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
2021-03-08何钊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何钊威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前言:新高考改革对于高考的内容、形式、考试科目,以及招生方式都进行了深刻的改变。这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招生录取环节产生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高校原本的优势以及层级都会被打破,高校之间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竞争,才可能招收到较为优质的生源。面对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地方高校必须革新原有的招生模式,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竞争力以及办学水平,才能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保障高质量的生源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在东莞地区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同时在近些年的招生工作当中,也做出了多元化的尝试。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改革的挑战,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也在招生布局、招生能力、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该院校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其他地方高校招生工作具有借鉴性意义。本文希望结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招生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对于我国地方高校招生改革进行探索,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其他地方高校的招生工作提供借鉴。
一、新高考改革对地方高等院校招生工作的影响
(一)地方高校与高水平院校的竞争压力增大
相比于传统的高校招生而言,地方高校在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之下,要面对与高水平大学的同竞争。在传统的高考招生模式当中,地方高校往往处于第二批次的招生的范围之内,不与第一批招生的985、211、双一流等院校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由于双方的身份关系不会发生变动,因此地方高等院校面临的招生竞争压力较小。但是,在新高考进行改革之后,高考的地方高等院校的招生工作则发生了重大变动。由于取消了本科批次招生的原有形式,地方高校将与一流大学在同一批次内进行招生,将会面临一流高校的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当中,优质生源不可避免的将会由高水平院校优先录取。这不仅严重挤压了地方高等院校的生源,同时也对地方高校自身的品牌、招生能力、学科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同一水平之间的地方高校招生竞争更加激烈
高考批次录取的方式转变为合并录取,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所有的高校将会一同竞争。不仅一流大学要与地方高校竞争优质生源,同层次的地方高校之间也面临着较大的生源竞争压力。一般而言一省之类的地方院校需要面临几十所高等院校的共同竞争,在全国范围之内,则需要面临将近三千所高等院校的激烈竞争。仅以浙江省为例,原来浙江省内只有19所高校在同一批次内竞争生源,在高考改革之后,浙江省内除了要面对本省之内高校的竞争之外,还需要面对另外增加的十几所同层次高校的竞争。在高考改革取消了招生身份的原有限制之后,高校已经由原本的三本院校与三本院校之间的竞争,二本院校与二本院校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全体高校的共同竞争。这不仅让相同层次地方高校竞争增加,同时也让许多原本排名靠后的独立院校、民办大学和地方院校,难以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录取到优质的生源。
(三)地方高校的专业学科水平面临更大考验
相比于传统高考的先选择院校后选择专业而言,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录取形式已经变为专业院校组录取。学生可以优先选择专业,之后在选择自己想要入学的院校。这种改革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适合自己专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专业不对口,或者在被学校录取之后,无法调整自身专业的问题,对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先选择专业后选择院校的录取方式,则对地方高校的专业水平提出了直接挑战。如果地方高校当中没有能够吸引学生优质专业,以及较为过硬的专业教学水平,和较高的就业率,那么该院校就很有可能在激烈的招生竞争当中落败。除此之外,由于专业水平在高等院校的招生当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也面临着录取人数不稳定的问题。例如,政治学、经济学、以及临床专业园艺专业等专业学科,由于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因此在这些专业学科当中具有优势的院校,很有可能在招生当中面临着劣势。而一些专业由于收到就业率的影响,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问题是地方高校在招生过程当中必须面对的情况,也是需要做出改革和调整的契机。
(四)地理位置对地方院校招生的影响凸显
除了学校品牌以及专业影响力的因素之外,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招生,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地方高等院校当中,大部分院校的招生目标是本地学生,因此在所处的区位并不如省会以及直辖市城市具有优势,在招生当中天然处于劣势地位。有些学校即使专业水平过硬,并且综合实力排名较高,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限制,也难以招到素质较高的优质生源。以长江大学为例,虽然长江大学相比于武汉纺织大学以及汉阳大学等其综合排名都要远高,但是由于长江大学地处武荆州,在地理区位上没有占优势。反而在招生的过程当中,其所招到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要低于上述两所学校。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虽然是双一流大学,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高等院校而言,同样面临着由于地理位置不佳而给招生工作造成了困难。例如,新疆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地处新疆以及海南,相比于其他内地大学而言,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即使这些院校的中国排名靠前,并且具有较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但是在2019年和2020年依然没有完成招生的工作指标。新高考改革不仅不会降低地理区位差异,而且将地理位置这一不利因素更加凸显。地理位置不好的高等院校与其他院校在竞争时,就会具有天然的劣势,如何改变这一缺陷,已经成为摆在每个招生部门面前的难题。
(五)选考科目对招生工作的影响更大
