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外宣文化翻译策略探究
2021-03-08李海侠
李海侠
引 言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正转向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这主要是通过对外宣传完成的,而外宣翻译正是对外宣传的主要方式,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然而,我国外宣翻译在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主体性、材料的处理和译语读者的接受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鉴于此,文章将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以译入语读者的视角尝试外宣翻译的新策略,以期实现更精准的译文,使译语读者能够更准确地获取信息,从而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翻译目的论与外宣翻译
翻译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们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目的论认为,一切翻译活动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潜入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1]。这就要求译者在将源语文化用于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而且要重视交流性和文化性两个属性。翻译目的论打破了过去一味遵循原文的束缚,译者不单纯只是语言转换的机器,也需要根据译语读者的感受性和接受性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
外宣翻译是将与中国相关的对外宣传材料翻译成他国语言,并利用图书、报纸、杂志、电视及互联网等媒介传播出去,让译语读者可以更直接更容易地感受中国文化,认识并了解中国,从而实现外宣材料的交际功能和宣传目标[2]。其实,外宣翻译与其他翻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结合概念内涵、风俗文化、语境语气等方法实现语际转换。但不同的是,外宣翻译具有宣传作用,目的性和实用性很强,因而在目标上有所侧重,标准上有所差异。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站在目的论的视域下,充分了解译者和译语读者各自所在的社会文化在语言习得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最大限度保留中文美感的同时又不失翻译目的论的原则和要求,实现双语读者期待的交际功能。
二、当前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译者主体文化认知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在外宣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是影响外宣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每种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个性,不同民族的文化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和特质,译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会存在译者主体文化认知与目标语文化的客观地位不相符的情况,反映到语言层面,则表现为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累积而成,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特质的印记,所以再优秀的译者也不可能穷尽所有文化知识和内涵[3]。此外,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这给译者了解和学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国文化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完成最基本的语码转换,而且还要考虑异域的表达方式能否最终被译入语文化的读者所接受,能否使源语在文化认知上无限靠近目标语,从而做到有效的语际转换,实现外宣翻译的对外传播效能。
(二)译者对材料的处理
外宣翻译材料的阅读对象是译语读者,而各民族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译者在创作时要慎重考虑这些因素。中国式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要想更好地被译语读者所接受,译者就要通过巧妙的语言处理,尽量弱化甚至避免在意识形态上的碰撞,使传播过程更加顺畅和愉快。此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等都有可能成为文化交流与沟通中的障碍,特别是在一些新词以及缺词的处理上,译者总是需要绞尽脑汁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词。互联网的使用也衍生并涌现出来许多潮词,这也给翻译工作增加一些困惑。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前做大量的学习并深入了解译语文化风情,对此类情况和材料做恰如其分地处理,既让译语读者通俗易懂,又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三)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忠实源语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发展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修改,加工和润色,呈现最佳翻译效果并实现译语读者的期待。外宣翻译工作具有使命感,译者不仅是翻译的主体,同时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但在具体实践中,外宣翻译过多强调其宣传效果,对译者的主体作用未做重点强调,导致其地位逐渐边缘化。此外,受我国长期文化多元观念的影响,译者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为了让受众群体更准确地理解译文信息,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多元文化背景,根据源语信息提取精华,然后通过语言的调节和转换进行合理加工,既做到保留中文的美感又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译文,使其达到对外宣传和交流互鉴的目的,这也是外宣工作的最高期待。因此,译者的主体性要做重点强调。
(四)译语读者的接受性
外宣翻译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译语读者的可读性和接受性。因此,在强调译者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必须重视译语读者的主体地位和感受。翻译信息的受众群体可能是电视观众、书籍读者或网络读者,因此译者要分析受众群体的心理状态、文化认同以及信息接纳程度。外宣翻译材料的受众接受性在一定层面上取决于读者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结构,还取决于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致了解和认同。所以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翻译过程中处理信息的方式就有所不同。如果在不考虑读者背景的前提下一味按照译者的想法将信息传播出去,那么外宣翻译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做到因人而施,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提高读者感受性和接受性,这样才能增强对外宣传的效果。
三、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实现外宣翻译的语际转换效果和目的。
(一)增补
增补的方法很多,但最能体现目的论首要原则的就是针对性地补充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背景或地域性的风俗习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因知识漏洞引起的理解障碍[4]。例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每年人们都要宰羊,炸油香来隆重庆祝古尔邦节。此句可翻译为“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people slaughter sheep and fry oil pancakes every year to celebrate Korba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feast of the sacrifice, which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celebrated by over ten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who confess Islam”。此句中的Korban Festival指“古尔邦节”,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如果直接对等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外国读者会很难理解,因此采用增补法对这一传统风俗和节日进行解释说明,增加跨文化性的理解,增强了译语读者的感受性和接受性,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和目的。
