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与尤无曲
——绘制人体解剖图画家艺路比较
2021-03-08何循真
□ 何循真
2019年是天才画家达·芬奇逝世500周年。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联合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分别于意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达·芬奇与解剖学”讲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也有一位长期绘制人体解剖图的画家尤无曲。2020年是水墨画家尤无曲诞辰110周年。达·芬奇与尤无曲是东西方两位长期绘制人体解剖图出身的画家。虽然前后相隔400多年,但人体解剖结构依然相同,不同的是他们绘画体系与艺路人生,若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其结果应该能启迪画坛,嘉惠艺林。
人体解剖图绘制比较
人类身体的基本结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会轻易改变。至今人体的骨骼仍然为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而全身骨骼肌依然是600块左右①。所以,将达·芬奇时代与400年后尤无曲时代的人体解剖进行比较,有其可比性。但是,经过列表比较(表1),我们发现达·芬奇与尤无曲虽然同是绘制人体解剖图,但仍有诸多不同。首先两人的初衷就不一样,前者开始是为自己的绘画艺术服务的:“画家有必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解剖学家,这样他才能勾画出裸露的身躯,才能了解肌腱、神经、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学。”②
表1 人体解剖图绘制比较
达·芬奇将这一建议奉为圭臬。他对此的执着是其他任何艺术家,甚至大多数解剖学家都无法想象的。后来他的人体解剖不仅仅是绘图,而成为一种科学探索,并且他亲自解剖了30多具尸体,绘制了280幅解剖图,写了将近2万字的笔记。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解剖学家。他对解剖的研究和发现,如心脏瓣膜的工作原理、老年人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现、额窦的位置、人类四种32颗牙齿的构成、蜡注人脑人体腔室的发明,以及控制肢体运动、嘴唇及表情肌变化姿态的神经肌肉反射机制的发现等等,比后来的人体解剖学家早发现数百年。如他正确预测了“心脏瓣膜和相应的窦之间会形成涡流帮助关闭瓣膜”,这一科学原理直到2014年,牛津大学一个研究人体血流的团队,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实时观测主动脉根部的复杂血流模式才确认。达·芬奇对于在活体体内心脏收缩时血液会产生涡流的预测非常准确③。遗憾的是,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成就仅记在他的数千页的笔记中,当年没有发表或出版。
再说尤无曲,他之所以画人体解剖图,既为谋生计,也为做中国绘画线条和写真的基本功训练。他为此兢兢业业,一画就是26年,可以说在东西方所有画家中,尚未见到比达·芬奇(13年)和尤无曲画人体解剖图时间更长者。尤无曲画解剖图又与一般绘图员不同。他原本就已经是一名国画家,为了不把手画坏,绘图坚持使用羊毫笔,以练笔力和线条。难度较大的病理切片图,毫无形象可言,对于不了解医学的人纯粹是色彩语言④,但这又是科学,学生要以之为标准,运用到医疗实践,准确与否人命关天,不能有丝毫偏差。他以其出色的绘画能力,将图准确及时地绘好,受到各科室教师的一致好评。
绘画艺术比较
[意大利]达·芬奇 维特鲁威人34.4×24.5cm
[意大利]达·芬奇 手臂的血管
[意大利]达·芬奇 两具被剖分的人类头骨及比例分析
尤无曲 背深部肌肉
尤无曲 颈筋膜
尤无曲 手背侧滑液鞘
[意大利]达·芬奇 瓦尔达诺的风景
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画,分别代表东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绘画体系。通过达·芬奇与尤无曲两位代表画家的对比研究,也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油画与水墨画的不同,首先是它们绘画工具及颜料基质不同。中国水墨画的用色主要是墨。墨分五色,其基质是水。中国画水和墨的结合,在宣纸上千变万化,而尤无曲的水墨山水特色,主要成就在于解决了怎样用水的问题。在大面积泼墨中,水的运用,如何做到恰到好处,至关重要。在反复探索中提炼出“笔墨水融”的艺术观,并在黄山题材绘制中得到证实。他的这种泼墨含水量极高,所以呈现效果就薄如晨雾,而且可以反复泼、大面积泼,也可以小面积泼,泼中带写,泼中见笔。从(表2)中,我们发现达·芬奇在运用油彩时,与尤无曲有不谋而合之处。这也涉及颜料基质,即油彩中的油,油彩的稀薄被达·芬奇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在运用油彩时,尤其在表现物体阴影层次及朦胧风景时,笔触非常轻,油彩极其薄而细腻,如画《蒙娜丽莎》时,最多时上薄彩达30层。这与中国水墨画中的反复积墨如出一辙。再说《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运用了“自然透视加人为透视”的“混合透视”,与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表2 绘画艺术比较
