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管理专业“以赛促学”背景下的分层式教学模式探索
——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例

2021-03-08周凌轲王普玉

物流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以赛促学竞赛大赛

周凌轲,黄 颖,王普玉

(1.江苏科技大学 张家港校区,江苏 张家港 215600;2.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0 引言

高等教育具有学术传承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高等教育的质量对我国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行业人才供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的研究中,教师的教学保障与学生的学习保障是主要的两条研究路径。关于教师的教学保障,得益于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督体系,当前各高校的教学保障体系运转良好。因此,如何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来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的必要方向。从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近年来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竞赛成为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各种竞赛的获奖也成为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体现指标之一。正因如此,“以赛促学”的理念在大多数高等学校被接受并得到发展,这些高等学校也将竞赛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将学科竞赛的内容与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并以此为手段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

在“以赛促学”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大背景下,有一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在整体学生中占比较低,且学科竞赛主要针对拔尖型学生,那么如何在“以赛促学”的背景下保障非竞赛参与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就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的最高规格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以下简称“物流设计大赛”)为例,结合当前高等学校“以赛促学”的现状,以分层教学模式为视角,探索在“以赛促学”背景下的合理教学模式。

1 文献综述与“以赛促学”基本概况

1.1 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以赛促学”的研究观点基本统一。首先,在宏观层面,“以赛促学”被认为是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如,曹海林,等基于现代学徒制观点,研究了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打造“以赛促学”与“以赛促教”的方案[2];徐健从创新创业的角度论证了“以赛促学”的有用性[3]。其次,在承认“以赛促学”成果的大前提下,一些研究针对特定课程论证了“以赛促学”的作用。如,徐丹研究了酒店服务与礼仪课程中“以赛促学”的作用[4];段珊珊研究了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赛促学”的作用[5]。

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之间产生了一定隔阂,而“以赛促学”早期来源于职业教育,将其引入本科教学中有利于提升高等学校,尤其是应用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但本文也观察到,当学科竞赛成为了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以及指导教师的个人业绩指标时,一些偏离学科竞赛本意的现象开始出现。因此,本文认为“以赛促学”必须要回归高等教育的初心,即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这种人才培养的教育初心应该是针对所有学生,而不是少部分竞赛参与学生。

1.2 “以赛促学”的现状

为能在“以赛促学”背景下研究针对包括非竞赛参与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教学模式,本节先就物流设计大赛“以赛促学”的基本现状作简要概述。

物流设计大赛由教育部物流教指委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是当前我国物流类最高级别的本科生学科竞赛,迄今已举行6 届(不包括2021 年“中外运杯”物流设计大赛)。据曹光求(2020)的统计分析,最近三届物流设计大赛共有1 476所高校参加高校,这些高校涵盖了双一流建设高校(16%),普通公办高校(62%),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民办高校(22%),可见赛事得到了全国各类型高校的重视[6]。

物流设计大赛由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参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企业提供的案例设计解决方案。由此可以看出物流设计大赛向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这对于偏向于理论教学的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因此,物流设计大赛拉近了企业实践与高等学校理论学习的距离,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实践型改革导向,这些证据证明了“以赛促学”对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具有启示意义。

2 “以赛促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当前“以赛促学”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从“以赛促学”的成果还是当前关于“以赛促学”的研究来看,“以赛促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本文认为,当前基于“以赛促学”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以赛促学”呈现功利化趋势。这种功利化趋势在参赛学生、指导教师,乃至于高等学校身上均存在。以物流设计大赛的参赛学生为例,由于竞赛规格高,在竞赛中获得成绩的学生在所在高等学校的评优评奖、研究生推免上均能获得优先资格,因此在现实的物流设计大赛中,学生对竞赛参与与获奖存在普遍的功利心。

如果说学生的这种功利心是学科竞赛本应具有的竞争意识,那么指导教师与高等学校存在的功利心则会对“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危害。在当前的教师考核与学校评价中,类似物流设计大赛这样的高规格学科竞赛都能给指导教师带来教学业绩考核、给学校带来名声提高等现实利益。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轻教学重竞赛的问题,甚至存在指导教师过度介入方案设计,使本应学生之间的竞赛,演变成为教师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学校为在竞赛中取得成绩,在教学管理中允许学科竞赛侵占非竞赛类教学活动的时间,这虽然带来了学科竞赛成绩的提升,但这样的安排是否利于真实的人才培养还有待商榷,因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竞赛类的教学活动仍然具有其应有的价值。

第二,“以赛促学”存在对非竞赛学生“抛弃”的隐忧。以物流设计大赛为例,规则上要求一支参赛队由5 名学生组成,这意味着近三届共有7 000 余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竞赛,这对于拥有广大学生数量的物流相关专业来说仍然是极少部分。根据物流设计大赛的报名规则,一所高等学校只能有两支团队参赛,因此大多数高等学校会进行校内选拔,这又可以让“以赛促学”覆盖更多学生。但这里存在一个逻辑障碍,物流设计大赛举办的初衷是要求学生通过基本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这是一种拔高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拔高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普及型教育模式使用是否能取得成效还有待论证。