还可以通过转变语法的方式实现译语读者的期待。如“宫殿内禁止吸烟”,这是旅游景点的一个标识语,是无头句,不能直译和硬译,译者需要根据语境采用被动语态来处理,可译成“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e Palace”,这样不仅能传递汉语的严肃和权威,而且也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二)删减
删减包含删除和弱化。删除就是在遵循源信息的基础上将一些华而不实的修饰词或者重复冗余的部分删掉。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信息的接受性也有所不同[5]。中国人历来具有含蓄委婉的性格特征,而外国人则比较直接爽快,所以中文里那些带有显性重复的表达方法在翻译成英语时可以进行删除。例如“我们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就此事件向中国道歉”。翻译成“We demand that US government should apologize to China for this incident”。 情态动词should就足以表达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但如果在译文中加上strongly或seriously 等词表达“强烈之意”反而画蛇添足,如果省去不译反而使语气不卑不亢,严肃庄重,恰到好处。再比如“皇城相府”,有“huangcheng xiangfu”和“the palace of emperor and the residence of prime minister”这样的译法。由于文化障碍,会让译语读者认为这些译名指代不同的地方,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利用删减法去除重复的翻译,把重复的信息进行整合,再添加介词,就形成了“The Palace of Royal Prime Minister”这样的翻译;还可以使用名词所有格,翻译成“Royal Prime Minister’s Palace”,简洁明了。这两种译法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更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从而避免因文化障碍而引起的误解。
弱化则是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国家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往往都会成为沟通交流过程中的阻碍,所以对于一些敏感词汇或华丽辞藻可以进行淡化处理,替换成更加简单明了的词语即可,译语读者可以清楚准确地了解信息的实质内容。国家主席在进行国事访问时经常讲的一句话“我们亲身领略了贵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在这里如果翻译成“extensive and profound”,表意显得冗余和模糊,更有夸大其词或哗众取宠的嫌疑。采用弱化降格的方法,即用一个词“rich”来做处理,言简意赅,低调且含蓄,回味悠长。
(三)改写
改写在外宣翻译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译者需要了解源信息的历史、国情、语言文化和民族习惯后,按照译语读者所熟悉或易于接受的方式对源信息进行重组和改写,能够提升其接受度和认同感,使其更好地顺应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中国文化的内涵也能更准确地为译语读者所理解,同时也符合翻译目的论的要求。比如“亚洲最小的国家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国家,原是一片洼地,面积为225平方英里,远不如香港的一半大。”[6]翻译成“Singapore, the smallest nation in Asia, occupies a 225 square mile expanse of swamping, tropical islands--- an area about the size of Trenton, New Jersey.”。此句中“远不如香港的一半大”到底是多大,不清楚香港面积的译语读者会很困惑,如果用他们熟知的新泽西首府“Trenton”来解释则更加直接形象,更容易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再比如闻名中外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不能直接按顺序翻译为“Confucius Temple, Confucius Family Mansion, Confucius Woods”,这样的翻译太长并且无法确切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因此,在翻译前,先弄清楚其代表的历史意义,孔庙为孔子的故居,孔府是孔氏后代子孙的私邸,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翻译时可以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重组,先是府,其次是庙,最后是林,语法上三者明显共属一“孔”,可译为“The Confucius Family Mansion, Temple and Woods”[7]。这样的改写更加简练和准确,更能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充分实现了翻译目的论的最终要求。
(四)类比
类比是外宣翻译中一种必要翻译策略,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常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如果直译,译语读者会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如果能在译语文化中找到一个恰当的事物与之有相同特性,并且是译语读者耳熟能详的事物,就能大大降低翻译的难度,也能使译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8]。
例如“牛郎和织女每逢七夕在鹊桥相会”,此句中富含的中国文化比较浓厚和深远,在理解上容易对译语读者造成困惑。句中的“牛郎和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大多数外国人对此一无所知。如果在翻译中要追根溯源解释清楚这个故事,就会使翻译效果喧宾夺主。然而,在英语国家,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人人皆知,所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把牛郎和织女比作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那么译语读者很快就能理解。此句可以翻译成“The cowhand and the Weaver Maid, also known as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were allowed to meet each year on the bridge built by magpies on the 7th of the 7th lunar month” 。这样的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译语读者的感受性和接受性,实现了跨文化语际转换的目的和效果。
例如:The world’s largest startup has been luring users and advertisers away to its addictive apps like news aggregator Toutiao and video platform Douyin, TikTok’s Chinese twin.此句中的TikTok’s Chinese twin形象地向英语读者解释了Douyin其实就是中国版的TikTok,这对中国抖音短视频陌生的英语读者来说一目了然,这种类比更能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性和感受性,再现翻译目的论的内涵和目的。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想让译语读者对中国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就要从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出发,使行文既便于理解又有亲切感,从而激发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强调的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是译语读者,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语言习得,结合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保证译语读者的接受性和理解性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中文的美感,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根本目的,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