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共同体的时代呈现

2021-03-08曾昭望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虚幻命运共同体

曾昭望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理解和解释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概念,就其整体而言并非是马克思特意构建的理论体系,而是借助于共同体思想用以解释如何使人的解放成为现实。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但并非任何共同体都能实现人的发展,马克思所关切的是共同体能在何等程度上给予人的自由发展。为此,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前提,指出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起点,将人类社会分为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人的自由发展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中才能达到。对“现实的人”的关切实现了对以往共同体思想的超越,同时也使社会历史领域摆脱了唯心史观的限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提出的[2],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3]。为实现“真正共同体”提供了可行的现实路径。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考察

马克思以人为起点,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考察将共同体形态分为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贯穿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

(一)自然的共同体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共同体形态,血缘、宗法、宗教等关系是其运行的基础和准则。依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拥有以下特征:首先,此时的人是依赖于共同体的存在,共同体内部的血缘、习俗、语言等是相互连接的条件和个体生存的前提,共同体只代表着成员的集体利益,作为个体的成员缺乏主体意志。其次,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受限于自然条件。这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造成的,导致共同体的发展存在一定范围的不可控性,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影响着的共同体的形成,一旦条件发生改变,共同体的形成基础就会受到影响,此时的共同体是脆弱的共同体。最后,由于生产力、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交流较少,劳动产品多用于满足共同体自身,“个人被置于这样一种谋生的条件下,其目的不是发财致富,而是自给自足”[4],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因其固有的局限以及分工的产生发展而逐渐被以抽象化、资本化、阶级化为特征的虚幻共同体所取代。

(二)虚幻共同体

马克思对虚幻共同体的描绘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阶段的共同体呈现出抽象化、资本化和阶级化的特点。第一,虚幻的共同体是抽象化的,人是作为抽象存在的劳动,劳动目的也由具象化的财富转变为一般价值,其本质在于获得剩余价值。第二,虚幻的共同体是资本化的,人和物的关系被颠倒了,物的产生本应该是满足人的需求的,而在虚幻共同体中二者关系被颠倒了,人的存在是为了获取资本,并实现资本的不断扩大再生产,人沦为了劳动力商品。第三,虚幻的共同体是阶级化的。由于资本再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人对共同体不再是天然性的依赖,而是转化为同质性的依赖,通过社会劳动表现出来,个体如不从事社会劳动,就无法生存,为了满足增进经济交换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劳动分工被试图永恒化。其结果必然是个体的阶级化,导致阶级之间的对立。

(三)真正的共同体

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提出真正共同体思想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为现实全人类的解放。首先,真正的共同体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本性复归。在虚幻共同体中,由于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化的存在,人始终处于尖锐的阶级对立之中,对实现人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限制。也正因如此,只有通过社会革命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即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性复归。其次,真正的共同体所追寻的是自由、平等。马克思提出真正的共同体的目的就是解决在以往共同体中的不平等,摆脱人的异化,使每个人的发展得到应有的关切,人的本性得到完整的展示。最后,真正的共同体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然路径。真正的共同体是在对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扬弃的基础建立起来的,使人摆脱资本的统治,将人重新确立为社会的主体。

二、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超越性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现实的人”及其满足生存需求的物质生产作为共同体生成前提,创造出与以往共同体思想不同的境界。

尽管古希腊时期便开始了对自由共同体的追求,然而作为代表人物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所提出的对共同体中“善”的追寻并非是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他们的共同体是少数贵族公民的共同体,仍是为了保证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受神学影响的中世纪,其共同体思想多被用于传播宗教,宣扬神性。近代以来尽管主体性被广泛宣传,但其主体是属于抽象的主体,因而这样的共同体是虚假的,无法理解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现实关系,只是自由与抽象主体的相互结合,缺失实体性内容,通向理想共同体的现实路径也就被取消了。

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并非一个孤立的抽象范畴或社会实体,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方式而存在的,不同形态的共同体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对于共同体的阐述必须以关切“现实的人”为前提。马克思明确指出“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人类一开始就是以群体形态而生存下来的,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消灭建立在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上的政治国家,消除由此产生的“私人劳动”,实现“劳动的解放”,才能通达“真正的共同体”。正是在“现实的人”的前提下,马克思超越以往的抽象思维方式,将人的生存实践作为共同体生成的条件。人类社会从自然分化出来后,并不是独立于自然的存在,而是始终在人的实践作用下保持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并不断发展“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5]。马克思颠倒了以往思辨抽象的共同体,确立了以实践范式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开辟了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向的“真正共同体”道路,最终找到了以“劳动解放”为目的的实现个人与共同体相统一的现实路径[6]。

