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中石书学思想蠡测

2021-03-08吴高歌

中华书画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释文纸本欧阳

□ 吴高歌

欧阳中石(1928-2020)为现代书法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数十年的书法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学方面的人才,无论是对书学教育体系的完善,还是对书学研究范围诸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都为该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书法学科的完善及其意义

欧阳中石出生于山东泰安,在泰安、济南度过小学、中学阶段。1950年考入辅仁大学,次年又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期间有幸聆听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诸先生的哲学课,为日后学术之根基。1954年,大学毕业,先后入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通州二中、北京171中学教授多门课程,并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1981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在教育科学研究所讲授逻辑学课程,同时还承担着逻辑与语言函授和书画函授大学的教材编写工作。期间,参加了国家“六五计划”项目五卷本《中国逻辑史》(隋唐至明代部分)的编写,主编《逻辑》一书。1985年,在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成人书法大专,首次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取得良好效果,并得到学界广泛支持,进而由专科增至本科。1990年,建立了书法教育专业硕士点,并于次年开始招收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硕士生。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书法学博士点,1995年招收首届博士生,成为我国第一位书法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家人事部设立项目博士后流动站。至此,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得以完备,首都师范大学也成为我国书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与此同时,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招收了研究生课程班、同等学历班,以及接纳访问学者,不仅使书法教育体系更加丰满、完善,而且为书法文化事业的振兴和繁荣做了人才资源上的储备。此后,全国高校书法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

欧阳中石(1928-2020)

欧阳中石 祖国赞 129×248cm 纸本释文:承天独厚惠炎黄,子子孙孙脉脉香。每见神州重焕采,春风到处是华章。祖国赞。中石。钤印:欧阳(白)

欧阳中石 载道扬光七言联 纸本释文:载道行文传教化;扬光焕采步新风。中石。

在书法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欧阳中石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学科建设方面问题都有反复、悉心、全面地思考。为了使学科更加完善,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逐渐取得了学术界的支持。但对于高校书法学历教育,尤其是书法学博士点的设立,尚属我国现代高校书法教育的首次尝试,因而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和培养,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专门成立了博士生考试咨询委员会,聘请金开诚、冯其庸、史树青、吴小如、卫俊秀、姚奠中、沈鹏等著名学者为委员,以此确保了博士生录取的质量。当然对于博士点的建设更为重要的还是该学科的带头人必须对学科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长远规划等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对此,欧阳中石表现出了一个教育家所必备的卓识,而且经过多年的书法教育实践证明,他对学科建设的认知是科学的、合理的,这反映了他对书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

欧阳中石反复强调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文字、书法的研究是通向中国文化大传统的门径。对于书法学科而言,不能仅仅限于书写技巧的训练,甚至不局限于狭义的书学范畴之内,而是应该看到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欧阳中石有言:“书之为学,必视是文字之事,非徒一技之事,如以技而论,恐雕虫之小技亦不足也。文字者则是文明文化之表现,有字无不能知其所以,字必示文而立。是故,我以为,必将书学置之于文化大背景中视之,方能知其地位、价值与意义。”显然,在他看来,不仅是把书法当作一门艺术,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的,而构成这门学问的核心则是“书法与中国文化”。这个文化包罗万象,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文化者涵盖极广,正经、文理、科技、哲美、史时、中外几乎无所不及”。欧阳中石认为,对于书的问题,“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学”的概念。他尝言:“余力求置之文化,以期成一充实广阔而渊深之学科,与其他诸科并列,为诸科扬出些许的光彩,庶几纳书一事于当途也。”此处他欲以书学与“诸科并列,为诸科扬出些许的光彩”,这是何等的眼界与胸怀!这既是他对书学历史演变的洞见,更是对书学之为中国独特文化、艺术的理解与情怀,此岂是斤斤于一技之长短者所能识者欤?

如欧阳中石所言,书法不简单地是一个艺术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因此在书法教育上,他极其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他所言的传统文化实指国学。国学者,盖一国传统之道德观念与学术之总汇也。欧阳中石指出:“国学者则精取我古今之小学文字、经籍典集、诗文名作,总之,是凡足以集成我民族之思想典章、文教仪行、可以传世教人者。当条其篇目,撮其指意,汇为国学,要求治书者必精读之。”当然,国学之范围涵盖之广,初学者难免有叹其汗漫无涯而不知所入者,对此,欧阳中石指出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最近,而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因而强调汉字研究在书法研究中的基础地位。也就是说,从书学入手,到汉字的研究,再入国学之堂奥,方为治书学者之必循路径。而以国学研究为旨归,以观照书学的演进则不至于茫然不知所之也。

二、立德、博学、切时如需的教育理念

首先,欧阳中石在多年的书法教育生涯中,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理念,并以此贯穿于他的教学实践中。欧阳中石在教学中屡屡强调“必先立德”的宗旨,提出了“德重才高”的论断,并且认为应把个人的自我完善与社会需要满足统一起来。他要求学生为人坦荡,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对德性的强调实则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显著特色,也是古代通识教育的宗旨和鹄的。欧阳中石对德行的倡导显然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同样也完全契合中国学术的一贯宗旨。中国儒家的传统理念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此处的“艺”指六艺,也就是说通过六艺的训练涵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的各种艺术虽然从表象上看都是某种形式的表达,但其背后则都含有教化人的意义。“书”为六艺之一,早在周代就是贵族子弟进德、修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重新确立书学之地位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起到了“以书教化”的作用。书法教育虽然归属于美术学范畴,旨在对传统艺术修养的熏陶与培育,但为学者之品德培养则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其次,立德之外,为学“务求其博”也是欧阳中石所极力倡导的。他尝言:“学问之道,犹如垒金字塔,下底不宽,想向上升高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书法技法只是进入传统文化领域的门径,书法技法之外,他对文字学、文史哲、诗词联对、戏剧音乐无不究探,且有很深的造诣。更为重要的是,他更将这些内容作为书法教育的必修课程。《论语》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唯有博学,方可明事理,也才能真正理解书学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欧阳中石治学务求其博,还体现在他对艺术与科学问题的思考上,他认为搞艺术一定要有科学的思维,搞科学也需要艺术的灵感,彼此互相融通、涵盖、交织在一起,一定会相得益彰。因而,对于书法的研究不仅需要将人文学科纳入进来,还应该具有科学的思维和知识,因为艺术、文学、科学都同样具有美的形式和内容。

