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慈相济 有法可依

2021-03-08宋鸿沄

家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规矩家庭心理

宋鸿沄

家庭教育,立德树人乃为根本,又以“严慈相济”视为方法。《颜氏家训》中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之说,很生动地诠释了“严慈相济”的家庭教育效果。时至今日,作为家庭教育主导方法之一的“严慈相济”并未过时,并通过立法得以确立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021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第二章第十七条明确说明了“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的家庭教育方法。

何为“严慈相济”

简言之,“严”是立规,“慈”是树矩。“严慈相济”就是合理有效地一起守规矩。

“严”和“慈”曾经分别是对父、母的尊称。对自己的父亲可称为“家严”“严父”,或简称为“严”;对自己的母亲可称为“家慈”“慈母”,或简称为“慈”。顾名思义,“严”意指父亲的严厉、严格、威严的家庭角色;“慈”则意指母亲的仁慈、慈祥、慈爱的家庭形象。

从家庭伦理关系看,“严慈相济”首先应该指家庭教育中夫妻所担当的不同角色和角色互换,即夫妻在“严慈”之间的相互配合。而从家庭教育方法看,“严慈相济”又是宽严有度、恩威并施的基本家庭管理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即严格要求与慈爱呵护的相互交融。就现代家庭教育而言,“严慈相济”应该更强调“严慈”的教育方法和“相济”的“共同参与”,发挥夫妻双方的共同作用。换言之,夫妻配合好,把握好宽严尺度,同舟共济才能正确地把“严慈”施加于子女身上,并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怎样“严慈相济”

家庭不仅仅提供孩子们衣、食、住、行的便利,更该着眼于长远教育的风尚。慈是爱,是家庭教育的“灵魂”;慈又是大爱,是对孩子未来人生负责任的教育底线。“严”是实现这一大爱的方法和手段,严不等同于冷酷无情、残忍暴戾。严是规矩,是尺度,是做人做事的底线思维,是成才的制度保障。所以,大慈中一定有“严”来相助,“严”的目的是以实现“大慈”为原则。古人讲“情不立事,慈不掌兵”就是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家庭教育没有点雷霆手段,孩子未必能成才。基于此,“严慈相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和着手。

第一,试错和理解。这是“严慈相济”的实施方法。人没有不犯错的,人就是在不断的犯错、纠正中成长成熟。孩子的天性又是喜欢探索和尝试,但尝试总会有失败和犯错,剥夺了孩子的试错权就等于“窄化”了他们成长的道路。可以说,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犯错就拳脚相加未必是真“严”,处处为孩子打理好一切也未必是真“慈”。真正的“严慈相济”是在家长的关照下让孩子敢于去实践、去做事、去成长。

家长需要做的是正确理解孩子的犯错行为,要敢于在一定原则框架之内让孩子去试错,好与不好、行与不行自己亲身实践了才有真正的经验和教训。家长只需要为孩子创造敢于试错的家庭氛围,孩子积极主动尝试新事物、新想法,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对孩子身心健康和未来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同时,既然允许试错,就要理解并宽宥孩子可能犯下的错误。所以,试错之后要及时总结,做对了经验是什么,做错了问题出在哪里,再次尝试时该如何改进。敢于让孩子自己动手试错的家庭教育很好地体现了“严慈相济”中“自己动手干实事”的内涵。这样的孩子大概率不会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巨婴”。

第二,实事求是。这是“严慈相济”的实施原则。应该看到,绝大多数孩子所犯错误与道德品质无关,只是其行为习惯中的偏差而已。对待这个问题,家长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看待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和不足,不要动辄上纲上线,把本来不大的问题搞得不可收拾,甚至家长和孩子都形成了心理阴影,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个人身心特点等差异,导致其个人的价值观念、处事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于是,体现在个体行为上也会出现相应的差异,有时甚至是“另类”。家长的“严”要体现出“实事求是”的风范,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很讲道理,就事论事,说到问题的点儿上。家长的“慈”要体现在讲道理、立规矩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相对比较脆弱的心理。批评与鼓励并行,肯定和纠错同步。其结果,孩子知错但不怕错,知耻而后勇,能够在健全的人格视域下审视自己的错误,勇于自我纠错纠偏,由此,孩子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才得以树立。

第三,耐心和“翻篇”。这是“严慈相济”的实施策略。成长需要时间,家长切不可用成年人的视角苛求含苞的嫩芽。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长而未满。于此过程中,他们难免会有许多迷惘困惑,甚至会彷徨无助。家长这时需要一些耐心和等待,要给他们成长的时间,不可在思想上、心理上拔苗助长,因为“不经一事,不吃一堑,难长一智”。家长具有耐心的心智就是“慈”。比如,孩子有时面对因自己的过错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时会陷入后悔及想弥补但不知所措的状态,此时家长的疏导和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来龙去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指出错误所在,然后一起想办法纠错、扭转局面。

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相信孩子是一定愿意改变的,也相信他们一定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转变。同时,家长和孩子都要勇于“翻篇”。严有度,而慈有行。“一朝被蛇咬”的恐惧心、羞耻心可能会让孩子或多或少存有心理阴影。比如,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恐惧,对家长、教师、同学的疏离等,这就意味着家长要进行有效干预,要引导孩子敢于正视问题后的“翻篇”。从头再来、“洗心革面”、重新开始等都是很好的心理负担“清零”机制。要让孩子从心里接受:谁都犯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昨日之事翻篇,今日之事再来,重建自信,该干啥干啥去。

“嚴慈相济”可以形象化地理解为“刚柔相济”。父刚母柔是一种理解,雷霆万钧的刚性和怀柔关照的亲情也是一种理解。但无论怎样,一个家庭就该有必要的规矩。父母既是规矩的制订者,也是践行者。同时,父母还应该带领孩子一起践行这些弥足珍贵的规矩,如此,端良的家风得以慢慢形成。

(责编  宋行军)

猜你喜欢

规矩家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爱与规矩并行,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女佣的规矩
你懂不懂规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