[意大利]达·芬奇 蒙娜丽莎 77×53cm
[意大利]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460×880cm
尤无曲 梦回黄山 72.5×140cm 纸本水墨 2001年
对于“线”的认识,东西方两位画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达·芬奇认为线本身既不是物体,也不是物质,它可以被认为一种想象中的概念。所有边界应该是模糊的,他成为晕涂法的开创者⑤。尤无曲,继承传统,用“线”强其骨,但在后期作品中,泼墨云雾运用的就是模糊、缥缈的没骨法。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人物肖像画艺术之所以能登峰造极,关键得益于他对人体比较解剖的深刻理解。为了弄清人在微笑时嘴唇肌肉的变化,他专门跑到医院地下室反复研究唇肌的构造,并先画出剥去皮肤的草图,最终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
通过东西方两位画家绘画艺术对比研究,认识到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懂得了他们有相同或相似地方。但无论中外,对美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艺路人生比较
就童年而言,两位画家有诸多相似之处。达·芬奇出生于四代世袭的公证员之家,但他是私生子,无法继承父业,也无法接受正规教育。这反而让他的童年充满想象力、无拘无束,可以尽情发挥他的创造力。
达·芬奇主要是自学成才,他似乎很介怀别人说自己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正因为没有接受过所谓的正规教育,他才能成为实验与经验的信徒。这种自由思考的态度让他免于成为传统思维的追随者。
而相比之下,似乎尤无曲更加幸运,他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更幸运的是尤无曲的家庭教育十分开明,对孩子的发展是顺其自然、自由选择。同达·芬奇一样,童年酷爱画画的他,如愿顺利地考上了当时中国一流的美术专科学校。
两位画家在性格上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始终怀有一颗童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向往大自然。在待人处世上则略有不同。达·芬奇在艺术上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处世上奉行实用主义。在政治动荡中,他们均选择置身事外。尤无曲在艺术上始终追求“艺术成功”,矢志不渝。在处世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本分不张扬,有老庄与陶渊明那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传统知识分子情怀。
至于职业,达·芬奇是典型的自由职业者。他不单单是一位画家,还是雕塑家、解剖学家、建筑师、宫廷表演艺术家兼导演,还是桥梁、水利、武器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工程师,他是一位通才。
尤无曲 独来习静万山中 136×48cm 纸本设色 1929年
尤无曲 涤尽尘埃画乃清 79.7×27.5cm 纸本水墨
相比而言,尤无曲从5岁到28岁,始终处在一个单纯稳定的绘画状态,之后到42岁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始终保持着学习、研究绘画的状态,42岁后为生计,他选择为南通医学院绘制人体解剖图的职业,也是为提高他的绘画功力服务的。他莳弄盆景是因为当时没有条件去壮游天下,养花育苗是他观察自然和天地气息沟通的载体,所以后来他创“曲园盆景”一派。他涉猎的研究领域虽不及达·芬奇波澜壮阔丰富多彩,但作为中国传统派画家,诗、书、画、印四项全能,另有园艺和绘制解剖图领域的成果,又是梅庵派古琴、杨式太极拳的正脉传人,还是资深的京剧票友,可以说尤无曲所有的技能都围绕绘画这一核心,他的跨界常被忽略,但梳理下来也可视为是一种跨界的融合。
两相比较下来,达·芬奇与尤无曲的艺路人生(表3),他们尽管所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相异,人生道路有殊,但他们在艺术道路的追求上基本一致。
表3 艺路人生比较
讨论
一、关于人体解剖。达·芬奇的前辈,同为艺术家兼工程师的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曾在《论绘画》中写到解剖学研究对艺术家至关重要,因为恰当地描绘人物和动物离不开对他们内部结构的理解。达·芬奇把这本书视为“圣经”。后来他在解剖学中同样看到了艺术与科学的相互交织。艺术离不开对解剖学的深入了解。反过来,解剖学又从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中获益。达·芬奇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他对人体解剖的深入研究,给他的绘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后来的东西方人物画家和雕塑家也都认识到研习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性。我国的各大美术院校也有《艺用人体解剖与结构》教材,将《艺用人体解剖》作为专业必修课。