地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效率和质量,是提升地方高校招生工作质量的关键。在新的高考改革措施当中,地方高等院校可以采用大类招生的方式,提升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招生,就不能按原有标准对生源进行专业的细分,而需要参考生源之间不同的知识结构制定培养方案。生源个体之间的分数差异,反映了生源的基本素质,它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能够根据选考科目的相似性,对不同类型的生源进行科学划分。如果地方高校在录取时,对于选考科目的设置更加宽泛,就很有可能扩大生源地范围。相比于传统的高校专业设计而言,结合新高考的选好科目特点,整合现有的学科专业,已经成为了高考招生当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高等院校需要尽快将生源所选择的科目与自身所学的专业相互结合,力求在最大的范围之内让生源的特长与其所选的专业内容相重合。否则,不仅会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带来障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当中的发展。只有对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更新,才能适应新高考的生源知识结构,进而提升地方高等院校对于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招生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综合素质的考评成绩参考性不足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本次新高考改革当中的亮点之一,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成绩却有着难以评价的特点。如何对复杂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评价,已经成为了录取当中的难点。综合素质虽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至今为止没有对综合素质的程度进行准确的考评标准。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绩较高,也难以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水平。如果将综合素质变成分数考核,那么对于淡化排名和应试的新高考改革而言,无疑不符合其精神。而生源的综合素质是否能够达到高校录取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已经变为了对生源来自高中院校的评价,这无疑对于招生时对于生源的甄别造成了困难。
(二)多元化录取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尚未完善
高考录取的公平性一直以来为全社会所关注,本次新高考改革也同样无法回避招生录取的科学性与公平性。虽然在上个世纪开始,许多高校就已经实行自主招生,不过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自主招生的经验对新高考后地方高校的招生工作具有参考性,但是不能照搬。地方高等院校在招生的过程当中,一般以院校所在地区内的生源为主。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因此天然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地方高校在设置招生比例时,如果不能将外地生源与地方生源的比例进行科学设置,则有可能导致本地生源的招生规模减小。不同地区之间对于学生的成绩综合素质,以及知识的评价方面做法并不同意,这也给跨地区招生造成了不便,录取的公平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地方高等院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较大
新高考改革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地方高校院校自主招生的范围,并且赋予了地方高校更多的招生权利。但是由于地方高校相比于双一流大学而言,其自身的财务状况、品牌形象、以及办学条件都有所限制。如果与其他双一流高校进行竞争,则完全处于不利地位。虽然许多高校通过多元化招生的模式增加了地方高校多元化的录取机会,但是这种模式并未在全体地方高等院校当中推行。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模式与学校的知名度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地方高等院校的知名度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那么就会出现无法吸引优质生源的问题。而且地方高等院校试图通过优势专业吸引优质生源的做法,也需要较长的实践时间。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并未给予地方高等院校足够的缓冲期,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在多元化的招生模式之下,难免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四)地方高等院校的录取模式单一
新高考改革虽然赋予了地方高等院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利,但是地方高等院校的生源来源绝大部分还是统一高考。在地方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录取当中,必须以学生在高考当中的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相比于传统高考录取以高考成绩为唯一依据而言,高考录取依据虽然增添了综合素质成绩,但是由于对于综合素质的评价依然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导致了地方高等院校在录取当中,必须以高考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而且即使地方高等院校具有优先录取的权利,也必须在学生分数达到相关标准的前提之下行使。在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之下,地方高等院校必须面临着其他地区院校以及其他层次院校的综合竞争,而自身又无法拓展生源的来源,在同一高考的框架之内,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提升高等院校自身对于生源的吸引力。
三、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招生工作现状
(一)招生规模创新高
2019年,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招生规模稳步提高,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招生总体计划最终获批6403名,其中普通类计划5500名,本科插班生903名,招生总规模持续3年创新高。2019年我校本科插,计划、预报名的学生总体人数、上线报名的学生总体人数、录取学生的总体人数,在这一时期之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我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首次承担本科插班生考试考场的任务。2019年招生宣传,突出二级学院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实行目标责任制,划分路线招生宣传。学校招生办组织展开专业宣传培训,从而使地区宣传组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共参加各地咨询会16场,中学咨询会近60家。
(二)线上招生服务的创新
