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插图资源,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2021-03-08王宏静
王宏静
【摘要】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编排有很多特点,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不仅每篇文章的文本内容都是精心挑选的,文中的插图也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每篇文章的插图也都是编者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特点来安排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插图资源,让文本知识更易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插图 阅读教学 深度运用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有很多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不仅每篇文章的文本内容都是精心挑选的,文中的插图也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每篇文章的插图都是编者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特点来安排的。小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有限,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具象的东西,对图画比较感兴趣。因而,教材中的插图便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这些插图或凸显文章主题,或渲染文本情境,或描绘文章人物,总之这些与文本息息相关的插图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文本学习。因此,笔者基于统编版教材去探究如何深度运用课文插图,让插图发挥其有效作用,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欣赏插图,激发阅读兴趣
如果一篇文章都是文字,会让小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统编版教材中绘制了形象生动的插图。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插图的优势,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插图开展新课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开展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时,教师一开始先让学生欣赏课文插图,并谈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踊跃参与,有的说这幅课文插图是一幅水墨画,有的说他看到了一池塘的荷叶,有的说看见池塘里有好多红色的、黑色的小鱼在游来游去,还有的说看到了粉红的荷花。由此可见,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这些色彩鲜艳的插图所吸引,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来。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江南的美景,对课文内容形成了初步认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么美的风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再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古诗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
从上面的这个教学片段可以发现,这些形象直观的插图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有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得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主动走进文本。
二、图文结合,突破阅读难点
课文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之间是具有匹配性的,因此,借助插图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突破阅读的难点和重点。
1.以图解文,抽象语言形象化
众所周知,语言描述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缺乏,难以深入理解文本。而教材中的插图可以较好地帮助诠释文本内容,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读文鉴图,顺利掌握知识难点。
新课标在小学语文一、二年级阅读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2:树之歌》一课中,儿歌中写了十种树木的特点,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没有这么丰富,他们见过的树木种类也非常少,有些树木可能看过但却不知道名字,榕树、木棉、桦树和水杉等树木,有些孩子甚至听也没有听说过。如果单凭课文的文字描述和教师口述,很难让孩子们了解和弄清楚每种树木的外形和特点。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文中的描述理解。比如:“梧桐树叶像手掌”,让孩子们从插图中找到梧桐树,孩子们惊奇地大叫:“就是这个,这个树叶像手掌!”通过插图,孩子们直观地认识了各种树木以及对应的名称,并清楚地知道了每种树木的形状特点,这样就使得原本需要凭空想象的抽象性语言转变成具体形象的真实画面,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巧妙地利用插图的作用,将一些教学难点一一突破。
2.图文贯通,单一思维多元化
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思维锻炼很重要。教师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的解析和语言技能的传授上,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开展思维训练,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根据插图对文本内容进行预习,之后再启发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荷叶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插图进行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认为荷叶像摇篮,有的学生说荷叶像一把雨伞。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荷叶像摇篮?你们是否喜欢荷叶?”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到小动物们喜欢荷叶,荷叶对于小动物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关键点。学生在一边看图一边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对文章的主旨含义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知,学生从插图获得的一些感性信息往往十分碎片化,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插图进行合理加工,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脑力训练,掌握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提升思维水平。
三、巧用插图,促进阅读表达
1.结合插图,语言表达形象化
教师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学生的语言表达需要平时的训练和教师的指导。教材中的插图就是很好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素材。利用丰富的插图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练习4》这一课时,教师根据目标要求让学生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由于之前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描述动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插图中的动物进行精细描述。学生在插圖中寻找到了动物的特点,学生的描述不再空洞无物,而是惟妙惟肖、真实可信。
又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在教学中,插图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印象已经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不仅仅要读文章,还要能把文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通过看文章中的插图来复述课文内容,学生能形象地把小蝌蚪变化的过程描述出来,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记忆了课文内容,而且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结合插图,语言表达多样化
语言的表达不仅要多样,还要有个性和创新性。统编版教材中有许多看图说话以及相应描写故事的任务,这些都可以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通过看图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可以根据插图来续写。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做好引导者的职责,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认知水平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不断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莫高窟》一文时,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精妙的语言描写,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品读,让学生熟知一些词语、句子的生动之处,领悟彩塑的惟妙惟肖与壁画的宏伟瑰丽,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阅历和掌握的知识内容,选择一幅插图开展练笔训练,写一写莫高窟的壁画上还有哪些形态。同样一張图,学生却写出了不一样的内容,学生将对文本的体验上升了一个层次。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插图,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的图片开展语言表达,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延伸插图,拓展阅读空间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插图留白处进行延伸,以此拓展小学生的文本阅读空间。
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撰者仔细挑选的,其虽然以静态的画面呈现,但都真实地反映了文本的某一点,具有较强的浓缩性。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插图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补充,使其不仅能再现文本内容,还能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教师先让学生读熟古诗,通过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诗词的中心大意,这时候再结合教材所配的一幅插图展开想象。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想象“翻”“跳”“入”“吹”等动作的动态画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形象地再现夏雨“翻墨”“跳珠”“入船”“吹散”的动态美,从而达到既真实还原诗词内容,又跳出范围,拓展思维的目的。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没有单纯地进行诗词的解读,而是充分利用插图的浓缩性,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自主创作,在此过程中体会古诗所呈现的意境。
插图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其不仅是文本内容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提升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助推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偷懒,拿插图敷衍了事,而是要立足学生的具体学情,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分析文本、理解内容,在一步步解读中掌握文章精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插图具有较好的辅助优势,但却不是万能的。教师需要掌握使用插图的正确方式,避免在教学中一遇到障碍就直接出示图片,这样会让语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教材中插图与文本是有机结合的,两者只有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巨大的优势。教师要理解插图的意义所在,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从多角度挖掘教材插图的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仪化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