众所需要的信息真实、准确地传递给他们,从而提高纸媒的权威性,保证纸媒的影响力。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坚持“内容为王”

纸媒销售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精神产品。读者订阅报纸,一定不是为了得到那几张纸,而是要获得纸上的信息。由此看来,作为纸媒精神产品的创作者的记者、作者和编辑等专业人员才是纸媒的核心竞争力。数字时代的信息过剩,读者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分析解决每一件事情,这时就需要专业的编辑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为读者呈现准确、权威的内容。所以,加强采编队伍和编辑队伍建设,是纸媒的重要工作。纸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编队伍的薪资,增强对采编人员业务的培训力度,为自己培养一批专业的文字工作者。

此外,坚持“内容为王”是纸媒的安身之本。在数字时代,“王的内容”务必要在意识、功能、受众体验与内容形态上展示出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打破瓶颈,走得长远。

六、结语

在数字时代,纸媒的优势被暂时掩盖。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纸媒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数字时代给纸媒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纸媒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纸媒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数字时代的机会,保持原有的优势,才能在时代洪流中越走越远,越战越勇。

猜你喜欢

报纸数字时代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答数字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