2018年在招生就业处公众号基础上构建招生就业处的微官网,2019年在更新将考生最关注的往年录取最低排位、最低分,招生计划,招生政策等信息同时,在微官网上增加考生通知书及本科插班生考生档案查询等模块。据统计,招生就业处微官网单在填报志愿期间(7天)浏览次数:31378、访客6225人、微信公众平台新增4000余人,公众号关注总人数32000余人。招生就业处官方抖音号2018年9月成立至今,共推出作品70个,其中在招生宣传期间,开展了《学院院长有话说》、《师兄师姐有话说》及《用视频讲述城院故事》等系列招生宣传短视频45个,播放量:348100次。
(三)招生工作的总体特点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招生工作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专业生源冷热不均现象升温。部分专业出现连续增长,例如: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软件工程专业迎来热潮,部分传统的热门专业走向平稳或开始慢慢遇冷。其二,本地生源逐渐减少,外省生源数量不断提升。2019年广东省内招生计划5100,实际招生5100,东莞户籍生源584人,占省内总生源11%;另外湛江:388人,茂名:368人,广州:363人,汕头331人,揭阳:324人,合计广东生源近34%。东莞生源在持续下降同时,有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增长,如汕头、深圳、清远、汕尾等,其中佛山市2019年录取人数是2017年的2倍。2019年东莞市内中学共为我校输送考生719人,其中2019年东莞的优质生源基的高中地共录取414人,占东莞高中学校总生源的57.58%。市外生源的持续增长,同时也有着一批持续增长的市外高中,例如:增城中学、饶平县华侨中学,2016年的报考录取人数2、3人,至今27人。
(四)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招生工作的启示
2019年9月份,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招生部门对入学新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一次总体调查,调查结束之后回收的有效问卷共有1115份调查问卷。调查中考生在第一组志愿中A志愿报考我校27%。而冲着学校办学、口碑而报考只有196人。毕业生是学校的品牌,校友是最好宣传大使。但在近年来的就业调查报告中,我们的宣传大使正在流失。在2016年至2019年的调查当中,仅有51%~62%的校友愿意推荐自己的母校,而且推荐率逐年走低。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将省内的230个普通本科专业评为一流专业点,中大新华上榜专业1个,为会计学专业。广东科技大学中的网络工程被评为一流专业点。但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市学院却没有一流专业点。虽然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招生规模不断提升,线上招生服务不断完善,但是从生源质量、专业建设、学校品牌等角度来看,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典型性。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对先有的招生模式进行改革,则很有可能在全新的招生环境之下,面临更大的困难。
四、优化地方高校招生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将建设一流大学作为办学目标
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地方高校必须推进一流学科工程的相关建设。地方高校应当与当地政府以及社会资源相互结合,在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聚焦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的经济需求相结合,提升专业学科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以学生培养的个性化,以及专业建设的行业化为方向,推进地方特色学科和一流地方高校的建设。
(二)着力打造优质品牌专业
打造地方高校的优质品牌,必须明确地方高等院校的定位,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将有限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集中于重点的专业建设当中。将就业前景明朗、广泛受到社会认可的专业打造为地方高校的优质品牌。从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入手,将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进行彻底革新。让标准化统一化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个性化实践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未来的就业相结合,满足市场对地方高校人才的需求。
(三)学生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考生所学的专业,对于考生的大学期间的学习,以及人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高考改革之后,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进行相关调整,如果学生出现对专业不感兴趣或希望调剂专业的问题,应当在一个完整学年学习之后,通过综合评比结合个人的意愿选择专业学习。将学生的专业选择个性化、灵活化设计,改变传统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僵化的弊端。同时,增加学生辅修第二专业的选择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辅修和选修课程,提升自身学历和学位的竞争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提升地方高校竞争力。
(四)革新地方高校招生管理机制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地方高校要保证自身的生源数量以及水平。需要发挥自身在地方区域内的优势,与地方的高中建立合作关系。创建自身的优质生源基地,打通地方高等院校与高中之间的隔阂。组建专业的宣讲团队,对接优质中学深入高中进行招生宣讲和招生知识普及工作,在当地的中学当中创建自身的优质品牌。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也应当结合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空间当中以新颖生动的方式,传播自身的招生理念以及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填报选择空间。地方高等院校应当抓住新高考改革的机遇,将招生、培养、以及就业进行有机整合。全方位革新自身的招生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科学培养机制,进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进入地方高等院校就读,不断提升自身的招生竞争力。
五、结语
新高考改革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虽然是挑战但也是解决自身问题,建立长效招生机制和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契机。本文在分析高考改革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招生工作影响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地方高等院校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面临的招生问题。同时结合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招生工作的现状以及经验,提出了优化地方高等院校招生工作的有效路径,希望在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招生工作提供有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