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茶茶艺中引入秦筝文化的思考
2021-03-08孟阳高岳芳王飞权肖斌
孟阳,高岳芳,王飞权,肖斌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茶通六艺。茶艺是在茶叶冲泡过程中融入诗词、美学、音乐等元素,以表演的形式传递茶文化信息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达方式。诗词绘画和茶器茶具赋予茶艺静态之美,而音乐则赋予茶艺动态之美,为茶艺补充了肢体和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合理地融入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元素,有利于形成特色地方茶艺,促进茶文化宣传并推动茶产业发展。
秦筝在先秦时期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秦筝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艺术特色,与陕西历史名茶“泾阳茯茶”醇厚甘润的风格一致,其悲苦忆怀的曲风能够渲染泾阳茯茶作为“边销茶”安邦保国的历史地位。将秦筝文化融入泾阳茯茶茶艺中,编排反映泾阳茯茶文化的秦筝曲作为其背景音乐,可提高泾阳茯茶的艺术品位,丰富其文化内涵,是文化助力茶产业发展的一项创新跨界实践。
一、筝乐与茶艺
(一)音乐对茶艺的重要作用
中国茶艺形成于唐代。朱红缨[1]认为,唐陆羽《茶经》里的“煎茶法”确立了茶艺的范式。陆羽之后的常伯熊“著黄衫,戴乌纱帽,手执茶器……”,对煎茶方法进行了艺术化的“润色”,堪称茶艺表演的始祖。陈文华[2]认为,“茶艺”一词的出现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茶艺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以儒释道的精神内涵和美学理论为指导,将“廉、美、和、静”的茶文化核心传播给大众,而音乐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能够体现整个茶艺内容的艺术构思,协调茶艺师的动作,起到烘托气氛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历代饮茶诗词中有很多诠释了音乐对茶艺的作用,如唐代鲍君徽的《东亭茶宴》、宋代苏轼的《行香子·茶词》和黄庭坚的《鹧鸪天·汤词》等。明代许次纾《茶疏》对饮茶环境的说明中也提到须“听歌拍板,鼓琴看画”。
(二)筝乐在茶艺中的应用现状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琴茶》中写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中国古典音乐最能发人怀古思今之幽情,也最适合茶艺表演,因此目前全国各地茶艺表演多选用中国古典音乐作为背景,特别是古琴和古筝名曲。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其音域广,表现力丰富。古筝的高音清脆悦耳,低音浑厚饱满,特别是“刮奏”和“摇指”等技法所产生的声音最像潺潺流水,因此能够体现茶艺中茶汤冲泡时的动态美,使观赏者如同身临茶山,更加深入地体会人在草木间的自然和谐之美。茶艺中古筝配乐的选择一般根据茶叶的类别和品茶环境而定,如乌龙茶以优雅兰香为特色,常选用沁人心脾的筝曲,如《春江花月夜》等;而有20多道茶艺流程的工夫红茶,则往往选择具有明显情节起伏的筝曲,如《渔舟唱晚》等。若是有重要外宾或者喜迎国庆等特殊节日,则可选择爱国歌曲改编的筝曲《茉莉花》、《我和我的祖国》等。
(三)筝乐在茶艺应用中的不足
茶艺所选的古筝名曲虽然具有古朴雅致的传统文化特色,但由于其数量有限、风格统一,无法细致地反映各地茶艺的多元化特征,千篇一律的背景音乐是各地茶艺缺乏特色的原因之一。具有文化内涵的筝乐可使地方茶艺更有艺术品位和地域特色,如西湖龙井茶艺常用音乐家吕文成畅游西湖时所作曲目《平湖秋月》作为背景音乐,用乐曲所体现的湖光山色衬托龙井茶“形美香郁味甘”的品质。
因此,许多茶文化界、音乐界人士都呼吁,内容和形式均不断发展的茶艺也急需背景音乐的推陈出新。陈晓敏[3]提出茶艺中应融入民族声乐元素,宋晓胤[4]提倡茶艺中引入新世纪音乐,余婷婷[5]认为茶艺应结合地域特色选曲,林东波[6]总结道:“应为每个品种的茶量身定做自己的音乐,符合茶品、茶客、茶境和茶文化的需要”。
二、秦筝文化对泾阳茯茶茶艺的重要性
秦筝曲具有鲜明典型的艺术风格和淳朴浑厚的民俗特色,是陕西地域文化符号之一,但秦筝代表曲目前尚未应用到茶艺中,秦筝文化也未与陕西茶文化相结合,实为可惜。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南茶区,鼓励陕茶继续发展壮大,泾阳茯茶产业将借此迎来一次更好的发展机遇。抓紧提升产品质量固然重要,但文化宣传的辅助功能也不容忽视。从这一角度来看,泾阳茯茶茶艺是关键,而秦筝文化的融入恰可填补茶艺特色音乐元素的空缺。
(一)泾阳茯茶特色及茶艺流程
泾阳茯茶是黑茶中茂盛分布冠突散囊菌的茶类,其外形黑褐油润、金花茂盛,汤色橙红明亮,菌香陈香浓郁,滋味醇厚甘爽。为了突出泾阳茯茶独特的菌香和滋味,一般采用冲饮法、煮饮法和调饮法冲泡,茶艺表演则以冲饮法为主。
冲饮法选用透明玻璃盖碗、白瓷盖碗或紫砂壶为冲泡器皿,步骤包括:(1)开砖赏花,即用茶刀顺着茶砖压制的纹理将其撬开;(2)温杯待茶,即用沸水冲洗冲泡器皿以更好地释放菌花香;(3)量茶入器,即将取好的茶投入冲泡器皿中;(4)沸水润茶,即将沸水注入置茶容器浸润茶后倒掉;(5)水绕静茶,即逆时针旋转冲泡或定点缓慢将水注入泡茶器皿;(6)分盏敬茶,即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并平分到品茗盏中敬茶;(7)闻香品茶,即细闻泾阳茯茶的菌花香和陈香,体味其特有的醇厚甘润。