从部分高等学校的实践来看,将学科竞赛的校内选拔融入一般课堂教学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从实际成效来看,“以赛促学”的校内选拔可以极大促进一部分拔尖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为参加物流设计大赛挑选出高水平队伍,但对于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欠佳的学生而言,学生在一开始就不以参加竞赛为目的,其所设计的方案不仅不能满足参赛的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应付。因此可以看出,当课堂教学活动成为竞赛选拔时,教学活动会偏向于对学生的拔尖型培养,然而拔尖型学生在高等学校中,尤其是非双一流高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中并不占多数,这就导致了非竞赛参与的学生在以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并不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从上述两方面问题来看,如果适当的功利化趋势可以形成对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导向,但实施“以赛促学”的过程中造成的对非竞赛参与学生的训练缺失,这将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公平的缺失。本文认为,以对学生进行拔尖型培养为目的,从而忽视对非拔尖型学生的基础训练并不可取。因此在推行“以赛促学”的过程中,后者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并妥善解决。

2.2 “以赛促学”问题的成因

“以赛促学”本身是具有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对于填补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之间的隔阂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但“以赛促学”在推行过程中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要探索一种教学模式,在确保“以赛促学”的优点的同时,还要克服“以赛促学”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以赛促学”问题的成因。

本文认为,在推行“以赛促学”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考核制度运用不当。这种考核制度的不当运用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由于物流设计大赛的高规格,高等学校对于在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得荣誉参赛学生及其指导教师都给予了现实奖励,这种奖励的本意是表彰师生在竞赛中的付出,并鼓励其他学生与教师积极参与到竞赛中,以此实现对于学生培养的良性循环。但在实践中,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违背竞赛本意,刻意追求获奖与获奖背后的现实利益,从而轻视学科竞赛对于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这可以看成是对于学科竞赛的功利心所致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对考核制度的不良运用。

第二,由于物流设计大赛给指导教师带来的现实利益大,这赋予了指导教师在指导竞赛时存在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这种道德风险让指导教师重获奖方案的设计,轻非竞赛参与学生的培养,即使将校内选拔赛与日常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作为教师利益的最大化方案,教师也存在将所有教学精力集中到培养获奖方案之上。由此一来,在实施“以赛促学”的过程中,非竞赛参与学生不能很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而教师也存在对非竞赛参与学生指导不力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成果不能覆盖所有学生的问题。

3 “以赛促学”背景下的分层式教学模式构建

“以赛促学”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因此,本文认为“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推行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以赛促学”对非竞赛参与学生的忽视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分层式教学模式构建的设想。

3.1 “以赛促学”背景下的分层式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所谓“分层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以赛促学”的理念下,依据学生的学业能力水平与学习目的为基准,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层次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明确“以赛促学”的本意。本文认为,“以赛促学”的本意是让学科竞赛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引导,当前存在的将学科竞赛视为教育教学目的的作法实际上是违背了“以赛促学”的本意。在推行“以赛促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高等学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将“以赛促学”视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是让“以赛促学”可以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二,以学生的学业能力水平与学习目的为基准制定分层式培养方案。本文认为,对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而言,高等学校应该对所有学生提供基础的专业教学,这是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本职所在,同时也能为学科竞赛参与学生夯实基础。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业能力水平,以竞赛校内选拔形式对具有竞赛参与愿望,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拔高培养。

综上所述,为缓解“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给非竞赛参与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将学科竞赛中对于企业实际问题解决的思想引入高等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并以基础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较高学科竞赛参赛愿望与能力的学生为中心开展针对性竞赛方案设计。即,摆脱学科竞赛成为普遍性教学活动的误区,而将学科竞赛视为日常教学活动的思想导向与学生拔高培养的手段。如此一来,既能发挥“以赛促学”对于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之间隔阂的填充,也能保障非竞赛参与学生得到应有的基础训练。

3.2 分层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推进“以赛促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候,高等学校对在竞赛中获奖的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都给予现实奖励,而对这种奖励的可以追求,导致了“以赛促学”背离应有的本意。因此,要通过分层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消除“以赛促学”的副作用,其关键要素是消除高规格学科竞赛对于参与学生,特别是对指导教师的现实诱惑。

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两条路径。第一,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即让参与学科竞赛指导的教师自愿放弃对于学科竞赛所带来的现实利益的追求,将对于学生的培养置于学科竞赛指导的首要地位。这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方案可行性极低,要想在现行考核制度下仅依靠教师自身的“职业操守”解决问题不仅不现实,甚至会造成逆向淘汰等其他问题。第二,改变考核制度。即从考核制度上去除对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参加学科竞赛的不良引导,使学科竞赛回归“促学”的本质。这需要竞赛指导教师,相关教学学院,以及高等学校的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一起来制定方案。

4 结语

“以赛促学”是早期从职业教育中诞生的一个概念,如今这一概念开始向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延伸。在推行“以赛促学”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此带来教育教学的功利趋势,以及对非竞赛参与学生的忽视等问题也不应该被忽略。以物流设计大赛为例,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在现行的考核制度下高规格学科竞赛会给参赛学生与指导教师带来巨大的现实利益,也正是由于这种利益的存在,导致了“以赛促学”推行过程中出现背离其本意的现象。

“以赛促学”的本意是利用学科竞赛中所需的实践技能,对完成了基础理论学习的学生进行拔高训练。因此学科竞赛应该是高等学校展开教育教学的导向,而不应该成为一种利益实现工具。本文认为,依据学生的主观意愿与学业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式教学可以在发挥“以赛促学”优势的同时,有效避免“以赛促学”的副作用,不过具体的执行方案还需要教师、教学学院、高等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详细制定,这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以赛促学竞赛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探讨
敢拼才会赢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改革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