马克思哲学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的共同体何以可能”的问题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深层问题意识和价值关怀。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党和国家面对全球性的发展挑战,以马克思整体性的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接人类解放事业,将发展视线汇聚于全体人类的共同发展,其旨在以类尺度的价值打破资本逻辑的统治,解决好资本逻辑的必然矛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同质性

尽管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是马克思所意指的“真正共同体”,远未能达到马克思所期望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状态,但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在不断接近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其最终的理想追求与“真正共同体”的相同的,是“真正共同体”在当代的实践旨归。

从方法论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一样,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尽管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只是对人类未来社会的一种猜想,但它并不是虚无和空洞的,而有其科学性,关键就在于它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人的本质力量成了工具和手段的展现,并进一步思考如何以现实路径,从而提出了“真正共同体”思想,为人类社会形态的下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由于资本逻辑内在的极端利己主义因素的存在,人的主体性特征愈发被资本所取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其影响也在不断加深,经济危机的频发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无法在自身范围内解决由于资本再生产而导致的固有矛盾,这是关系到人类整体发展的大问题,实践要求确立起一种符合人的发展的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提出的,体现出显著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征[7]。

从价值目标上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二者共同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提出“真正共同体”的目的就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共同体就是所追求的“真正共同体”。在“真正共同体”中,人将会在交往中摆脱以往社会形态施加于人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将会是平等的,不再存在剥削与压迫。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关注的同样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类社会演进规律为遵循,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将构建和谐的国际发展体系和发展秩序作为使命,聚焦全体人类的共同发展,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型道路,旨在以类尺度的价值打破资本逻辑的统治[8]。在思想层面上构建顺应历史逻辑发展的新型国际秩序,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关系。

从历史方位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进入“真正共同体”的关键阶段。马克思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对人类未来社会的构想——“真正的共同体”,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哲学基础。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科学论断,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并未在世界范围内消亡,尤其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与发展,从时间范围内看资本主义依旧会在将来长期存在,因此,尽管“真正共同体”是我们要追求的理想的社会形态,但如果一味无视客观条件,盲目追求这一理想社会,必然会遭受失败。“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多个方面,正是当前发展“真正共同体”的合理路径,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当代探索。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作为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向更高级的共同体形态过渡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引领全球发展进程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对人的重视是与以往的历史史观相比最大的不同。同时,所关注“人”不是“虚幻的人”,也不是“离群索居的人”,而是现实中不断进行感性活动的人。而“现实的人”最终的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的解放,人在现实中的幸福、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马克思最为远大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样朝着实现全体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一远大理想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结合当前特定历史阶段下人的发展现状,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推向理论前沿的高度自觉: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斗,在履行自己的使命职责的同时,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转化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从而将共产主义事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的大国胸怀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则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中国在近代曾经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但随着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进行,中国已经成为了当前国际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对世界安全造成威胁。“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9],在经济上强调国家间的合作互助,保障不同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在政治上坚持和平崛起,为维护国际安全秩序作出贡献;在文化上主张不同文明平等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体现了中国愿为世界和平贡献自身力量的大国胸怀。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将在保障自身稳定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国际援助,此次对外抗“疫”行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对外援助,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受资本主导的世界秩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如何正确面对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如何辩证地看待新科技革命和全球性危机,如何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交往及其发展趋势,这是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都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1],理论的提出还需要以实践作为行动,中国正以众多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被广泛接受,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9],彰显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五、结语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论证了社会终将发展成为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真正共同体”,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没有预言真正共同体何时到来,也没有拟定具体的社会变化。因此在对“真正共同体”的追寻中,需要我们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立足于时代问题,从而推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文明携手共进,推动人类走向和谐共生、自由发展的“真正共同体”。

猜你喜欢

虚幻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雨中(外二首)
爱的共同体
春天越来越虚幻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头号玩家》里的虚幻与现实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