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全媒体时代县级博物馆社会公共教育方式
——从“宝藏晋江”栏目说起

2021-03-08刘昭斌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

刘昭斌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博物馆的概念内涵、社会职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博物馆协会已将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职能做了修订:“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为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与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将实现教育的职能排在了首位,承担起人类社会公共教育的职责已是国际博物馆题中应有之义。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博物馆事业,“文化自信”要求博物馆的社会公共教育在融入社会变革大潮中,不仅要守正创新,同时更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作为和新的方式。201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博物馆应以承载灿烂文明的文物,来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指出文物合理利用不足、传播传承不够,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途径亟需创新;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办法不多,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亟待增强。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面临如此艰巨的社会责任,对于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短缺、宣传手段和资源非常匮乏的县级博物馆来说,如何创新文物活起来的方法途径、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的传播能力,如何去承担、创新并实现博物馆社会公共教育功能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生活,对博物馆教育传播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正是在这场疫情中,云博物馆集群网络展示、“文物守护人”“文物会说话”栏目等对县区博物馆的传统宣传展示手段产生了启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创新性地展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技术支撑。县区博物馆都在思考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尝试博物馆教育公共职能的发挥。晋江博物馆就是借助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立,利用传统媒体变成全媒体之机遇,为博物馆宣传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因此就有了2020年晋江市博物馆与晋江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办了一个《老闽南》栏目“宝藏晋江”系列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还入选主流平台腾讯视频精选合集,吸引了全国大批文博爱好者点赞、关注,多次被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刊播,还被省广电局作为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到国家广电总局候选播映作品。晋江市博物馆及市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推送日平均阅读量在2万多,特别是入选腾讯视频精品合辑集中传播后,在闽南一带掀起文博视频节目制作热潮,一些博物馆主动与媒体合作开展文保宣传,如厦门卫视也跟着推出了《厦门宝藏》节目,“宝藏晋江”的带动效应明显。晋江市委刘文儒书记2019年12月27日的批示——“《老闽南》栏目开办以来,各界反映不错!加油!再接再厉!”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老闽南》“宝藏晋江”这一档节目的成功播出,主要在于策划,即把博物馆的电视栏目宣传当做是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的延伸,两者策划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珍贵文物的选取,给予观众以期待

作为一个县级市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后,建于2001年的新馆规模曾列全国第一,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想在展厅内一次性欣赏到晋江市博物馆10件镇馆珍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本栏目策划就是要全面推出包含唐代玉簪、唐代越窑生产的青釉刻划牡丹纹盖盒、宋米黄釉绞胎弥勒坐像、宋磁灶窑酱釉刻“明教会”碗、《大宋泉州故都知兵马使王公墓记》陶质墓志铭、明天启丁卯李仲芳款的紫砂壶、明景德镇窑青花麒麟纹双象耳簋式炉、明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花鸟纹尊、明嘉靖三十二年温州府铸铜铳、清代漳窑米黄釉刻划纹花觚10件馆藏一级文物。正是晋江拿出镇馆之宝来做节目自然就能有吸引力,也就能让观众最为期待的,也是栏目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二、文物专家的加持,吸引观众以专注

本次栏目在策划时,一改只有本馆与媒体的互动,而是在本馆专业研究人员的基础上,邀请了省级和其他地区相关专业研究专家参与,通过寻宝专员和荐宝嘉宾互动,带领大家近距离观察文物。本次共有5位文博研究馆员和4位副研究馆员与主持人一道参与每件文物节目制作的拍摄策划、文物价值、表达方式、关联知识等各个环节,精心的策划、价值的挖掘、画面的多样和角度的独特,最终拍出的节目更具文化内涵、更多表达手段、更受观众喜爱,文物专家的加持,更加让观众有期待,这是栏目策划的重要环节。

如在节目末尾设置彩蛋,通俗易懂地进行文物保护科普,把文保知识用花絮的形式普及给观众。

三、文物价值的挖掘,满足观众以需求

本次选取的文物涉及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类别,文物的型制、器形、功能各不相同,如何充分挖掘文物的价值来满足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媒体和专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入国家级、省级文博专家权威点评,直指要义,满足观众需求,这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如为了挖掘好“明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花鸟纹尊”的价值,《传世青花 唯吾独“尊”》节目组与专家一道赴“明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花鸟纹尊”产地景德镇拍摄,与当地专家进行学术探讨交流,把它与景德镇现存同期类似器物在器型大小、图案故事、青花釉料、工艺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以体现这件文物的珍贵。同时,邀请青花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拍摄青花瓷器从拉坯成型、描绘上釉到入窑烧成,讲好青花瓷的故事。

《老闽南》“宝藏晋江”节目只是博物馆承担社会公共教育功能的方法之一,县级博物馆更应站在“文化自信”的政治高度,响应新时代博物馆宣传需要,对有效融入“数字中国”,运用融媒体优势,实现博物馆社会公共教育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一)加强文物全媒体传播理念,讲述好、展现好、传播好中国文物故事。在博物馆“一票难求”和“年青人的打卡地”的状况下,充分利用媒介手段和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新媒体平台,探索多样态、多层次、全媒体的文物传播模式,如云音视频节目、系列短视频、云展示、直播H5、条漫等将成为博物馆宣传的一种导向、一种必然。

(二)借助“国家文化大数据库”,乘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东风,主动积极对接各级各类媒体平台、数字化信息化企业参与并支持县区博物馆文物宣传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手法来挖掘展示馆藏文物,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加快文物资源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三)立足馆藏珍贵文物,加强文物价值挖掘,把馆藏珍贵文物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做成系列平台和地方品牌。这不仅要有博物馆展示的系统策划、总体设计,还要有文物专业人士、民间文物爱好者和数字化信息化等社会机构、企业单位的联动,更需要坚持多方法的尝试,用三五年时间做成博物馆系列文物的虚拟展示产品并及时向社会展示。

(四)打造馆藏文物和陈列展览的数字化、信息化等全媒体产品作为本县中小学阶段选修课程内容,搭建中小学课外研学平台。自1991年开始,国家相关部委办发布的博物馆与社会教育相关联的文件达69个(见《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制度设计研究》第192页),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特别是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再次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加强博物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这些政策都为县级博物馆走入校园提供了法规政策支持,应把县级博物馆网络教育资源走入校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系统的设计来推动,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放在第一的重要的位置。

(五)公众服务岗位专业人才要有新认识。博物馆已越来越成为公众的活动中心,从国家免费开放以来,县级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次数、展览形式、展览质量、观众数量以及社会效果都已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21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局长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应尽量压缩在编讲解员的人数,充分利用数字化讲解智能化博物馆和义务讲解员来承担博物馆的具体讲解功能,对讲解员一岗多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公众服务岗位人员招聘条件不能停留在形象端庄、语言标准、亲和力好等传统条件要求上,还要有数字化,信息化、媒体传播手段等专业知识或相应技能,以适应新时代博物馆社会公共教育的需求。

近日,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新时代博物馆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作为中国博物馆群体数量最多的县级博物馆,如何立足本县域文物资源优势,融合多种新媒体富于创新传播方式,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更有效地参与融入这场改革,并充分享有博物馆改革发展的红利,也应是《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题中本有之义。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文物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