(二)泾阳茯茶茶艺现状
泾阳茯茶虽属历史名茶,但因各种政治、经济原因,泾阳县加工茯茶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曾中断过。自2008年复兴至今,泾阳茯茶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学术界、文化界相关研究较少,泾阳从事茯茶产业的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茶艺也因此仅停留在基础冲泡阶段,茶艺表演题材也以丝绸之路、茶马贸易为主,所用音乐与其它茶艺表演所选的古曲雷同,尚未形成地方特色茶艺。
相比之下,全国其他茶产区特色茶艺已经对茶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铁观音借“乌龙茶十八道茶艺”而风靡全球,使得福建省贫困县安溪脱贫致富。昆明“七彩云南”茶庄高达1.3亿元的年销售额依托的正是被称为“最强销售方式”的茶艺表演[7]。2020年7月,在陕西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广播电视台等联合XSO西安交响乐团主办了“中华祖脉秦岭之声”系列音乐会,其中有一场“汉中问茶”,创新茶与音乐“混搭”模式,吸引了中新网、华商网、咪咕音乐等媒体关注,对汉中茶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因此,有必要从音乐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挖掘相关历史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艺术高度的泾阳茯茶茶艺,促进泾阳茯茶文化氛围的形成,助力产业发展。
(三)秦筝文化对创新泾阳茯茶茶艺的意义
任何一种茶艺都应该有自己和其他茶艺相区别甚至是独特的、或者是唯一的艺术表现[8]。作为茶艺中重要的艺术形式,背景音乐的选择尤为重要。除了考虑茶叶外形品质特征以外,茶叶的文化内涵也不可忽视,否则不合理的乐曲搭配可能使茶艺显得凌乱。
陕西名优绿茶“汉中仙毫”色绿形美味浓,而汉中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宜选用《阳关三叠》等古筝曲作为其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用柔和的基调渲染离别感怀之情。泾阳茯茶具有特殊菌香,滋味醇厚且有深厚的边茶历史渊源,应选择苍劲厚朴的背景音乐,用强烈的情绪变化展现沧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而秦筝曲善于抒情,其独特的“悲苦忆怀”风格与泾阳茯茶的品质特征和人文精神相匹配,是形成泾阳茯茶茶艺特色的一条创新思路。
三、泾阳茯茶茶艺融入秦筝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泾阳茯茶与秦筝文化同根同源且底蕴相当
茯茶发源于泾阳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北宋年间,过泾茶叶在泾阳独特的气候环境下偶然产生“金花”是偶然中的必然[9]。从地理环境看,泾阳南靠泾渭两河,北依嵯峨、北仲两山,形成了兼具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湿地气候的特征,且其地下水质偏碱性,符合冠突散囊菌的生长要求。从人文环境看,自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泾阳便一直是南茶北上西去的必经之地。随着茶马贸易的兴盛,泾阳逐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茯茶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2013年,泾阳茯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10],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泾阳茯茶颁发了“茯茶之源”的牌匾。
秦筝是秦人最早的弦乐器,诞生于关中地区,是形成“秦声”的关键。先秦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据此推断,筝的雏形约在春秋末战国初于秦地产生。秦筝泰斗周延甲教授[11]研究认为,筝道本源于陕西。
由此可见,秦筝文化与泾阳茯茶共同植根于陕西历史沃土中,秦筝的渊源较泾阳茯茶更早,是与泾阳茯茶文化血脉相承的文化元素,符合泾阳茯茶茶艺中“特色音乐”的需要。
(二)泾阳茯茶与秦筝文化同兴同衰且精神共鸣
清代是泾阳茯茶的鼎盛时期。卢坤《秦疆治略》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1958年,国家将茯茶的生产加工从泾阳县彻底转移至黑毛茶产区之一的湖南[12],泾阳茯茶从此销声匿迹。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茯茶因消食解腻、调理肠胃等功效逐渐受到市场追捧。2008年,泾阳县开始复兴茯茶产业。2015年,茯茶小镇的对外开放使得泾阳茯茶当年销售额突破10个亿[13]。据“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泾阳茯茶品牌价值为5.79亿元,被评为“最具品牌发展力的三大品牌”之一[14]。
