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刍议

2021-03-08俞慧中孙亚冲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俞慧中 孙亚冲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背景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一种实践探索,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育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一理论强调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在价值观中体现专业知识的文化底蕴。大学英语作为国内高校受众最广泛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有责任肩负起实践“课程思政”理念的重任。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切入口,探索“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培养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双过硬的人才。大学英语授课学时长,授课内容丰富,要充分挖掘英语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新鲜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授业解惑”,还包含“道”的传播。“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全体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比如心理脆弱、自私冷漠、价值观迷惘。这些问题归根究底还是教育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思政教育不可或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重要媒介,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道德价值。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的。英语,不仅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还是国际文化沟通的桥梁。高校公共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人文性要求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学精力和资源都倾向于工具性,即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局限于词句理解、锻炼听说等,对文章背后的人文分析挖掘不够,对人文性涉及的多种文化分析及批判思维的培养相对忽略,错失许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高校英语是学生学习国外文化与人文风俗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为了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更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教会学生辩证地对比中西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门外语,还能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国际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将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大学英语课程受众群体广泛,几乎影响每一位大学生,使大学英语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绝佳平台。另外,大学英语教学时间较长,满足高校思政教育的长效教育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求在提高学生语言基础能力的基础上,融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艺术的对比,在强化学生全球化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大学英语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素材,教材里有大量关于亲情、友情、孝道、爱国等主题的文章,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利用这些思政素材,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辨识外国文化精髓,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使大学英语课堂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实现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三、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学校需积极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邀请思政课程专家为其他专业课教师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专题培训活动;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建立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二级学院(部)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方式,将教学活动与学生当前的人生和心灵困惑相结合,对之产生积极影响。“课程思政”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在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需要教师在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德育知识素养,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活动中,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为高水平的教学工作奠定师资基础。

(二)调整课程设置,发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根据国家的最新教育方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育人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不断增加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强化学习效果。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引导。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寻找其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形成“混合”;在对学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深化学生认知,强化价值观念,形成“化合”,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模式

1.落实教学目标,精心策划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材编审选用、教学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教学教研、课堂授课、教案评价与作业考试各环节。在备课环节,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设定好思政教育目标,挖掘教学素材中适合学生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兴趣点中。把握好融入的度,既要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

2.整合教学内容,守住“课程思政”本源性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用好大学英语课堂的优势,单纯的英语知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难以达到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目的。教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

例如在讲授“Loving parents,Loving children”单元时,从文章的主题“爱父母,爱孩子”入手,引导学生联想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古代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中国历史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理性对比分析中外孝道文化,是适应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素材,筛选出有助于培育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教会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创新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教学的水平。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思政”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使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中,英语教师与时俱进,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以第二课堂、新媒体技术、翻转课堂等模式作为教辅手段,不断发掘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以教授“Transportation”单元为例,Guessing Game 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京津城际铁路、神舟十一号飞船、天宫一号等,旨在宣传中国制造,加深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4.探索合适的考核方式,评估“课程思政”成效

大型英语教学可以采用滚动式评价方式,将评价标准、作业布置和课堂活动作为思政元素进行评价。“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学考核在于细化思政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梳理教学目标,将学科能力和个人素养融入考核之中。例如,在教授“Chinatown in London”这一单元的时候,为学生设置“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atown?”“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town in London?”“How to conserve and develop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等具有一定思想高度的问题供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的课堂活动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依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5.适时引导,课堂内外思政一体化

思政教育可以和丰富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授课教师设计出既有英语氛围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例如,开展“红色英语”朗诵比赛和口语比赛,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凸显爱国情怀。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到当地历史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申请英语志愿者导游,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此之外,信息时代,教学途径不断丰富,教师还可以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引导学生关注“外研社”“微英语”“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等微信公众号,了解当今社会时事,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学习。通过“学习强国”的每日英语新闻,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了解到国内外每天发生的大事。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既提高学习能力,又提高政治文化素养。因此,合理发挥第三课堂网络平台的教育功能,可以拓展学生课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其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应该积极响应“课程思政”的号召,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英语教学活动,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多方位结合,重塑英语教学的内涵,赋予大学英语全面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课程的趣味性和时代性给思政课程注入鲜活的力量,使大学英语不仅能满足语言教学的需要,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满足服务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