欧阳中石 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卅五周年题贺 纸本释文:老有所安纪得其用;但求信实弥足珍重。丙寅之夏,敬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卅五周年题贺。中石拜书。钤印:欧阳中石印(白)

欧阳中石 中华颂 129×248cm 纸本释文:中华开国庆,铸鼎志图新。旭日从东起,人民仰北辰。弘文崇圣教,抱德慕贤伦。大道行天下,协和处处春。中华颂。中石。钤印:欧阳(白)

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中石对于“学”字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尝言,书法是学出来的,而非练出来的。“学”即是继承前代圣贤之成果,而非盲目重复自己。在他看来,历史积累起来的遗产是辉煌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有限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尽最大的可能,把这些遗产研究透彻,继承下来。欧阳中石对“学”的诠释也与儒学理念相吻合,《论语》开篇即谓“学而时习之”,《荀子》首篇也为《劝学》,足见“学”字之重要。古人训“学”为“效”“觉”,不仅是效仿前人,而且有所觉悟,这便是“学”的意义。荀子《劝学》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唯有孜孜进学,方可成就其博大、博通也。

再次,欧阳中石反复强调书学所必备的时代意义。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他总结出书学的基本理念,即“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在他看来,文字的目的是载道,之所以以书法的形式来表达,在于通过汉字美感的发现唤醒人们对艺术的感觉。他一直强调“书”固然是重要的一面,但它的背后更重要。“书面文心”,即在书法形式背后还需要文化思想。正如他所言:“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汉文是这些晶体所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串珠。中国书法则是展现出来的有光有色有声有节有疾有徐有理有情、琳琳琅琅、绚丽多才、动人心弦的光环。国之瑰宝,不扬自显,循此以进,其光自彰。”这正是欧阳中石对书法之于汉字的意义,即他所说的“以书焕彩”之意。同时,他强调书法内容必须与时代脉息相应,与时日新。当然,欧阳中石所言的“切时如需”并非盲目附和时风,而是书学应为社会和人民服务。2014年,欧阳中石以86岁高龄举办中国传统美德古训书法展,所书皆为传统道德之格言,而又欲于今日彰显而弘扬者,此实有切实如需之意。同样,欧阳中石在不同场合题写的诗、联、匾额、题跋等皆能因时、因地、因事而书,其文契于事,书焕其彩,往往成为书文并臻之佳作,此亦可谓切实如需之笃行者也。

三、欧阳中石的书法艺术境界

欧阳中石尝自谓:“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这个自我评价中既有自谦之意,同样也有极其自负的一面。欧阳中石字学受教于吴玉如,画学启蒙于齐白石,京剧则为奚派传人,并受到张伯驹、刘增复等人的指点,哲学则师从金岳霖、张岱年等人,在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所谓“无家可归”,实则集诸家之长,蔚然大家也。当然,欧阳中石在诸多领域中对书学的贡献尤为卓著,在他数十年的书法教育生涯中,他主编和撰写的著作达三十余种,其内容大都是对于书法的研究和思考,其中2002年出版的《书法与中国文化》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在同年获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更引人注目的是,欧阳中石执教多年,桃李遍天下。

欧阳中石从不以书家自诩,然其之书法艺术实则融汇传统碑帖之精华,博采众长而自出机杼,并引领一时风气。欧阳中石为书,姿态飘逸,风韵高迈,笔势沉雄,力能扛鼎,于规矩之中见超逸、和平之志,于笔墨之间见宽博、磊落之怀,殊少姿媚意,多以气象胜者也。书之境界亦如人之境界,非大格局、大视野无以臻乎此境也。

欧阳中石 自诩 136×68cm 纸本释文: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本无奇。不意无奇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中石自诩。钤印:欧阳(白)

欧阳中石 观海 180×97cm 纸本释文:江河日夜流无益,涸旱积年浪自翻。大度天心宽似海,浑将得失等闲看。观海。中石。

欧阳中石 抱德如山重 136×68cm 纸本 2014年释文:抱德如山重,弘文理益明。和谐行教化,大道正恢宏。中石。钤印:欧阳(白)

欧阳中石 忆儿时 136×68cm 纸本释文:望山街上曾初度,五马庄前母教深。府学犹存刷背血,兰陔未忘座边针。东廊每忆张衡颂,阁庙长求孔孟心。多少年来乡梦暖,儿时故迹耐追寻。忆儿时。中石。钤印:欧阳(白)

欧阳中石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64×187cm 纸本 中央文史研究馆藏释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中石敬书。钤印:欧阳(白) 泰山石敢当(朱)

猜你喜欢

释文纸本欧阳
韩景燕作品集
《岩高千尺虎》
我家的健忘老妈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熊明非作品选
依依送别欧阳鹤先生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陈芳桂艺术作品
筋斗云
欧阳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