古筝因起源于秦地曾被称“秦筝”。1938年梁在平《拟筝谱序》中第一次以“古筝”作为筝的称谓,此后秦筝特指陕西地方具有音调特征的筝乐[15]。历史上的秦筝也因战争、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等因素逐渐淡出时代,甚至濒临灭绝。20世纪50年代,古筝教育家曹正提出了“秦筝归秦”的思想。随后,周延甲等老一辈筝艺术家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和学术研究,利用陕西民间素材进行秦筝曲目创作,使得这一古老流派重新回到艺术舞台[16]。1983年,陕西秦筝学会创建,《秦筝》杂志创办,曲云、樊艺凤等秦筝代表性人物涌现,秦筝代表作《秦桑曲》、《云裳诉》等在筝艺界广泛流传。
秦筝文化和泾阳茯茶经历了相似的从兴到衰再到复兴的过程,同样具有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是秦筝文化发扬光大的关键力量,也是泾阳茯茶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柱。
(三)泾阳茯茶与秦筝文化同韵同味且相得益彰
1.秦筝之“韵”
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曹植《箜篌引》中云:“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唐代诗人岑参有诗:“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宋代苏轼曾言:“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明代林鸿赞曰:“越客本浩荡,秦筝何激扬。”这些诗词都反映出秦筝慷慨激昂、悲苦怀思、善于抒情和灵动如响泉的艺术特色。
秦筝之“韵”在于其汲取了陕西地方曲艺的特色,如以曲牌连缀形式为主体的座唱艺术“眉户戏”、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秦腔”和“碗碗腔”等,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韵味。秦筝曲目多舒然自若,善于抒情,具有强烈的“悲苦忆怀”特色。焦文彬[17]分析了秦筝特殊音Fa和Si音阶与音值的变化,认为其微升微降始终处于“变”的状态,形成了一种动态音乐美,也带来了“苦音”和“欢音”的强烈对比,能够同时清晰地表达出“喜”与“悲”两种情感。
2.秦筝之“韵”与泾阳茯茶之“味”一致
从感官层面来看,茶之“味”在于茶韵,依托的是茶叶的品质特征及饮茶者对茶叶历史文化的理解。泾阳茯茶醇厚甘润的特点与秦筝曲目苍劲厚朴的风格一致。
从人文层面来看,泾阳茯茶是古代茶马贸易上的重要商品之一。秦汉以来形成了三条茶马古道,即陕甘线、陕康藏线和滇藏线。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便是川陕茶马古道的一部分。雍正年间《敕修陕西通志·茶马志》载:“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在当时艰苦的交通条件下,陕商用脚挑马驮、竹排水运等方式将泾阳茯茶运送到了西北地区。秦筝“苦音”所表达的悲壮慷慨、怀思而不怨恰好能够渲染出陕商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而其“欢音”所演绎的欢快明朗、刚健清新则与泾阳茯茶的复兴精神相契合,体现出朝气蓬勃的产业发展新气象。
3.秦筝文化的壮大与泾阳茯茶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
合理编排的秦筝曲能够突出泾阳茯茶的文化底蕴和新时代拼搏精神。如李桂梅[18]所提:“如果能够将音乐文化的具体内涵与泾阳茯茶的传承发展相融入,其必然能够实现最佳应用。”秦筝文化的加入,对于泾阳茯茶特色茶艺的形成、茯茶文化的传承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秦筝目前也正处于复兴阶段。对于一个音乐流派来说,必须保有与时俱进的活力才能生生不息。泾阳茯茶茶艺背景音乐的创作,为秦筝流派提供了创作特色曲目的契机。若能以“陕商精神”和“边茶文化”为素材,以泾阳茯茶和秦筝文化共同的兴衰史为基调,为泾阳茯茶茶艺创作一部特色秦筝曲,则既能使泾阳茯茶茶艺摆脱“千篇一律”的尴尬局面,又可填补秦筝新时代作品的欠缺。
四、结语:探讨与展望
泾阳茯茶与秦筝文化的融合将创新泾阳茯茶茶艺模式,提升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高度,或可成为文化助力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当然,两者的融合方式还需要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沟通合作,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符合茶艺动作需要的作曲、茶艺流程的编排,以及配套茶器、解说词等,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资源跨界交流,举行“秦筝与泾阳茯茶”文化座谈会,邀请高校茯茶文化研究学者和秦筝代表性人物、秦筝学会以及茶艺界相关人士共同参加,协商编排符合泾阳茯茶茶艺流程和氛围的秦筝曲目。第二,举办“泾阳茯茶秦筝文化节”,邀请具有影响力的秦筝演奏家或团队演奏秦筝代表曲目,同时进行茶艺设计和表演,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氛围,吸引艺术、文化、科学等社会各领域茶叶爱好者关注泾阳茯茶。第三,利用杂志、报刊、媒体、直播等宣传渠道征集以“秦筝与泾阳茯茶”为主题的诗歌、论文、微电影等创作,扩大秦筝与泾阳茯茶融合发展的影响力,同时集思广益,为秦筝文化融入泾阳茯茶茶艺的途径提供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