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振兴困境及解决思路
2021-03-08洪烨中共祁门县委党校
洪烨 中共祁门县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总要求,明确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做好文化振兴工作,能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赋予绿水青山丰富内涵、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使群众建立本土自信。因此,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势在必行,本文试着分析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四个困难,并尝试逐一提出解决思路。
一、文化振兴面临的困难
(一)基础设施不足。乡村振兴工作尚在初步阶段,大部门乡村基本卫生医疗、通讯、交通、教育等设施已经完备,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落后,大部分乡村仅依靠便民书屋存放的纸质书籍和大喇叭、横幅标语等进行文化宣传,对于新时代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图书馆、村史馆等设施建设还停留于个别典型示范阶段。
(二)地域特色文化利用不足。通过政府相关机构和社会力量多年来的努力,目前中华各地的古建筑、古物件、文献等特色地域文化载体能够较好保存,传统手工艺技法、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通过传承人制度得以保全。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为了短期获得商业利益,采取了一些破坏性的建设,让一些保护中的原生态文化资源消失于历史长河;二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士挖掘,部分被时间掩埋的文化资源没能重现于世人眼中。三是仍有部分传统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因不满足现代社会需要而位于消失边缘。四是地域特色文化与现代产业发展没能有机融合,甚至产生历史文化建筑制约当地现代化发展的现象。
(三)乡村文化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要求较高,经济回报较慢,一些农村在发展产业时选择生产加工等能够快速提高经济水平的产业,而忽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大多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保留在传统古建筑、古物件、非遗传承人之中的文化没能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之中,甚至需要政府干预保护才勉强得以延续。
(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不足。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有文化的产生。新产生的文化需要人才来传播,传统的优秀文化更需要优秀人才挖掘、传承和发展。但一方面乡村青壮年优秀人才大多选择在大中城市发展,返乡创业较少。返乡创业人才也多专研于研究实体产业发展,少有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留在村内多为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难以有效发展文化产业。另一方面,现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大多年纪偏高,没有足够的精力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不能根据新时代需要,赋予传统文化贴近现代群众需求的新生命,以至于传统文化产业大多规模不大,产值不高,甚至不足以满足文化传承人基本物质需求,导致大多文化传承人迫于生计,只能另谋出路。
二、做好文化振兴工作的思路
(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做好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投入更多资金提升文化广场、信息化图书馆、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设施的建设密度和质量,投入更多人力提升相关文化场所的管理力度。围绕群众日常文化生活需求,结合乡村文化发展规划,有序管理使用文化场所设施,让文化场所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实际效益。
(二)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展示着当地独特的地域人文。从三皇五帝到新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人物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做好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时,即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价值,做好合理规划计划,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纳入乡村发展规划中;还要重视地方文化挖掘工作,找准乡村文化与市场的最佳切入点,发挥好当地乡村文化的区域优势,引导本地群众参与,凸显农民主体地位,让“草根艺术”继续成长,推动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三)用创新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乡村文化的传播载体不能停留在纸质资料文献中、也不限于传统影剧演出、话剧表演中。在青年人眼中,此类传播途径十分“古老”,没有足够吸引力,稍加接触便觉理论空洞、枯燥无味。其实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精神内涵,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途径十分重要,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舌尖上的中国》、《远方的家》和《哪吒》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与广大群众产生共鸣,在国内掀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热潮,也将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扩张到海外地区。此类现象充分说明传统文化不缺乏内涵,只需创新传播方式就能焕发新生。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也需要将创新融入其中。利用传统手艺开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赋予传统习俗风俗更多符合现代观点的内容,用拟人化的形象展示传统文物使其不再单调枯燥,升华地方历史人物精神内涵并赋予其现实意义,开展更多交互式活动,用新形式讲好老故事,用贴合民族生活、契合村民兴趣的文化形式,唤起村民参与的积极与热情,让文化发展充满活力。
(四)加强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摸清乡村现有“文化带头人”状况,详细了解本土文化人才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在他们弘扬传统文化时给予一定支撑。二是制定相关地方政策,从经费、技术、硬件设施等多个方面吸引符合当地文化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来乡发展。三是打造本土文化人才队伍,采用各种方式对本地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定向培养,用政策激励和协助好年轻一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