诚然,我们不可能有达·芬奇那样精深的造诣,但是那种专注的职业精神应该学习。解剖学是科学,绘画是艺术。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总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人已逐渐对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一切失去了好奇。学科间的专业壁垒,成为今天通才无法打通的障碍。
尤无曲绘解剖图是艺术为科学服务的一种偶然,这种时代背景下的相遇,以及尤无曲26年的绘画生涯证明了艺术和科学之间没有壁垒,反而是可以相通和相互滋养,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相互的关系。
二、关于跨界技能。尤无曲的知识结构和跨界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东方艺术领域的一种跨界。尤无曲在绘解剖图时他用艺术为科学服务,反过来绘科学的解剖图,在他智慧的变通下又成为对他艺术的滋养。尤无曲育苗、种花、做盆景,一件盆景成型,往往需要几十年之久,养花木盆景是尤无曲对自然的体验和观察,最后令他古稀变法成功,将心中的山水和自然的山水打通,妙悟并掌握自然之道。又因太极的练习滋养了他的身体,古琴的技能滋养了他的艺术品位,所以尤无曲是一种东方式的跨界,这些跨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围绕绘画这一核心。可惜的是,尤无曲画了这么多年解剖图,又会演京剧,却很少画人物画,没将这两种技能融会打通。这点达·芬奇做得十分好,他将宫迁表演艺术应用到《最后的晚餐》的人物刻画上,如鱼得水,信手拈来。达·芬奇描绘了众人在听到耶稣发言“你们中有一人要出卖我”后,各人不同反应的瞬间定格。通过涟漪扩散的动作和情绪,像戏剧表演一样,刻意的编排、夸张的动作、戏法般的透视到戏剧化的手势,达·芬奇拿捏得十分到位。为什么?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宫廷演出的表演者和导演。画面中人物的神态能让观众轻而易举地识别出他们内心的意图。为了了解手势传达的信息,达·芬奇曾专门向一位聋哑人学习过手语。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告诉我们“艺多不压身”。跨界技能只要运用得当,就会成为跨界人才。
三、关于想象力和毅力。爱因斯坦曾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没有特别的才能,我只有热切的好奇心。”达·芬奇与爱因斯坦一样,他们最特别、最具启发性的特质是强烈的好奇心和非凡的想象力。
毅力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路标和品质,有时恒久的毅力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尤无曲从5岁画画到97岁去世,时间跨度长达92年,尤无曲曾自谦地说过:“我天资愚钝,我年轻时许多同学朋友头脑都比我聪明,却一个个先后放下了画笔,而我只不过坚持了下来,也许我比别人耐烦了一点,我感到自己不够,我还在努力。”美术批评家柯文辉曾这样评论尤无曲:“老人的绘画代表了一个漫长而又寂寞的路,每一天都考验着画家的耐心和毅力,你能不能坚持下去?尤老的回答是坚定的,近百年来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在走着,他代表了我们民族可贵的一种坚韧性,也是鲁迅所提倡的韧。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生命力体现在老人的绘画里面。”⑥
尤无曲 极目空山静 47.5×37.5cm 纸本水墨 2005年
四、关于画家年寿。有人作过统计,中国书画家是寿星中的“团体冠军”⑦。但这并不是说书画家没有短寿者,天妒奇才,如陈师曾、刘继卣、陈少梅,包括潘天寿,如果他们能够活到90岁,那中国画史就得改写。中国画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没有长寿做保障,你消化吸收不了。承古还得开新,都需要时间来保证。齐白石、黄宾虹都是衰年才开始变法。尤无曲本以为66岁办退休手续后,就能全身心地投入他的艺术创作。孰知,学院还要强留他再干三年,为此他大哭了一场。男儿有泪不轻弹,年近古稀的老人深知年龄不等人。艺术上再不加快努力,很可能这一辈子就空手而归,追求“艺术成功”随时可能化为泡影。感谢上天眷顾,让他活到97岁。他也才有机会三上黄山,进而“古稀变法”泼写出他“笔墨水融”的水墨黄山。
注释:
①沈阳医学院编绘《人体解剖图谱》第297、29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4月。
②[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列奥纳多·达·芬奇传》,汪冰译,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8月,第214页。
③[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第433页。
④尤灿编著《艺术巨匠尤无曲》,河北出版传媒集团,2014年3月,第18页。
⑤[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第274-275页。
⑥尤灿编著《艺术巨匠尤无曲》,第82页。
⑦何循真著《文艺养生》,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