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03-08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院校高职

史 娜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科研评价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新时期,为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为了保障科研工作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以此促进高职教师履行开展科研活动的职责。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制定改进与完善策略,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当前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

科研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师科研质量和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科研评价目标和重心不明确

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目标较为模糊,而且存在重心不明确的问题。首先,科研评价缺少明确的评价目标,往往参照普通高校的科研量化方式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定,以教师主持参与的课题级别与课题数量、论文发表刊物级别与数量作为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绩效评定的依据,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对于这些课题、论文对教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缺乏深度思考,导致教师产生学术行为功利化、学术成果背离行业动向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这种模糊的科研评价目标会导致科研评价体系背离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很难反映出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其次,开展科研评价的重心不明确,部分高职院校追求所谓的“三大一多”,即大课题、大理论、大创新、多数量[1]。单方面追求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教师科研工作的方向。教师为了提升个人和团队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会更加关注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发表更多理论性的论文,开展更多科研资助丰厚的项目。而对于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实际生产当中遇到的问题却不够重视,难以真正脚踏实地进行教育教学方面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研究,科研工作的内容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

(二)科研评价重数量轻质量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更加倾向于量化考核,对于学术成果的质量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很大一部分科研成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而且缺少实用性,科研成绩呈现虚假繁荣的现象。一方面,在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时,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导向容易让教师产生功利化倾向。受到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利益因素的干扰,教师急于求成,追求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很难对科研成果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科研成果的质量偏低、推广应用价值不高;另一方面,将量化指标作为科研评价的硬性指标,教师在写论文时东拼西凑、做项目时纸上谈兵,科研成果的质量堪忧。例如,某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标准规定,评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在CN学术刊物发表专业相关的论文4篇以上,而对于这4篇论文的主题、内容、质量和应用价值却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量化指标会误导教师,产生很多教师在评职称前期“赶制论文”的不良现象,这些论文很难体现教师真正的科研水平,论文的“含金量”相对较低。

(三)科研评价指标单一

高职科研评价指标都离不开论文、专著、科研课题、专利等传统的指标,然而,很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对这些指标进行细化或区分[2]。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指标,很容易造成科研评价的公正性不足。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开展理论性的科研,还需要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过于偏重论文和课题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引导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自身“双师”素质,也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因此,高职院校在借鉴一流大学科研评价指标的同时,需要增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科研评价指标,并根据不同层级、不同学科进行分类分层评价。

(四)科研评价的应用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倾斜还不足,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过多,而能够运用于实际生产和技术革新的应用性研究较少,导致高职院校的很多科研项目与当前的生产实际关系疏远,偏离了“产学研”相互结合的理念,很多项目不能够为“产”所用,项目的应用性较差[3]。重理论、轻实践的科研评价导向下,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前沿动态缺乏深度了解,在科研项目的选择上与企业生产实践当中的具体问题联系不够紧密,对于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序的研究不足。总之,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未能真正发挥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对于行业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改进策略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明确科研评价目标、采用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方式、开展分类评价、侧重应用型研究等方面着手,逐步推动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

(一)明确科研评价的目标,构建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围绕这个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应明确科研评价的目标,就是解决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升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制定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目标时,应明确“两个转变、一个重心”:由只注重数量的单一化的评价指标转变为多元混合式的评价指标,由归一化的评价指标转变为特色化的评价指标,明确科研评价的重心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4]。科研评价目标的重心聚焦于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要进一步判断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否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作用,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明确了科研评价的具体目标,并把握好科研评价的重心,才能构建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做好职业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工作,秉承着科研评价真实反映教师科研水平的原则,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其次,提升科研评价对科研过程的关注度,不仅要用科研成果来评判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要对科研过程进行关注,鼓励教师持续对一个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科研评价工作,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二)采用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方式,全方位反映职业教育科研的真实水平

如果仅仅采用量化的方式评价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教师的逐利化倾向,因此高职院校要采用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方式。首先,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科学设定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定性指标,如将科研阶段性规划情况、成果实际应用效果、科研团队情况、阶段性科研成果等纳入到定性指标体系中来,以更加直观地反映科研过程的各种情况,正确引导教师获得更具实用性的科研成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导向,全面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并对教师开展科研的价值进行更加公正和客观地评价[5]。其次,采用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在开展科研评价时,不要局限于校内教师互评和专家评价的方式,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学生评价、交互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根据科研评价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例如:评价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情况时,可以采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和高职院校交互评价的方式,还可以引入专家团队的评价;在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时,可以采用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来评判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在组建专家团队时,要保障团队成员多元化,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双师型”教师都可以成为团队成员,但是要注重这些成员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以便保障科研评价的公平性。最后,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进行职业教育科研评价时,既是对研究成果价值的判断过程,也是科研主体与受众之间交流的过程,因此需要全方位了解科研成果相关信息。对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科研评价时,要综合运用量值评价和信息源评价的方式,既依靠数据来证实科研成果的价值,又要发挥信息源评价较为直观、可靠性强、重视过程等方面的优势。

(三)运用分类评价方式,形成不同的学科体系各自独立的科研评价指标

不同学科体系有不同的学科特色,针对不同的学科特色应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6]。一些应用学科例如医学、农学等,就是要将科研成果与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要注重对教师开展分类评价,形成各自独立的指标体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在大类区分基础上,再根据每个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进行细分。同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对不同的学科大类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基础学科来说,要注重科研的质量和学术水准,强化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对于应用学科来说,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做好科研成果与行业企业现实需求的衔接。在开展分类科研评价时,要合理地设置各类科研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独立评审的制度,实现科研评价的良性发展。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增加应用性的要素,将社会影响力、科研人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内,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要适当减少那些以数量取胜的评价指标,可以采用“代表作”的方式,限制参评教师提交科研成果的数量,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并且,在设置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科研周期问题,做到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评价周期,给参评教师充分的准备时间,以便引导教师深入研究一个科研项目,获得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针对基础学科的科研评价周期应设置得相对较长,基础学科获得科研成果更加艰难,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而对于应用学科所设置的科研评价周期可以适当缩短,应用学科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前沿动态开展科学研究,如果周期过长很可能就丧失了时效性。

(四)提高科研评价的引导力,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应用型研究

普通本科高校开展科研更加关注基础理论方面的突破和学科专业前沿的研究。高职院校则需要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应用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基于类型定位,明确开展科研工作的出发点,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学术科研。高职教师要秉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与当地的行业企业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从生产一线寻找适宜的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为了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发挥科研评价的导向作用,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向应用性研究倾斜;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对应用性的成果和相关专利给予丰厚的奖励。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脚踏实地的科研项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发挥科研成果对行业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

客观合理的科研评价有助于挖掘教师的科研潜力,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推动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不仅要用于衡量教师的科研水平,更重要的功能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教师提升科研水平,增强高职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科研评价体系建设,制定倾向于应用型研究的科研指标,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院校高职
科研成果转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